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藏B19号满文写本是一部读本会话类文献,特点是以满文译写汉语语音。通过列举其中的译音字,对比汉语声韵与满语语音,归纳汉语与满语的语音对应规律,并分析其所处时期汉语语音特点,可发现该写本所处时期译音字的声韵格局已经接近现代汉语,但部分满语对音与清代官方规范不同,存在音位混淆、语流音变、文白异读等口语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满语和蒙古语的系属关系和共同的结构类型,使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在语音、语义及结构方面均呈现趋同蒙古语的现象.第一,满语和蒙古语语音系统中相同之处较多,在蒙古语借词中,满语和蒙古语之间基本实现了一对一的语音输出和输入关系;第二,在语言借用过程中,除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和地域风俗等外部要素之外,在语言内部结构的影响下,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发生了语义演变;第三,蒙古语词语被借入满语之后,有些派生词演变为词根词,而有些词则与固有词相同,产生了构词功能,能派生新的词语.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语言学方法对谱单人名的语音变化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出谱单语言系满语京语兼有北满方言特点,这一奇特的语言现象反映出北方满语与京语的紧密联系,满洲族源出自黑龙江,从民族语言上得到了阐释;人名语音的历时及共时变化则反映了明末至民国初期黑龙江地域满语各方言的相互影响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满语就语言系属而言属阿尔泰语系中的通古斯语族满语语支。阿尔泰语系共有三个语族,除通古斯语族外,还有突厥语族(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等)、蒙古语族(如蒙古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等)。通古斯语族中又分为通古斯语支和满语语支,鄂伦春语、鄂温克语等属通古斯语支,满语、锡伯语、赫哲语等属满语语支。所以满语与锡伯语、赫哲语相同点很多,而与阿尔泰语系中的其他语言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语言间的关系实际反映了这些民族间的渊源关系。通古斯原为我国古代一个原始民族的称谓,源出于donki,即“人”的意思。这个民族自公元前三世纪起就居住在松花江和牡丹江合流的地区,12世纪通古斯部族女真人发展强大,推翻了辽的统治,建立了金政权,满人即为其中的一个支族。16世纪起满族崛起,努尔哈赤合并满洲诸部,建立金,不久改称清,后来清军入关在中国共统治了267年。通古斯族在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直到12世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为女真语创制文字,才有了女真母文,这种文字参照了汉字的笔法和契丹字的造字原则,于公元1119年颁行全国,  相似文献   

5.
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韩国语言的起源与历史发展。本文首先强调韩国语是经历过变化发展而来的。接着分析了韩国语的系统,明确了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族。然后本文简单的介绍了韩语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古代三国的语言,二是韩国语的统一,三是中世纪韩国语的成立,四是近代韩国语,并强调了近代韩国语是现代韩国语体系的基础。最后本文得出结论:今天有比较的统一和安定的韩语语言和文字生活,这一点绝非偶然。由于19世纪30年代确立了韩语的标准语和拼写法,使韩国语越来越科学化,系统化,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此,今后要把创制能够传达思想,表达感情的包含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精确的韩国语作为韩国语言学者甚至韩民族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南宋语音处于上承北宋下启元代语音变化的阶段,反映着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统的过渡与转变,这一阶段的音变现象研究属于语音演变转型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正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本文旨在分析声类变化中的“浊音清化”现象以窥宋代音变特点之—二。  相似文献   

7.
全世界属于阿尔泰语系满州·通古斯语族的语言计有14种,分布在中国的主要有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和历史上的女真语;而分布在俄罗斯境内的有埃文基语、埃文尼语、涅基达尔语、郑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乌德语、奥罗奇语等;其中鄂温克语也分布在蒙古国的一些地区。显然,无论从历史悠久、人口数量、语言文字诸方面看,女真语和满语在满州·通古斯语族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历史上的女真语又是满语的祖语,它们之间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对其进行历史语言比较研究,尤显必要。本文试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敬希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对满语文献保护调研与整理开发、满语文献与历史文化深层次综合研究、满语文献与相关学科结合研究、学科建设发展与后继人才培养等深入发展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满语、文献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满——通古斯诸族语言文化起源发展研究,以及阿尔泰诸族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汉语言文化与北方诸民族语言文化关系研究、清史、满族史研究、中国民族史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通过对满语、文献与历史文化的深层次综合研究,发掘满族文化精神中的精髓,研究其治国方略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借鉴,为政府决策机构制定民族政策、外交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汉语语言有方言之别,满语语言亦然。古老的女真语由于其使用者分处各地,因生产落后及其他诸原因,致使各部女真语在语音上有着明显的方言之别,大家知道,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后金政权的建立,满文的创制,三者大体上处于同一时期。满族共同体以建州女真为基础,同时吸收女真诸部人员成分而组成。满文创制出来,即以建州女真方言为基础以书写单词。这就是现在学术界所说的满语规范语、书面语。它充分真实地反映出建州女真方言的语言实况  相似文献   

10.
满语曾经是清朝的"国语",清朝统治者也曾试图在东北地区维护"国语骑射"这一根本,但最终并没有阻止满语在东北地区衰微的趋势.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满语在东北地区衰微的原因.第一,满语使用环境遭到破坏,这是满语在东北地区衰微的主要原因.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一定的使用环境,如使用者人数的多少,满语也不例外.第二,统治者制定的宽松的语言政策是东北地区满语衰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宽松的语言政策,使得汉语汉文的优势和特点逐步为满族人接受,更多的满族人逐步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满语.第三,历史上,东北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以及满族人语言观念的变化.作为一个聪明好学的民族,清朝时的多数满族人并没有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尽力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这不能不是满语衰微的一个诱因.第四,族际通婚是弱势语言走向衰微的催化别.满汉通婚对于满语的使用、保存和发展是不利的,可以说对满语的衰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巴图鲁"乃满语baturu的译音。《五体清文鉴》译为"勇"《清文汇书》译为勇强之勇,勇冠三军之勇,勇为之勇。勇将即baturuhaha。但作为赐号之巴图鲁,乃为勇将,勇士之意。也可转译为"英雄"。"巴图鲁"一词源于蒙语。蒙语与满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蒙语属于蒙古语族。满语则属于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因此在语言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元史》中有很多"人都儿"、"拔都儿"、"把都儿"、"八都鲁"①之记载,此乃巴图鲁之同名异译。在蒙语中大部分作为人名。如《元史》中有《拔都儿》传②、《答失八都鲁》传等等。再有《杭忽思》传…  相似文献   

12.
孙小洁 《神州》2014,(6):142-142
语言是一个很神奇的事物,世界这么大,拥有这么多的民族,语言的存在成为了区各个民族的主要特征,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它不仅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在语言的内部也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其本身也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而存在的。本文针对韩语进行叙述,主要探究韩语的起源于发展,并将其主要的语言特点表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韩语,促进相关文化的推广与学习。  相似文献   

13.
满族语言文字简称满语文,满语文创制于1599年,满族入关一统中国建立清朝后,满语被法定为国语而在举国通行了大约三百年.满语文随着满族汉化程度的加强而式微,这个现象从清朝中期就开始了.辛亥革命以后,满语文成为革命对象的一部分,随着满族统治的清王朝的灭亡,满语文也随之消亡,绝大多数满族人改用汉语.时至今日,作为最大满族聚集区的辽宁省,以及河北省的丰宁、宽城、青龙满族自治县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尽管也居住着大量的满族民众,但是习学和使用满语文人数还极少,至今满语文仍属于濒危语言文字.中国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保护和抢救濒危的满语文.一是政府部门的努力;二是一些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面对当今满族语言文字濒危现状,从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发出呼吁和提出建议并力所能及地实施.当前中国保护抢救满语文的主要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满语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组织专业人才抢救和挖掘现存满语,调查掌握大量语言材料以及独特的文化习俗;在满族聚居地举办满语班,使满族少年得以接受民族语言的早期启蒙;加紧制作保存现存满语口语的录音、录像资料等.  相似文献   

14.
谈谈清代的满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一代,正规的满语教学持续近三百年之久,至辛亥而废,至今已八十年。受过正规满语教育的诸前辈均已逝去,致当时满语教学的实况现已鲜为人知。近些年来,世界上之学习和研究满语者,读音皆为机械拚读,即按照规范语书面所写者逐音拼读,至于满语口语与书面语之关系,则少有人注意。本文拟略读清代正规满语教学的实际面  相似文献   

15.
韩语中的形容词作为用言(谓词),在句子中具有多种形态与表现机能,若想正确表现其语法机能,须了解其在句子中作不同成分时所发生的多变形态,而这些形态与汉语形容词的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分析韩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不同成分时所发生的多种形态变化,找出非母语韩语学习者易混淆的韩是形容词形态差异,并解决其在韩语语法及写作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闯关东"与东北区域语言文字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至民国,华北人民"闯关东"的移民潮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它对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最终造成了东北地区的语言由以满语为主向以汉语为主的转变.在满族逐步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而改说汉语的同时,满语的文化走向并没有消失,满语对汉语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和广泛的,这使得满语原来以民族为主的文化特征转化成以地域为主的文化特征.这一文化迁移现象既是汉族传统文化被异化的表征,也是满汉民族互相融合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7.
佟悦 《满族研究》2017,(1):18-25
由清至今的社会环境变迁,深刻的影响着满语文教育制度的变革;满族社会组织结构和满语语言环境的变化,是满语满文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满语文发展传承历史和社会基础为视角,深入剖析了满语文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阐释了当今中小学满文教育发展的问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语音、语法和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英语词汇有音、形、义三个形式,音,形是比较固定的,词的语义却是灵活多变的。词汇的朴为词汇的词干与核心语义,词汇的器则为词汇的派生与语境语义。  相似文献   

19.
缑娅兰 《丝绸之路》2014,(18):61-62
本文由语言接触理论出发,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丝绸之路上发生的语言接触进行了探析。以河西走廊一带青海和甘肃地区的两种混合语为例,揭示语言接触在语言演变与发展中的作用;并简要分析了丝绸之路背景下这两种混合语出现的原因。通过对这两种混合语的词汇、语音和句法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具有显著的共同特征:词汇大部分均来自汉语,而语法的构成却与当地相邻的少数民族语言相似。此外,还分析了这两种混合语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探究丝绸之路上诸多语言接触的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20.
俄国满语语言文献,即18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这200年间俄国东正教使团成员和学者为服务于满语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而编写的辞典、读本和语法书等文献,此前并未被列入海外满文文献的研究范畴内。俄国满语语言文献最初见于18世纪,以服务东正教使团成员德曼与学习活动为目的,主要为手稿。19世纪40年代起,俄国喀山大学、彼得堡大学和海参崴东方学院相继开设满语课程,并为此出版了近十部辞典、读本和语法书。俄国满语语言文献多取材于中国清代的满文文献,体现了俄国学者以欧洲语言观念建构满语语法体系的过程,并极大地促进了俄国满语教学活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