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举世闻名的巴拿马运河是最重要的国际大通道之一,然而它在修建过程中差一点夭折,后来是一枚邮票拯救了巴拿马运河。国际  相似文献   

2.
董岩春 《文史月刊》2005,(5):F003-F003
对于北方人来说,热带雨林总是神秘的。我国云南的热带雨林是如此,澳大利亚凯恩斯附近的热带雨林也是如此。我们有幸造访过澳大利亚热带雨林,发现该处林木极密,花草极盛,若无向导引路,是会迷路的。除了炎热,除了多雨,热带雨林存活的条件便是来人要少,不要破坏。这可能是游历之后,受到的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3.
杨建国 《世界历史》2020,(2):96-109,I0005,I0006
1977年的《巴拿马运河新条约》,是卡特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它的签署和通过,是卡特政府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实行双重政治博弈的结果。面对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巴拿马人民,卡特政府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顺势而为,适度妥协;面对政府内部行政部门间的意见不一和顽固保守的国会势力,卡特政府在守住政策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巧妙施压和正面劝导,积极争取中间势力的理解和支持。这种内外博弈过程突出反映了在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的重大外交决策问题上,美国现行宪政体制的功能和效用具有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对内尽可能争取相关各方在重大外交政策上理解和支持的最大公约数,以有效增加美国对外政治斗争中获胜的筹码;另一方面,决策上的混乱拖沓增加了内耗,使得某些符合整体长远利益的重大外交决策不得不迁就于注重眼前、局部利益的国会系列修正案,导致重大外交政策的实施初衷与实际后果之间出现明显偏差。  相似文献   

4.
翟晓敏 《世界历史》2005,1(4):67-77
经过13年的谈判,美巴于1977年9月7日签署了关于归还运河主权和保持运河永久中立的两项条约。美国政府同意,经过23年过渡期,于1999年12月归还运河区主权,但将永远保有以武力维护运河中立的权力。1977年美巴运河条约改善了美国的国际处境,标志着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新阶段,其实质是以放弃对运河的直接占领来换取对运河的永久控制。本文利用美国国会记录等原始资料,探讨了美国为何以间接控制取代对运河的直接占领,分析了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战略思考和利弊权衡,有助于理解美国的拉美政策及美国霸权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云帆 《旅游》2000,(11):31-32
2000年春,应邀随一支科考队到福建武夷山,在壮美、幽静的原始森林里,竟遭遇了多次惊心动魄。  相似文献   

6.
于晓明 《旅游》2002,(11):10-13
美洲豹在树下吃了我的食物,我必须抓各种动物充饥 天色暗了下来,我只有在亚马逊雨林里徘徊,我在里约河的上游,糟糕的是我的装的肉袋丢了,那里有我的食用肉,这是一件让我恼火的事,更让我生气的是,一只吼猴在树上幸灾乐祸地打闹嘻戏。  相似文献   

7.
肖飞 《旅游》2000,(10):41-43
乐业“大石围群”是近几年才得以实现,并对外宣传的。1998年4月26日(《右江日报》以整版发表参加了大石围地下原始森林探险活动的该社记者何耘夫与通讯员姚梦琴等人采写的文章《大石围,神秘盖头掀起来》1999年,又有《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了“大石围”。从此“大石围”的美名不胫而走。被称作“天然绝壁石宫”的“大石围”,以其无比的惊险、神秘,吸引着远近各地的人们。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初,四会地区惊现“地下森林王国”。经有关专家、学者调查,以四会市区为中心,方圆20公里的面积内,包括四会、三水、高要等地,先后出土约62个地下森林遗址。这些地下森林距离地面最浅的只有30厘米。最深处也不过7米左右,埋藏着大片至今还保存良好的原始森林躯干。这是目前广东乃至全国最大的地下森林,现将有关资料整理于后,供史志学者参阅。  相似文献   

9.
《山茶》2010,(2):169-169
生态摄影师肖诗白这次来到海南霸王岭原始森林,拍摄中国热带雨林中难得一见的物种。这里湿气甚重,闷热异常.由于许多珍稀物种数量极少.对人类活动非常敏感.一台连接着红外线触发装置的单反相机就成了他不可或缺的武器。  相似文献   

10.
张家荣 《旅游》2013,(5):44-49,3
我喜欢在多种方式的旅行中转换,这个转换过程会使我获得奇妙的新鲜感与陌生感。另一方面,我的旅行往往只能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入,面不宽,但这也会带来另类的深度快乐与深度满足。世界很大,我们能行走的总是很小。随遇而安是我旅行的态度。平日工作繁忙,那么纸上的行旅总是可以的吧,看书或者业余写作,就是在这样零碎的时间里完成的。有空的周末就去附近的地方观察拍摄植物与昆虫的世界,这也算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具奇妙感的旅行方式吧。休假时间则更多地交给云南,那是我的故乡。十余年来,我独自走过云南的大部分乡镇,感受着这片土地的变化,获得一些熟悉又陌生的别样旅行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