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吴英(1637—1713年),字为高,号愧能,福建省晋江县五都大浯塘(今福建省晋江市罗山镇大浯塘村)人,晚年定居莆田黄石定庄。他行伍出身,原为郑成功部下,降清后在征战中累立战功.成为清初一位“智勇兼备、水陆兼通”的名将.官至四川提督、福建陆路提督、水师提督,号威略将军。其中最值得称颂的是,他以副统帅身份跟随施琅将军平定台湾,立下不朽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2.
蓝廷珍(1663--1729年),字荆璞,福建漳浦人.畲族。少年习武,弃农投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提为把总,后因平海盗有功,迁为澎湖副将。不久获授南澳总兵。朱一贵之乱起,蓝廷珍奉命与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率军进剿。平定朱一贵之乱后.任台湾总兵,后署理台湾提督。  相似文献   

3.
正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康熙六十年期间,驻厦门的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绘制了《东洋南洋海道图》(见图1)一图呈送给康熙皇帝。这幅地图准确标绘了南海诸岛的位置和名称,并绘制了从厦门到日本、东南亚各国20个港口的十几条国际航线,直观展现了18世纪初厦门的国际贸易网络。福建水师高级将领亲笔绘制厦门通往海外各国航线图,在古代港口史上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4.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他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受封靖海将军、靖海侯,为清初著名的海军将领。施琅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尤其是为台湾与大陆的大统一立下丰功伟绩,而且他在海峡两岸做出许多善举,特别是为了弘扬儒家文化,对闽台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施琅进军澎湖几个问题的考订施伟青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渡海东征,进攻澎湖取得胜利,接着又趁有利之机招抚台湾郑氏集团,使台湾不战而下,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和平统一。可以说,澎湖大捷为施琅开展富有成效的招抚工作奠定了基础。因此...  相似文献   

6.
孙思克,字荩臣,号复斋,汉军正白旗(辽宁辽东广宁)人,是清代早期赫赫有名的将军。又是一位关心和热爱地方文化事业的贤者。据《清史稿》载:“圣祖(康熙)第十四女,贵人袁氏生,和硕懿靖公主,康熙四十五年(1716年)下嫁孙承远(甘肃提督,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孙恩克子,袭爵,散秩大臣)”因此,他与康熙帝为亲家。孙思克父亲孙成功,为明代游击,思克为次子。清军入关后,  相似文献   

7.
陈化成,字业章,号莲峰,福建省同安县(现为厦门市同安区)人,是我国近代史著名的抗英将领。陈氏行伍出身,累官至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清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日(1842年6月16日),陈化成在长江口的吴淞炮台率师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斗中,不幸以身殉国。卒后“丹旒所过,江南士民排  相似文献   

8.
萨镇冰(1859—1952年),字鼎铭.闽县(今福州市)人,原籍雁门(今山西代县).世居福州城内朱紫坊,幼时,曾住黄巷三年。他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与解放初期三个历史时期。清末.历任“威远”、“康济”、“通济”、“海圻”舰长.广东水师提督、总理南北洋海军、筹办海军大臣、海军总制等职;  相似文献   

9.
<正>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他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受封靖海将军、靖海侯,为清初著名的海军将领。施琅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尤其是为台湾与大陆的大统一立下丰功伟绩,而且他还非常热心公益事业,在海峡两岸做出许多善举,特别是为了弘扬儒家文化,对闽台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陈瑸,字文焕,号眉川。顺治十三年(1656年)生于海康县大埔社东湖村(今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中进士,康熙三十九年始任福建省古田县知县。尔后历任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督学政、台厦兵备道以及偏沅(湖南省)、福建巡抚等职。卒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享年六十三,追授礼部尚书,赐谥“清端”。  相似文献   

11.
李媚 《岭南文史》2008,(4):13-16
清代地方官职有督抚及提镇等,提督据《清史稿》的说法:“提督军务总兵官,从一品,掌巩护疆陲,典领甲卒,节制镇、协、营、汛,课第殿最,以听于总督。”可见,提督负责主持全省各镇、各协、各营的军事。广东地属海疆,有内河外海水师,绿营队伍较为庞大,且粤东海盗贼船猖狂,另设水师提督以行管制是有其必要性的。  相似文献   

12.
李准(1871―1936),派名新业,亦名木,字直绳,又字志莱,号恒斋、默斋,别号任庵,四川邻水县太安乡太安里活水沟(今柑子镇桅子村)人。官至清廷闽粤南澳镇总兵、广东水师提督(一品),民国北京政府高等军事顾问,封直威将军,被誉为“中国百年来维护南海主权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吴氏三兄妹     
吴保初为清广东水师提督安徽庐江人吴长庆次子,以名公巨卿之子而能胸怀大志,卓尔不群,诗有声,与湖北巡抚湖南浏阳人谭继洵之子嗣同、湖南巡抚江西义宁人陈宝箴之子三立、福建巡抚广东丰顺人丁日昌之子惠康,并称为“清末四公子”.  相似文献   

14.
<正>清朝初期,广东官场人事更迭。李士桢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致仕,吴兴祚也因受到言官弹劾,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卸任。开海贸易以后,除当年的“藩商”势力外,广州又冒出了以两广总督为靠山的“总督商人”,以广东将军为靠山的“将军商人”和以巡抚为靠山的“抚院商人”,号称广州“四大官商”,把持全部对内、对外贸易。  相似文献   

15.
杨廷理(1747~1813)字清和,一字半缘,别号双梧,清柳州府马平县(今柳州市)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次年朝考第一,曾任福建归化、宁化、侯官县知县。乾隆五十一年(1786)升台湾府南路理番同知,时值林爽文起义,杨廷理以同知摄知府事,“城守有功”,事后升知台湾府。以后又因政绩卓异署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加按察使衔。乾隆六十年(1795),朝廷清查福建亏空库款案,杨廷理因在侯官县任内银款不清,被革职拿问,次年奉旨“改戍伊犁”。嘉庆二年(1797)正月抵伊犁戍所,直至嘉庆八年(1803)闰二月“奉旨释放回籍”,前…  相似文献   

16.
评康熙《昆山县志稿》苏州大学地方志研究室吴奈夫清康熙《昆山县志稿》,是一部从未刻印过的手稿。自成稿之后的三百余年间,它历经沧桑,迭遭兵燹,几易其主而转辗保存至今,弥足珍贵。这部志稿的成书过程,最早要追溯到康熙九年(167o年)六月,直隶宣府选贡董正位...  相似文献   

17.
杨芳在鸦片战争初广州战役中的功绩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向我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钦差大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帧、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坚决禁烟,坚决抗战。10月3日,虚骄昏馈的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邓廷帧革职,继任钦差大臣的是投降派椅善,到达广州后,撤除防务,遣散水勇乡勇,并于1841年1月20日,擅自与英国驻华总监义律签订了赔款六百万元和割让香港的《穿鼻条约》,干尽了丧权辱国的勾当,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道光帝也感到“天朝”的遵严受到很大损伤,便于1月30日下诏对英宣战,改命他侄儿、御前传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和湖南提督杨芳…  相似文献   

18.
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康熙二年中北直隶解元,原授广东香山知县,因故被革职,并险些丧命。后虽遇赦,但“永不叙用”。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乱,朝廷派和硕康亲王杰书率师讨伐,姚启圣捐资募兵到亲王军前请求效力.后来屡建奇功,受到亲王的器重。康熙十五年因功被擢升为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为福建总督,官至福建总督、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姚启圣在平定台湾,治理福建等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长期以来,学术界比较关注姚启圣打击残存的郑氏势力,与施琅一起统一台湾等方面的活动.而疏于对姚启圣与福建的开海、复界的研究。本文拟就此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9.
重读廖琪所著《庄世平传》,方知香港名人庄世平先生(1911-2007.6.2)在青年时期.之所以能在北京读完大学,是得益于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方耀(1834—1891)所捐巨款设立的“都门旅费”。方耀这一造福于世之善举,似在历来方耀史话未被提及,今特作介绍,以彰显一个历史上有争议名人有益于世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20.
郭成  郭伟 《清史研究》2001,(4):109-110
关天培(1781-1841),字仲英,号滋圃①。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行伍出身。嘉庆八年(1803)考取武庠生,初授漕运右营把总。嘉庆十七年(1812)升扬州营中军守备,二十四年(1819)呈改外海水师,具题部准,次年即调任两江督标右营守备。道光三年、四年(1823、1824)先后任吴淞营、川沙营参将。道光五年(1825),关天培以功升署江苏太湖副将。道光帝以关天培督押海运漕米稳妥迅速,谕令加恩交部从优议叙。道光七年(1827)特旨补授江南苏松镇总兵。道光十三年(1833),署江南提督,并奉旨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