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中,新郎必须掰开一只女方为考验其力量和智慧而准备的整支羊颈骨。为了戏弄新郎,陪亲的姑娘们往往会巧妙地将一根红柳棍或筷子插在羊颈的骨髓里,使新郎费尽力气却怎么也掰不断羊颈骨,又着急又羞愧,姑娘们便乘机取笑揶揄新郎。有的新郎知道其中的奥妙,取出那根柳条或筷子。用力一掰,羊颈骨即折断为二。大家也就对新郎赞赏一番,不再为难新郎。  相似文献   

2.
藏历新年     
一般而言,西藏卫地区(即前藏地区)的人民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从藏历12月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准备过新年。一则准备牛羊肉、酥 油、青稞、清油等过新年所必需物品以及各种服装、首饰;还要准备 盘供(sder kha)所用的油炸面食、绵羊头、献新青苗和做麦穗酥糕用的糌粑油团、羽翎、鸡冠花以及房顶的旗杆、经幡、彩帷等。二则,要酿造青稞酒、制作面饼等各类食品。各家各户还要清扫干净以厨房为主的里外所有房间的烟尘。  相似文献   

3.
《江淮文史》2001,(1):17-17
自古以来,女儿出嫁,父母为其置备一份丰厚的嫁妆,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我国历史上,却有一些名人为女儿准备的另一种“特殊”的陪嫁,令人称道且传为千古美谈。  相似文献   

4.
江孜人的生育习俗包括孕育习俗和诞生习俗。 1、孕育期的习俗 从江孜地区的情况来看孕育期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习俗,但也有一些禁忌。比如有的村庄,孕妇不能在娘家或兄弟家中分娩。其原因据说是在孩子出世时因  相似文献   

5.
黄建明 《民俗研究》2001,(2):184-197
走近摩梭人,考察摩梭人的母系社会,体验摩梭人古朴的民风民俗是我多年的梦想。韩国汉城电视台要在千禧之年把中国有趣的民风民俗从北到南拍个遍,邀请我加盟作“嘉宾主持”,从学术的角度解释有关民俗文化事象。拍摄摩梭人的生活习俗,是计划中的最后一站,因我要随时准备接受采访,还要做有关联络工作,无法对摩梭人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作全面的调查,所以我把此行对摩梭人的考察定位在一般生活现象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对当代摩梭人的经济意识方面。  相似文献   

6.
彝族的婚俗,既有共同性,又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他们婚俗中神秘的一面,就表现在地域色彩上。彝族的青年男女,一般是在火把节、赶山节等彝族传统节日相互认识,然后通过串寨、对歌等活动相互交往,发展爱情。彝族姑娘和小伙,从相互了解到谈情说爱,往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待双方情投意合时,就会先“私定终身”,然后才请媒人,正式定亲。彝族婚俗中,有不少神秘的因素,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是“杂空”,二是“跳菜”。“杂空”是流行于凉山一带彝族中的婚俗。“杂空”是彝语,译成汉语就是绝食。婚期来临时,新娘就开始“杂空”。在“杂空”期内,不…  相似文献   

7.
从明朝开始,每年农历立春时刻泰宁百姓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当地人又称为“接春”),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已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藏历新年当然不用制造的;但是过藏历新年要准备的那些年货,却都需要制造。说完了藏历新年的一些过节习俗,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制造”藏历新年,说的是那些跟制作年货有关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的移风易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阶段。因此,在民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共同习惯中,既积淀着周秦以降的传统,也夹杂着晚清以来由外国而来的西方习尚,这是中国从未有的中与西、新与旧的杂处和碰撞以至融合的剧变时期。在这剧变过程中,民国政府和国民党都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他们试图通过改革将民众引向现代文明以巩固其统治。这是关于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现代化变  相似文献   

10.
华夏纪事     
《华夏地理》2013,(3):170-170
花禅 京都圆山公园,一株日本早樱身披护网,如同蒙着面纱的圣洁少女。春季到来时。当地人会聚到这里赏樱,白天观赏樱花叫做“花见”。入夜则为花园的神妙景象,然而繁花极盛的时期没过去多久。“夜樱”。黛安娜·库克和菜恩·延谢尔来此拍摄夜间就传来黛安娜的父亲病情加重的消息。夫妇俩准备返家,离去前他们在樱树下停驻,看落英缤纷。为何日本人要花时间去静默欣赏这生命短暂的花朵?那一刻,他们明白了这一习俗背后的深意。——卢纳·沙尔  相似文献   

11.
讨古器是湖南安仁自古以来一种特有的殡葬风俗.其核心内容就是新故女子的娘家人,从她夫家讨回一件死者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物件作为念想.妇女故去后。子孙们必须第一时间提着四色菜肴以及烧纸线香烛炮等物,手持哭杖,披麻戴孝来外婆家报丧请罪。  相似文献   

12.
森林 《神州民俗》2010,(3):17-17
在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也是祭祖上坟。 节前几天,一些妇女就已开始上坟祭祖的准备工作。比如摺锡箔、购买红绿“长龙钱”、办草囤(盛放锡箔摺成的纸锭)、写囤票签等等。家家户户忙里忙外。小康之家在节前备好酒肴,在家中先行祭祖,俗称“做时节”,旧习俗是在祭祖后才能上坟的。  相似文献   

13.
高国藩 《民俗研究》2003,(2):188-192
龙的原型是什么?龙崇拜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出现龙崇拜?龙崇拜产生以后又是怎样演变的?这就是龙崇拜的起源和演变问题。古往今来,许多学者为解决这些问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崇龙习俗研究一直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方法不对。吉成名著《中国崇龙习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7用版)独辟蹊径,运用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民俗史的角度进行探讨,终于找到了比较可信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段塔丽 《史学月刊》2002,(3):101-106
“夫随妻居”、已婚女性长住本家以及夫亡以后归宗,是唐代社会一种颇为流行的居住习俗。从民俗学和性别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和考察不难看出,唐代社会所流行的这种居住习俗,应是女性人身较自由、女性权益得到一定保障以及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拥有较高地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刘勇 《历史研究》2013,(1):160-177,193
中国茶叶于17世纪早期首次由荷兰人引入欧洲,从18世纪初期开始主宰荷兰对华贸易,直至19世纪40年代。在荷兰,最初仅可从药铺获得茶叶,作为治疗当地多种疾病的优良药草,其药性受到绝大多数专业人士的赞扬,但同时也引来部分人的反对。由于有识之士的大力推荐,饮茶有益论逐步被荷兰大众认同,售价不断下降的茶叶逐渐成为荷兰人的日常饮料,由专营或兼营店铺出售,而从一开始就被视为高尚消遣的饮茶习俗也自上而下地在荷兰各阶层中得到广泛普及。饮茶习俗普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之一,就是丰富了近代荷兰人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王惠茗 《沧桑》2008,(5):7-8
两汉时期厚葬盛行,"厚葬多藏,器用如生人"成为汉代的普遍习俗,这种厚葬的风气对社会影响巨大。本文分别从汉代厚葬之风的表现、成因、社会批判及影响等方面略作陈述。  相似文献   

17.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在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欺凌和压榨下,曾濒临灭绝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赫哲人翻身做了主人。著名歌唱家郭颂一曲《乌苏里船歌》,生动地反映了赫哲人走上幸福路后的火热生活和喜悦心情。从本期起,我刊连载黑龙江省民族文学研究所黄任远等同志的文章,从多个视角,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个神秘民族的生活概况。  相似文献   

18.
徐磊 《民俗研究》2004,(2):178-181
酒是中国人的发明之一,传统的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代很多典籍中记载了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如果这个说法可信的话,酒在我国至少有近4000年的历史了。千百年来,酒不仅在许多历史典籍中被提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频频出现,而且,在古老的中国,从上层到民间都早已形成了许多有关酒的礼俗。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族的婚姻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传统的婚姻、家庭及其习俗保留了较多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特色。哈萨克族的婚姻制度主要是男娶女嫁,从夫居住的一夫一妻制。婚礼过程比较复杂,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仪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传统仪式和内容都简化了。  相似文献   

20.
满族风俗     
李娜 《新疆地方志》2004,(3):42-43,56
满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由于民族习俗及政治历史状况等因素,目前满族后裔散居于全国各地,以辽宁省为最多。北京、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市(区)和成都、西安、广州等大中城市也有分布。满族的风俗习惯是长期形成的,随着时代发展,已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