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禾土 《陕西史志》2001,(1):23-24,15
一、梁启超其人 提起“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大家都熟知他在近代史上与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是维新派领袖之一,以“康梁”并称于世。晚年在厌倦了政治以后,他又致力于讲学与著述,在清华、南开、东南诸大学纵谈时政,阐释文化,演讲学术。他广泛的学术研究成果,显示了他广博的兴趣、炽烈的“学问欲”和卓越的秉赋。  相似文献   

2.
“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方志钦1993年11月23日至27日,由历史研究杂志社、近代史研究杂志社、广东康梁研究会、广东省历史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山大学历史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及南海...  相似文献   

3.
应为康梁和立宪派正名候宜杰康有为、梁启超和立宪派在政治上属于什么派别?以往的论作众口一词,莫不给他们加上一个很不光彩的头衔,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或改良派、近年已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发出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运动吗”的不平之鸣。有的将改良与改良主义加以区...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 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省南海县人,因而也被称为康南海。康有为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的代表。康有为在历史上为人永记,实在于他力倡变法,主张改革,并成为戊戌维新的闯将。 鸦片战争后,帝国产义入侵,康有为提出“变法图强”,曾几次上书皇帝。在德国侵占青岛后,康有为第七次上书,终于被光绪皇帝采纳,史称“戊戌变法”,因变法主要是康有为与其弟子梁启超为骨干,故也称“康梁变法”。但变法遭到慈禧太后的镇压而失败,康有为逃亡国外。 那个时候,康有为并没到过青岛…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历史是螺旋式前行的,因而常出现相似之处。例如,目下尊孔之势,何其汹汹。世人在谈论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往往将康有为、梁启超并称为"康梁"。看到这个并称,很容易让人想起二人亲密的师徒之谊,也很容易让人想起二人曾以共同的奋斗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  相似文献   

6.
戊戌维新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座谈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为了改变中国积弱局面,发起了一场在列强环伺下救亡图存的政治改良运动,从制造舆论、伏阙上书、诏令迭下,到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流亡、光绪被囚,戊戌变法以喜剧开始,悲剧告终。百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1993年11月23—27日,在广东省新会市和南海市召开了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以戊戌后的维新派为主题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由《历史研究》杂志、《近代史研究》杂志、广东康梁研究会、广东省社联历史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举办,莅会学者96人,其中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南朝鲜和台湾、香港、澳门的学者2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49篇。与会者围绕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和维新派的思想与活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内容丰富,新见迭出。现择要序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近代史上康梁齐名,二者既是师生,又是变法的政治战友。但论及真实的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做学生的梁启超要超过其师康有为。论学术,梁启超的新史学可谓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开创了一种迥异于中国传统史学的方法;论文章,其风格汪洋恣肆,一篇文章可敌十方报纸,袁世凯孙中山都争着要他;论政治,他眼光敏锐,总能以今日之我打到昨日之我,一生总是选择正确方向:从最初拜倒在康有为门下接受的君主立宪,到无  相似文献   

9.
《近代史研究》2021,(4):34-54
康有为《戊戌奏稿》作伪,康著《我史》(即《康南海自编年谱》)和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多有夸张,然而,从今存《杰士上书汇录》和康有为、梁启超的多部著作进呈本,仍能清晰地看到康有为与光绪帝之间的思想交流。光绪帝采用了康有为的建策,5次保全康有为,并在百日维新的后期,准备设立懋勤殿以安置康有为。康有为仍是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1903年5月,陈独秀在安徽安庆藏书楼所组织的拒俄演说会,在20世纪初的全国拒俄运动大潮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安徽的思想发展史上,是一块里程碑。在拒俄运动之前,安徽的思想文化界,大多受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影响,主张立宪改良以反帝救国,在此之后,由于清朝统治者对群众性的爱国运动的镇压,使参与运动的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知识分子看清了清王朝对内镇压对外卖国的狰狞嘴脸,从而挣脱了康梁改良主义思想的束缚,走上了推翻清朝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试论唐才常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才常(1867—1900),字绂丞,又字佛尘,在参加康梁维新变法运动后,以“洴澼子”为号,表示要除旧布新、变法图强的意愿。他在变法运动中先后任《湘学报》主笔、湖南时务学堂分教习、南学会议事会友、《湘报》总撰述,并在浏阳创办过算学馆和群萌学会。他在宣传维新变法中所做的工作仅次于康、梁,影响颇为不小。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奔走于香港、南洋、日本、上海等地,一方面继续与康有为、梁启超保持联系;一方面与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人接触,订有合作之约,并有撮合康有为与孙中山协力共事的意图,但未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文献》2017,(1)
本文对日本高知市立自由民权纪念馆所藏的梁启超致山本宪信札计8通进行整理介绍。信札主要涉及梁启超1898年流亡日本后与大阪汉学家山本宪交往的内容,显示康梁等人抵日之初存有借助日本政府及民间力量改变国内政治状况的幻想,反映梁启超对汪康年等人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严重不满,记录了梁启超停留日本期间部分活动内容。作为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戊戌变法史的研究史料,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谈到梁启超、康有为读《天演论》,学术界往往据此信来推论严复《天演论》的成书时间,推论康有为历史进化观的形成时间。因此,搞清楚此信的写作年代,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哲学史、史学史的研究,显然不是一个小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96年公布了康有为在近一个世纪前的批注,涉及丘逢甲与黄遵宪“争雄”、丘逢甲与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的关系以及“诗界革命”等重大问题。丘、黄“争雄”确有其事,但由于当事人恰当的处理和梁启超的斡旋,终使二人成为朋友,并对“诗界革命”队伍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他的思想日趋激进,言论明显倾向革命,并开始了与孙中山的密切交往。其师康有为持坚定保皇立场,对梁启超的激进很是不满,教导训诫梁启超的书信有数万言之多。于是,梁启超也开始有些担心革命的破坏性。革命,梁启超所欲也;改良,亦梁启超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于是,在我们看来,对梁启超来说,选择革命还是改良,是一个很难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和梁启超在20世纪初年各自完成了其成熟的未来主义想象。两人的思想有不同的历史哲学在背后支撑。这体现在康有为完成于1901至1902年间的《大同书》和梁启超发表于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两书中。康有为《大同书》的背后是一种千禧年论式的历史哲学,而梁启超的国家主义想象选择的进路则是可臻完善论。千禧年论和可臻完善论,这两种理念代表了近现代中国转型的两种主要的思想模型,也影响到了现代知识分子以及他们追求中国现代化的策略。探讨这两种思想与历史哲学模型,有益于更好地思考中国近现代转型的复杂状态。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影响力是多方面的。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是其一生政治思想的起点,而对其维新思想渊源的探究,能使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梁启超维新思想形成的过程及原因,探究本源,是我们理解梁启超一生思想的重要基础。本文力图从社会背景、传统儒家教育及其师从康有为后思想的演变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探讨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维新思想的渊源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家康 《文史月刊》2004,(10):19-20
1896年春节,兴中会会员谢赞泰经朋友介绍,与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结识于香港品芳酒楼。此时正值公车上书后,维新变法的呼声遍布国中。谢赞泰传递了孙中山等欲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行动、共同救国的信息。康广仁当时曾表示赞同,可是却迟迟得不到康有为的回音。这年9月,谢赞泰终于和康有为相会于惠升茶行,当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在民族苦难的感召下,一批批有志之士从各种思想中寻找“救国救民”之道。自东汉传人并在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佛教,无疑也成为众多志士仁人们寻求的目标,其卓有成就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作为康梁同时代的先进人物,黄遵宪反其道而行之,在其作中展现了“排佛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而这一思想又集中在其作中的两处,一是《日本国志》中的《民俗志四?佛教》;二是五言长诗《锡兰岛卧佛》。由于他并没有明确提出该思想,因此也往往容易被研究们所忽视。笔试从上述两处对黄遵宪的排佛思想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0.
1898年8月,即清光绪24年,按阴历甲子计算是戊戌年,满州大臣和内务府的顽固保守分子跪请慈掉太后拒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提出的新政。老好巨猾的慈相笑而不答。那般历史绊脚石又涕泣跪请禁止,想擦边笑边骂“你们管这些闲事干什么,难道我的见识还不及你们?”这些时候,这个宫廷老妇已和总督直隶节制北洋三军的荣禄密谋,袁世凯也大玩其两面派的无耻伎俩,向荣禄密告变法维新派的计划,他们伙同一批大臣向慈接谎称光绪帝与康梁等逆谋将回颐和园。荣禄即由天津至北京,囚光绪帝于濒台,慈接再次垂廉听政,捕杀谭嗣同、杨锐、刘光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