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扶贫是扶助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肃省的主要贫困地区之一,是中央扶贫会议工作确定的国家新一轮扶贫重点开发片区。由于甘南州旅游扶贫交织着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呈现出反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本文在分析甘南州旅游扶贫现状基础上,探讨了甘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实践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旅游扶贫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省是开展旅游扶贫工作比较早的省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旅游扶贫拉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条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对旅游扶贫的认识不到位,使旅游扶贫的工作方向发生了偏差,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影响了旅游扶贫的效果。本文在系统分析旅游扶贫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分析了影响可持续旅游扶贫的四个因素,建立了旅游扶贫效益实现过程模拟图和旅游扶贫效益综合评估的简易指数模型,归纳了旅游扶贫工作的过程,制定了判断旅游扶贫效益好坏的指数标准。并以秦皇岛青龙县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描述了青龙县旅游扶贫的现状,揭示了青龙县旅游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具有一定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可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起到积极作用,是一种符合精准扶贫要求和科学发展观的"造血式"扶贫模式。本文以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甘肃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制约乡村旅游扶贫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加快唐汪镇旅游扶贫开发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化扶贫战略的确立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扶贫战略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实现了由“输血”、“造血”到“树人”的战略转变。所谓“输血”式扶贫,即政府以财政补贴或投资的方式将扶贫资金调拨给贫困地区,或直接向贫困地区送粮、送衣物,以缓解贫困。这对于那些特殊的贫困地区和特殊人口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输血”式的扶贫显然是救济式扶贫,并且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由于受援者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况,这种扶贫方式并没有形成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反而助长了一些地方政府和贫困人口的依赖行为。自1985年以后,开始推行帮助贫困地区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中特色民族村庄市场的迅猛发展,普通民众对特色村庄出游频次和出游需求持续增长,已发展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市场。旅游扶贫是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在旅游扶贫中,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高、成本低,特别是社会成本低。因此,在旅游扶贫视角下,如何利用建设民族特色村庄特有的带动效应发展特色民族旅游,既带动贫困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尽快脱贫,又要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建设,打造特色旅游村镇,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历史意义。本文以扎尕那村为例,就旅游扶贫视角下民族旅游村镇建设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 ,造就了奇山异水 ,同时也造就了贫困。通过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 ,贵州扶贫工作成绩斐然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在老天爷的帮忙下 ,面上低标准地解决了温饱问题。然而 ,对扶贫攻坚的成果我们不宜估计过高 ,贫困地区贫困的程度仍然很深 ,造成贫困的一些基本因素依然存在。这其中 ,特别让人忧心的 ,就是隐藏在生活贫困后面的文化知识及精神上的贫困。笔者最近在“两山”(麻山、瑶山)贫困地区的调查中 ,所见所闻 ,对此感触颇深。在“两山” ,听到干部群众说得最多的是两个话题 :一是感谢党的扶贫…  相似文献   

7.
旅游扶贫是乡村贫困地区脱贫的有效之举,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内陆乡村地区,缺少对海岛渔村旅游扶贫的关注。通过对湛江市硇洲岛存亮渔村的实地问卷调查,分析了该渔村村民对旅游扶贫政策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绩效的感知情况。结果显示:存亮村村民对旅游扶贫政策感知不明显,而对旅游扶贫四大绩效感知较明显,其中社会绩效感知最明显,经济和文化绩效感知次之,环境绩效感知最不明显。基于感知分析,提出硇洲岛后续旅游扶贫可持续开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缓解西部"三农"问题的一种尝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朝继  李辉 《攀登》2005,24(2):50-5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枉会的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枉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尤其是以西部农村为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项目,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各种相关资源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途径。本在分析乡村旅游特点及西部发展乡村旅游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乡村旅游与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旅游精准扶贫是新时代农村脱贫的有效途径。随着精准扶贫的思想及政策的推动和实行,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正在逐步带领当地村民脱贫。本文以婺源县的乡村旅游为例进行探究,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江西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战略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机遇,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经验,试图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欧怡 《旅游纵览》2013,(4):154-155
旅游扶贫开发是我国扶贫工作中一个新生的开发式扶贫形式,具有投入较少、效果好、返贫率较低、能使贫困地区群众受益的优势,是我国许多贫困地区采取的扶贫方式。但是,旅游扶贫开发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实施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自于开发活动的不科学。文章结合对广西龙州左江旅游扶贫开发规划案例的分析,对旅游扶贫开发规划进行实证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旅游扶贫"这一口号在我国首次被提出,距今旅游扶贫有近30年的发展,扶贫成效显著,乡村旅游收入逐年提升,一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乡村贫困地区被陆续发现,并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带动贫困乡村地区人口实现脱贫致富,这些成功地区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值得被借鉴和学习。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乡村旅游扶贫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五位一体"的旅游扶贫模式,并对旅游扶贫发展的进步经验和启示进行探索总结,给国内外当下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地区提供借鉴,促进国内外乡村旅游扶贫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旅游扶贫成为我国扶贫中坚力量的大背景下,资源丰富、景色优美的贫困地区迎来脱贫致富新机遇。本文基于居民感知理论,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居民为调查样本,通过因子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甘南旅游扶贫的效应进行定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感知明显,对旅游的环境效应感知尚不明显,居民当前在旅游业中实际参与较少但参与意愿较为强烈,旅游业发展尚未惠及广大居民,最后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国内外都高度重视。我国贫困人群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广大农村地区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这实现了旅游产品与农村区域空间高度重合。本文通过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动关系研究,找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内在联系,促进二者融合发展,实现"扶真贫"和"真扶贫"的目标,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为精准扶贫提供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旅游扶贫作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亦存在众多社会矛盾,然而以往研究更多强调主体利益,而未从空间的本质去探讨社会矛盾的表现及过程。本文从多维贫困视角,以施秉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的牌楼冲社区为例,通过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旅游扶贫产生的空间非正义的问题。研究认为,旅游扶贫对社区产生的效应有经济收入增加但不均衡、村民参与旅游但机会不平等和旅游服务技能提升但参与能力欠缺三方面,这是由资源不公正分配、村民自主决策权缺失和社区参与边缘化等空间非正义过程导致的。本研究对中国传统乡村向旅游乡村转型的空间再组织过程中,由经济制度、旅游政策、资本、发展话语与实践所带来的社会冲突与风险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也促进对旅游扶贫的效应及其空间正义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将衡南县乡村旅游和旅游精准扶贫融合,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以农业为发展基础,以旅游为发展途径,将经济发展作为目标的产业融合模式。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帮助人民脱贫致富作为重大战略目标,将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融合到一起是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要阐述了全域旅游的概念,分析了衡南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在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和旅游精准扶贫融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是我国重要战略决策,事关国计民生.旅游扶贫是我国扶贫攻坚战中的强力抓手,对贫困的革命老区进行旅游扶贫,必须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本文分析了龙源口镇旅游扶贫现状,指出其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村民无产业意识、文化挖掘较为薄弱、宣传推广未到位等问题,笔者试以资产收益平衡理论为基础,从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点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新兴趋势。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是农村发展的一个新机遇。本文主要探究了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解决农村文化、经济、利益分配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8.
段爱玲 《风景名胜》2021,(1):0258-0259
在决战脱贫攻坚工作中,旅游扶贫作为重要的扶贫模式,对助力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从怀化市乡村旅游扶贫背景出发,对怀化市旅游扶贫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地“公司 + 农户”龙头带动模式、“旅游扶贫合作社 + 农户”合作互助模式、“能人 + 股份合作”全民众筹模式在助力怀化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同时对当前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建议,旨在对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包容性旅游增长的概念内涵、实现机制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包容性增长理念在国内外得到日益广泛的认同。本文分析了包容性增长和包容性旅游增长的概念与内涵,提出了以旅游系统为框架的包容性旅游增长实现机制,并对该机制进行了系统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的详细解析。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加强产业融合、扩大旅游需求、加强旅游扶贫、优化旅游利益分配机制、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是包容性旅游增长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结合我国实际,本文提出应通过拓宽产业融合广度和提高其深度之政策来推动实现我国旅游业外部包容性增长。针对旅游业内部包容性增长,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出台全国性的“国民休闲计划”,大力发展国民旅游;加大针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力度,创新旅游扶贫方式;发展社区利益型旅游业,优化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为了回答如何判别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模式是否影响旅游扶贫效应等问题,提出了由区位—产业—文化组成的旅游扶贫资源多要素协同框架作为判别旅游扶贫模式的依据,以此为指导,利用访谈数据,将恩施州南部4县的2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划分为4种模式:优势景区依托模式、生态农业依托模式、民宿农家乐依托模式和民族文化依托模式。而后,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方差分析法比较了不同模式扶贫村居民的旅游扶贫效应感知差异,结果发现:①不同旅游扶贫模式村居民对经济收益、经济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感知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旅游扶贫模式是影响旅游扶贫效应的因素;②与其他两种模式村相比,优势景区、生态农业依托模式村居民的旅游扶贫经济效益感知更高,同时经济、环境或社会成本感知也更高,表明旅游扶贫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成本。最后,提出了促进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改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