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借助聚集维数、空间关联维数及形态维数,对茂名县域、市域及镇域乡村聚落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并从自然地理、人口、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讨分形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乡村聚落呈多尺度、多分形特征.聚集性从市域到镇域呈从地理导向到行政导向的趋势,高城镇化水平地区聚集...  相似文献   

2.
聚落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历来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热点,而交通对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日益加深。以皖北的埇桥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在县域尺度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交通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运输用地是乡村聚落景观斑块之间和乡村聚落景观与其它类型景观进行物质和信息传递的景观廊道;乡村聚落景观面积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在数量上存在正相关关系;交通是影响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重要因子,且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交通与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的相关性不同;国道、省道和县道与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有正相关性,铁路、高速公路和农村道路与乡村聚落景观分布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RI,通过GIS-ESDA空间分析框架,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差函数等测度模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地区在空间聚集分布,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乡村性热点区空间结构主要以徐州-宿迁-淮安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并且不断向盐城集聚,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集中演变特征;县域尺度乡村性空间格局的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的机理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乡村性空间差异较小,东南-西北方向乡村性的异质性则十分明显,空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本文在简述国外乡村聚落研究进展基础上,对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同时也分析了研究存在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国内乡村聚落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区位、规模、类型与分类、体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演变等方面。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向应为:乡村聚落体系与职能的研究;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乡村聚落演变趋势预测研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尺度和不同地形下的乡村聚落研究;乡村聚落转型与重构研究;乡村聚落理论研究和跨学科多元化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5.
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闻  马耀峰 《人文地理》2012,26(1):152-155,160
核心—边缘结构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解释模型,本文从复杂系统理论和分形理论切入重新解构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动态过程和测度方法。以关天经济区为例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具有层次性、涌现性和分形的特征,演变过程分为核心集聚极化、边缘扩散溢出和空间动态平衡三个阶段;首位度、分形等方法能很好揭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关天经济区旅游空间属于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目前处于核心集聚极化阶段后期,溢出效应逐步显现,次级核心基本形成,空间结构与等级结构紧密耦合,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6.
以关天经济区为案例地,运用空间统计工具,将市、县、镇三个尺度的人口空间变化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探究不同尺度的人口时空格局及影响机制,分析尺度间差异。研究表明:①在人口空间格局上,市级层面西安市是经济区人口分布的核心;县级层面区域人口沿渭河呈带状分布格局;镇级层面人口以西安为中心沿交通轴线向外围递减;②经济区人口格局整体呈现空间集聚趋势,并在各尺度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市级层面,区域人口加速向西安集中;在县级层面,人口主要向地级市市区集中;在镇级层面,出现两种人口集聚路径:一是地级市市区内,人口大量向近郊集聚,中心城区人口快速缩减,郊区化特征明显,二是在市区外围,人口明显向各县城集聚,绝大多数乡镇人口下降。  相似文献   

7.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彬  马晓冬 《人文地理》2011,26(4):66-72
以苏北地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运用RS和GIS技术,利用景观分析方法,选取空间韵律指数及聚类分析探讨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结果表明,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徐淮平原聚落规模大而稀疏;淮阴平原聚落规模相对大,较密集;盐城地区聚落规模小而密集。聚落被划分为盐宿地区聚落高密度分布区、徐连淮丘陵地区聚落中密度分布区、淮阴平原过渡性聚落均匀分布区及徐淮平原聚落稀疏分布区四种典型的类型区。  相似文献   

8.
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张京祥  张小林  张伟 《人文地理》2002,17(1):85-88,96
乡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分枝学科,乡村聚落的演化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中,乡村的意义与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组织,以形成与区域宏观社会经济背景相匹配的聚落体系,对城乡区域空间的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乡村聚落体系演化理论、规划组织理论。关于乡村聚落体系演化,本文提出了区域空间进程中的四个阶段:农业社会阶段、过渡性阶段、工业化阶段、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文章还研究了国际上对乡村聚落体系组织的战略方法,包括职能地域一体化战略、选择性空间封闭战略、乡村城市发展战略。文章结合江苏的有关案例,重点论述了中心镇及中心村选建、设施配置、政策配套等内容,指出:①通过中心镇的建设实现乡镇合并、重组;②通过中心村的建设实现农业空间的集约化经营,推动城市化进程;③通过配套支撑体系来实现对乡村聚落体系优化的引导。提出了中心村选建的主要标准:①区位优势;②联系合理;③规模经济;④节约用地。  相似文献   

9.
湘西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定量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西29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或传统村镇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构建了物质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相似性的指标体系,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制定了指标数据量化策略,应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文化景观进行相似性聚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聚类结果进行了分区。结果显示,北部为土家族聚落景观区,中部和西南部为苗族聚落景观区,多民族混合型聚落景观区在研究区中西部、中部和东南部呈条带状分布;土家族文化景观区的标志特征为吊脚楼;苗族文化景观区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建筑以干栏建筑为主,其非物质文化景观以鼓舞和柳巾舞为典型特征;混合景观区主要表现为汉族传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陕西窑洞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窑洞聚落是黄土高原最典型的聚落形态,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文化景观特征,在陕西渭北地区和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分布广泛。本研究基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相关研究,以陕西31个窑洞传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按照“单个窑洞聚落、多个窑洞聚落、特定研究区”三个层次,构建了窑洞聚落的典型院落图谱、空间序列图谱、院落模式图谱、排列模式图谱和空间格局图谱五大类型图谱体系。通过分析窑洞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基本特征,进一步验证了构建窑洞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研究旨在丰富景观基因组图谱层次,推动景观基因研究向区域层面发展,并为窑洞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及景观基因区域识别系统构建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为保护与发展窑洞聚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对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表明甘肃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是分形的,以14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甘肃省城市体系在空间分布上比较集中;以甘肃省内75个城镇为研究对象,城镇分布的总体均衡性适中;以中部城镇密集地区为研究对象,城镇体系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并据此提出了甘肃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2000、2006、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成本加权距离和城乡聚落体系潜能指数对传统的场强模型进行改进,综合利用扩张强度指数、扩张速度指数等分析研究石羊河流域内部城乡聚落体系空间结构分异。在此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并结合道路等级和长度计算流域内城乡聚落体系间最短时间距离来分析城乡聚落体系空间联系与空间相互作用,据此分析石羊河流域城乡聚落体系空间结构变化及影响模式。  相似文献   

13.
陕南乡村聚落体系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李瑛  陈宗兴 《人文地理》1994,9(3):13-21
本文从宏观整体、村庄个体、住户单元三个层次分析了陕南乡村聚落体系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其各层次的演变规律。并通过对乡村聚落演变方向的预测,为陕南村镇合理建设与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农村居民点区位研究评述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君  李小建 《人文地理》2008,23(4):23-27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点的外在特征和空间结构也在不断的演化与变迁,居住地点的选址和布局最能反映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目前国内外在城市居住区位研究方面已经形成大量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点相关研究还存在一定滞后。文章从居民点区位影响因素、区位演变、居民点分布和等级结构四方面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梳理了国内农村居民点区位研究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对今后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特征的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与潜力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分区划定和整理潜力测算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核心内容。本文综合地形位、缓冲区、可达性、景观指数和Voronoi 图,引入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实现整理区合理划分;改进潜力测算模型,结合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农户意愿因素,构建整理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秦巴山区竹溪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值位于0.0433-0.8038 之间;全县农村居民点可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优化调控区和城镇发展区,现实潜力904.63 hm2,仅为传统潜力的65.42%;根据各乡镇潜力系数,划分为3 级潜力区。空间分异的潜力测算、整理区和潜力区划分,为确定因地制宜的整理模式和符合实际的整理时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蔚州志和蔚县地名资料汇编为数据源,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蔚县乡村聚落商周时期至清朝3000多年间的空间格局演化特点。总体演化过程呈现由集中分布趋向随机分布的特征;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四个不同阶段的区域空间格局:"缓慢增长的壶流河一侧‘一’字形‘双核’分布模式"、"普遍增长的壶流河下游‘多核’分布模式"、"快速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大范围增长带的空间扩展模式"、"稳定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带状‘多核’空间分布模式"。根据演化特点和历史文化资料分析,总结了蔚县乡村聚落演化的自然条件、军事历史条件、人口迁移和经济贸易发展四个方面驱动因素。研究表明核密度估计法可以较好的表现聚落空间格局,方便历史聚落演化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赵美风  汪德根 《人文地理》2021,36(3):148-156
村域微尺度人口流动过程对县级单元就近城镇化发展、小城镇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影响凸显.以云南玉龙县为研究区域,以行政村为基本空间单元,深入剖析人口流动村域类型空间分异特征,识别人口流动村域类型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玉龙县村域人口流动特征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具体表现在人口流动强度和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18.
陇东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志刚  唐相龙  李斌 《人文地理》2004,19(2):22-24,34
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文章从分形理论在城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入手,以豪斯道夫(Hausdorff)维数为依据,借助Zipf公式,对甘肃省陇东地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分维测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说明分形理论适合陇东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测算分析。在分形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区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布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①首位城市规模不突出,其经济带动和功能辐射力量薄弱;②中间位序的城镇分布过于集中,人口分布显得比较均衡;③陇东地区城镇体系建设缺乏区际空间规模结构的发展。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了陇东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南通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芳东  吴江  徐敏 《人文地理》2010,25(5):69-74
基于非线性科学分形理论以及运用GIS相关软件,通过计算南通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中心城市吸引力以及城镇交通网络长度-半径维数、网络分枝维数,探讨了南通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形、城镇体系空间关联性分形以及南通城镇交通网络分形特征,从描述城镇等级体系、城镇交通网络分布入手,通过对南通城镇具体区域指标的分析和处理,并以分形理论中的二城市指数、三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为定量依据,将分形理论引入城镇体系研究的实践中,结果表明:南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呈现分形特征,从而有效验证了分形特征不仅存在于大城市空间结构,中等城市的城镇体系依然存在,进而为指导南通城镇体系空间上合理布局提供定量依据与决策参考,并据此提出了南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