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王朝鼎定中原,遂于顺治元年设立京城宝泉、泉源局铸钱。其后各省陆续大规模铸饯。从当时京局和地方各铸饯局给中央的报告来看,铸钱的主要目是为了获取铸钱利涧“以佐军资”,“开炉鼓铸,生息助饷”,以适应战争的需要。随着满清王朝统一全国事业的完成,清政府铸钱获取利润的目的越来越小,而越来越向有利于国计民生和商品经济发展方面转移。特别是在康熙朝,  相似文献   

2.
正清代各省设局铸钱,是由户部根据各省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题准设置的。顺治、康熙年间,为畿辅要地的直隶省在密云、蓟镇、宣府三个地方开局铸钱,时铸时停。康熙帝病故后,雍正皇帝即对全国铸钱局进行了整顿治理,并规定了一省一局的原则,直隶省三个铸钱局均被裁撤,准备另开一局。  相似文献   

3.
清代咸丰钱鼓铸之滥.可以和王莽时期相比。自顺治起,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都没有当二以上大钱(除阿克苏局铸“道光八年十”外).唯咸丰朝铸大钱.且广设铸钱局。据统计.全国久废重建的铸钱局和奏准新建的铸钱局共32个,鼓铸各种大钱,品种复杂,形形色色,无奇不有。新疆叶尔羌局铸咸丰大钱更具特色,存世又极为稀见,深得收藏者珍视。  相似文献   

4.
正清代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年),河南局全称为河南省局,因局址在开封府南关,也称河南开封府局,顺治四年题准开铸。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户部议定各省只准设一个钱局,并统一将各省钱局名称改为:以宝字为首,次用本省一字简称。至此清朝制钱的形制才得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有一份嘉庆五年(1800)五月十四日阿克苏办事大臣阳春向朝廷奏报的关于阿克苏局铸钱之事的朱批奏折。奏折末尾,嘉庆皇帝用红色的笔批复"知道了"三个字。奏折原文如下:"闻事本年四月十九日准户部来文,钦奉上谕内,嗣后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  相似文献   

6.
光绪皇帝庙号德宗(1875—1909年),是清王朝第八位皇帝,他施行的货币政策是延用前朝几位皇帝的银钱本位的遗规。基本上是银两和铜钱并行,大数用纹银、小数使用制钱,在京城设置工部(宝泉局)、户部(宝源局),京城附近又增设宝津局、宝沽局、宝蓟局,各省分设铸钱局鼓铸制钱。  相似文献   

7.
正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经济基础,自古就是兵家必争和商贾云集的地方。清朝入关后,为缓和民族矛盾和迅速发展经济,在各地设炉铸行制钱,河南局就是第一批题准铸钱的省局。清代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年),河南局全称为河南省局,因局址在开封府南关,也称河南开封府局,顺治四年题准开铸。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户部议定各省只准设一个钱局,  相似文献   

8.
<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清圣祖玄烨病故,四子胤禛继位,次年启立新年号"雍正"。雍正帝登基后,开始对全国的铸钱局进行整顿,将过去的省局、镇局、府局、州局,统一规定为各省只准设立一个钱局,裁撤多余的钱局。"以后各省铸钱,俱将宝字为首,次铸各本省一字"。从此将各省钱局的命名、制钱的形制统一到规定的固定模式。"雍正通宝"为清世宗雍正年间(1723-1735年)所铸之制钱。面文楷书直读;背文一律采用满文记局,穿左为满文"宝"字,穿右为记局满文。"雍正通  相似文献   

9.
清顺治二年(1645),清户部批准在大同府铸铜钱。顺治五年(1648)大同总兵姜瓖叛清,顺治六年至顺治十二年移阳和卫(现阳高县)钱局鼓铸六年。1655年阳和卫钱局迂回大同府钱局。大同、阳和钱局从1645年到1722年,前后鼓铸77年,铸制了顺治一式钱、顺治二式钱、顺治三式钱、顺治五式钱和康熙通宝仿顺治五式钱。钱楷书、直读,清户部一直沿用顺治五种钱铸制。大同、阳和钱局共鼓铸了8个品种制钱,铸造数量不详。  相似文献   

10.
清代初期,铜源缺乏。同时顺、康、雍三代的制钱又为大样式。这种矛盾使得那时各省的钱局停、铸无常,代铸或它省设局之事时有发生。康熙六十一年,户部议定各省只设一局,从而废漳州、江宁、宁夏、大同、蓟州、宣府、临清  相似文献   

11.
清王朝建立之初,各铸钱局主要依靠收买废铜旧钱及旧铜器作为铸钱原材料。尽管废铜旧钱及旧铜器价格非常低廉,各钱局也因此获得大量铸钱利润,但收买废铜旧钱及旧铜器毕竟不能作为各铸钱局长期稳定可靠的原材料来源。顺治康熙之际,随着清代铸钱业的发展,依靠收买旧钱及旧铜器作为鼓铸原材料的缺陷充分显现,各钱局铸钱用铜日益紧张,国内商品自由贸易市场铜价不断上涨。康熙初年,商品市场铜每百斤价银上涨至十两以上。随着铜价不断上涨,铸钱成本增加,为减少亏损,清政府令大部分钱局停铸减卯。康熙九年至十四年,先后停铸达十九局之多④。此后,个别省曾先后恢复鼓铸,但铸钱时间都很短。  相似文献   

12.
正清代户部银库负责收储各省在留支与协济之外解交户部的余剩银两,在康熙中叶至道光季年之前,其库存一项长期保持在一千多万两至八千余万两之间,成为全国财政储备金的主体部分,在整体财政运作与经费调度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廷很快陷入入不敷出、库储殆尽的绝境。由于战争期间各省例行呈报的收支报销册籍或者焚于战火,或者展限,未有呈报户部者甚多,但户部银库的黄册造销并未有间断,因而在关于咸丰时  相似文献   

13.
清朝母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钱,是指翻砂铸钱中印模时的工艺用钱,其数量远较普通钱为少。清朝的母钱基本上都用铜制成,间有少量铅锡制品。各省铸钱均须“例由户局先铸祖钱、母钱及制钱各一文,颁发各省,令照式鼓铸之”(《皇朝文献通考·钱币考》),同时户工二部在京还有宝泉、宝源二钱局,也开炉铸钱,历时二百多年,故在北京应留下不少母钱。但是,母钱同其它钱相比,既不象钱样那样由象牙、硬木等制成,可以从材质上区别,也不象祖钱那样雕刻而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期间,清政府财政拮据,企图靠滥发官票、宝钞和滥铸大钱、铁钱来摆脱困境。咸丰三年(1853)二月二十日,上谕:准左都御史花沙纳、陕西道御使王茂荫会同户部堂官妥议钞法。“著即照所请,定为官票名目,先于京师行用,俟流通渐广,再颁发各省一律遵办。”①此类官票即是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九月十八日,又谕令户部颁行钱钞。“著即照所议,由户部制造钱钞,颁发中外,与见行银票相辅通行。其应如何搭收搭放、酌定成数以昭限制,总期官民两便,出纳均平。”②此类钱钞即是以制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自咸丰三至十年,户部官…  相似文献   

15.
中国行使钱币历史悠久。早在战国后期,当时的周、秦、晋、宋以至燕、赵等国,已经铸有铜质“圆钱”,流通于市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由中央王朝直接掌握铸币权,并大量铸造“重如其文”的“半两钱”,发行于全国;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逐步过渡到货币的定型化。但偏处西南的贵州,则大约在此一千六百多年后,才开始议及铸钱的问题。根据历史古籍的记述,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曾明令规定全国铸钱25万贯,其中贵州(和四川、云南一样)可年铸583万文;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贵州巡抚毕三才“请行布政司铸钱济用,户部议准”;①清顺治八年(1651年),大西军首领孙可望曾遣裨将田子禄在遵义“开厂设局”,鼓铸“永历通宝”。②但这三次铸钱,是否都已进入生产实践,其鼓铸设施及铸钱数量等等的具体情节,在有关史志中并无明确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清代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年),河南局全称为河南省局,因局址在开封府南关,也称河南开封府局,顺治四年题准开铸。六年因怀庆有铜、煤而移至怀庆府。设炉18座,十四年停,十七年又开,铸行满汉文"河"字制钱。康熙年间,全国有20多处官炉铸钱。初期沿顺治旧制,每文钱重一钱四分(也称重钱),到了康熙二十三年,因铜价日昂,民间大量销熔  相似文献   

17.
<正>在清代云南制钱中,有一种面文为顺治通宝,背楷书穿左"一厘"二字、穿右"云"的小平铸钱,它是顺治时期云南官方铸行时间较长、铸量较多的钱币;从其样式方面而言,它也是有清一代云南制钱中较为独特的品种。顺治十年(1653)七月,"廷议疏通钱法,以(顺治)八年增重一钱二分五厘为定式,幕左汉文‘一厘’二字,右宝泉铸一字曰‘户’,宝源曰‘工’,各省、镇并铸开局地名一  相似文献   

18.
当绪三十二年(1906年)初,安徽巡抚诚勋向朝廷奏请设立裕皖官钱局,至三月十五日获户部议准。经数月筹备后,由安徽牙厘局和筹议公所各拨银5万两,合计10万两作为资本,于同年十月正式营业。其局址原附于省城安庆的省商务局内,后迁至司下坡正街。并先后在省内各地广设分支机构。  相似文献   

19.
康熙初户部宝泉局试铸二钱八分重铜钱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前期,铸钱制度非常复杂,变化很大,仅铸钱重量就多次变化。然而人们只知道清代铸造过一钱、一钱二分、一钱二分五厘、一钱四分等不同重量的铜钱,却很少知道清政府还试铸过其他重量的铜钱。本人在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幸看到清政府户部宝泉局于康熙七年曾试铸过二钱八分重铜钱的资料。这一记载为清代货币史资料中所仅见,为什么要进行试铸,试铸的结果怎样,下面就这些问题做一简要考察。清政府试铸二钱八分重铜钱是这样记载的:康熙七年,户部尚书车克奏,“奉旨,每文铸重壹钱四分,于去年拾贰月初七日进呈御览,……御旨,此钱薄小,钱磨太粗……宝泉…  相似文献   

20.
笔者离休后爱好古钱币收藏,从铜匠亲戚处发现了两枚背铸“台”字的康熙钱,还有一枚铸有 “台”字的花钱。这些不但丰富了我的收藏,还都与台湾有关,更引发了我探究的兴趣。 1.康熙通宝背“台”字钱(图1)清初顺治、康熙朝铸行了一种背有满、汉文钱局名的钱币,称套子钱,藏家无不以集全为快。其中顺治通宝套子钱有陕、临、宣、蓟、原、同、河、昌、宁、江、浙、东等十二局;康熙通宝套子钱除了设户部宝泉、工部宝源二局外,各地钱局也增至二十余,背满、汉文“台”字钱便是当中一种,它是三百多年前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见证。 明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