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3562V《道教斋醮度亡祈愿文集》是一份道教斋文辑录长卷,此文从所录斋文的形成时间和文书的抄写时间两方面对之进行了断代,认为其中斋文的形成大致从唐玄宗时期一直延续到晚唐和五代初期的归义军时期。这一长时段的形成过程使该文书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此文还对该文书所反映的唐代道教斋事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分析了这一时期道教斋醮活动的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慢二郎》内容当始于"古往今来"止于"沉醉何方"。其称名或为《二郎神慢》的非正式名称。《慢二郎》与《二郎神》及《二郎神慢》句式相似,其思想内容亦与金元时期的《二郎神》及《二郎神慢》一致,皆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慢二郎》与《悟真篇》中一诗于词汇上存在高度重合性,思想文化存在一致性,或因袭于该诗。  相似文献   

3.
元代学者揭曼硕所著《揭傒斯全集》收入的许多诗歌作品,通过神仙意象和道教活动的描述,寄托了作者与道教人士交往的诚挚情感,表现了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高超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4.
合失为蒙古第二代大汗窝阔台之子,是当时的汗位候选者之一。此前,笔者曾撰《也谈合失》,主要根据道教史料,提供了合失襄赞宋德方主持编纂《道藏》,及其有关汗位继承人的一些信息。①这里,笔者再根据一通道教碑文讨论一下合失的卒年问题。皇帝圣旨里,依旧行东宫事也可合敦大皇后  相似文献   

5.
元代学者揭曼硕所著《揭侯斯全集》收入的许多诗歌作品,通过神仙意象和道教活动的描述,寄托了作者与道教人士交往的诚挚情感,表现了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高超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6.
神仙是道教的基本观念。先秦以降的神仙观念和神话传说为道教神仙小说的出现提供了思想的资源和丰富的素材。道教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与神仙观念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蔺熙民 《神州》2011,(4X):40-41,43
书法家颜真卿由于自身境遇与历史际会,与道教有浓厚的交缘,甚而对道教显示出特有的虔诚,俨然有方外之趣,后来被尊称为道教的神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唐代三教并用的大背景影响深刻,尤其是道教在唐代被极力支持,有明显的“目教化”倾向,唐朝士大夫崇奉道教很多。二是就个人而言,与家庭文化溯源、早年“甘味道艺”以及个人仕途挫折失意以寻求心灵慰藉等息息相关。三是“艺道合一”、“书道相通”,道学对中国艺术(包括书法艺术)的馈赠尤多,书艺成为颜真卿沟通道流的桥梁。四是颜真卿位高人重,真切通过有关道教碑记的撰写,极大地提升了道教的社会影响,使道教愿意神化。五是一生慷慨激烈,功业道德文章高超,坚贞不屈,且以死殉国,宋代被尊崇为神仙,获得“仙籍”,宋之后儒家的“英雄”成为道教的神仙并不偶然。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顺、桓之际,大兴于唐、宋之时。是在道家哲学思想和秦汉神仙方术、谶纬神学基础上形成的。道教何时传入贵州境内,由于史料匮缺,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笔者在编写《贵州省宗教志·道教篇》的过程中,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部分地区进行了实地踏勘,现撰写此文,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探寻,以就教于各位方家。唐代道教是否已流传于今贵州境内,尚无史料可考。根据现有资料,最早有宫观记载的是嘉靖《思南府志》,该书寺观中载:“三清观,在印江西四里,宋乾德(963—968)间建”。民国《印江县志·地理志》“废思邛等处长官司”条下称。“《通志》  相似文献   

9.
道教对女性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得非常独特.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西王母为女仙之首.在她的麾下,南有航海女神天妃娘娘(妈祖),北有碧霞元君,分别受到南北广大香客经久不衰的崇拜.列入道教仙班的还有授黄帝符书以破蚩尤的黄帝之师九天玄女,以及以仙桃、美酒、佛手等献寿的寿仙麻姑等等.此外,道教中上有依照阴阳五行的玄想而构想出的诸多月宫星辰系女神仙,下有根据干支、方位相结合而创建出的庞大的玉女神仙系统.再来,在道教的各种符咒、斋醮、存神等科仪方术中,崇拜女性神仙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0.
道教在山西     
刘强 《文史月刊》2003,(10):62-63
道教在山西何时兴起,已无准确时间可考,但据有关记载,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年,雁北恒山一带就出现了炼仙丹的方士,即《汉书·艺文志》所称的神仙。到了东汉,道教在山西已逐步形成,少数地方修建了道教宫观。据《清凉山志》记载,在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境内即有道士,道教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洪洞那时也修建了紫微观、披云观、真一观等。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形式、内容已制度化,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亦初步形成。尤其是北魏太武帝时,宰相崔浩是道教新天师道代表人物寇谦之的虔诚弟子,由他推荐,寇谦之向太武帝进献了《录图真经》…  相似文献   

11.
郭子章《豫章诗话》以地域性著称,一直以来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鲜明的佛道意识。《豫章诗话》中的佛教意识主要体现在:记录了很多与佛教相关的诗作和诗人故实,诗僧轶事和有关诗作,以及渗透了佛教思想或借用佛语的评述和诗文;其道教意识主要体现在:记录了很多与道教相关的诗文和掌故,神仙、道人的轶事和有关诗作,以及渗透了道教思想的诗文。《豫章诗话》有如此鲜明的佛道色彩,主要缘于明中叶佛教、道教的复兴,江西佛道文化的深厚根植,以及郭子章个人的相关经历。  相似文献   

12.
唐代盛行道教,崇道成为社会风尚并影响到文学创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渗入诸多道教思想:受"神仙"观念的影响,白居易虚构了一个神奇飘渺的道教仙境,并对杨贵妃完成了由人到仙的形象转变;展示了道教法术的神通广大;强烈的"重阴"观念及女性意识,使诗歌主题及人物形象发生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多义性、复杂性、矛盾性。  相似文献   

13.
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故事很简单:商纣王残暴无道,姜子牙助周武王反商。鸿钧道人统领下的道教内部,分成阐教、截教两派,各挺一方,相互残杀。然后姜子牙斩将封神,一部中国民间365位神仙谱系出笼。这么一看,小说看似写朝代更替,实则借历史讲封神。  相似文献   

14.
福建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斋图,当是明代闽清境内信士请民间画工所绘的神像画,后赠予道观或宫庙用于斋醮仪式等场合,希望善行能回向给自身和家人,实现心中所求。斋图的宗教功能类似黄箓图,图中神像是黄箓斋常祈请的神祇。本文拟从这堂斋图入手,对明代福州地区民间神像画反映出的画技、绘制流程、历史地理、民间信仰风俗等情况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对道教神仙金阙帝君的研究,关注其在汉魏六朝时形象的变化。作者主要从道经《上清后圣道君列纪》入手,分析金阙帝君的形象。指出金阙帝君在南北朝末年与太上老君合为一神,这是其后期的形象,与其东晋时期的早期形象不同。这是道教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于古代的道家思想与神仙方术。在封建社会里,道教如同儒教、佛教一样,也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它自东汉创立后,衍变成许多派系。至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迎合太武帝的政治需要,对道教进行改革,成立了新天师道,获得太武帝的扶持。太武帝对道教的推崇,促进了道教在黑龙江的传播。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居于难水(今嫩江)的乌洛侯人来朝,称说魏之先人所建之宗庙石室如  相似文献   

17.
李萍 《南方文物》2002,(2):66-70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道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之一,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化思想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它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神秘主义体系。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累积了大量遗存和献资料,是我国传统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江西是道教活动和传播的主要地区,道教物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18.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一旦与名山胜地相结合,更加显示出它独具的风格.庐山在道教史上称为三十六洞天的第八洞天,(《云芨七签》卷二十七)道教所谓的洞天乃上天遗群仙统治之处.由此可见,庐山在道教史上的地位与道徒们对庐山的推崇.庐山得名主要有三说,每说均与道教相关.一是因周初匡俗在此结庐寻仙求道,后登仙而去,山故名匡山或匡阜;二是西周早期方辅与李聃骑驴入山修仙炼丹,后得道,仙去唯庐独存,故得名庐山或辅山;三是说匡俗为西汉初人,因其父助刘邦夺天下有功而封越庐君,匡俗兄弟七人不愿为官,结庐山中修炼寻道,人们于是称此山为庐山或匡庐.以上诸说虽为神话,但至少可以说明,先于道教的存在而存在的庐山,其得名以及被人们所认识,是与道士、方术之人以及神仙家们最早来山活动分不开的.庐山的文化与道教有着深刻联系.也可以说,庐山文化是以道教文化为起点,然后才得以开发和被人们所认识的.  相似文献   

19.
明代之后的水陆壁画在图式结构与造型上出现了非常一致的趋同性,其结构按照神祇分组描绘,并且依照《天地冥阳水陆仪文》进行呈现,根据笔者多年的考察,这种水陆图式非常普遍。黄箓斋图是道教参考水陆画而创造,吕梁宝峰寺黄箓万神殿壁画描绘的并非一般黄箓斋图,而是混杂了大量的佛教水陆图像而成的新图式,这种独特的图像空间代表了宋元壁画粉本缺失后民间画匠体系对此类图像的重构,此殿壁画的独特性也为了解明清水陆画与黄箓斋图在山西的流布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图像样本。  相似文献   

20.
李为香  杨轶男 《沧桑》2010,(2):144-144,147
明清时期道教的发展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民众化趋势。在神仙功能上,唐宋以来道教的救世度人的群体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明清道教所崇祀的神灵,均与民众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帮助人们解脱现实苦难,诸如关帝、送子娘娘、八仙等等。这一民众化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民众的功利性心理需求,从而为神仙信仰赢得了更深层的民众心理基础。神仙功能的民众化既是对明清时期社会动荡的积极应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时又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统一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