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浩 《中国钱币》2005,(3):77-78
我国机制币之启始,得助于洋人协助之处甚多,若以个人论,最早涉及又为众所周知者当属英国人伟恩,但伟恩家族中与造币相关者不少,因此常遭张冠李戴。在国外集币界提起伟恩此家族,名声可说如雷贯耳,其先祖系在十八世纪中期自德国科隆移居英国,后代成员中有数十人担任雕刻师(die en-graver)或制模师(die sinker),几近主宰十九世纪英国币、章之雕刻。而雕刻师这种工作,除了要长久磨练技艺才能纯熟外,更要具有天份,故这项行业常会出现世袭现象。伟恩家族自1811年起之后八十年,有九人在英国皇家造币厂担任币章雕刻师,前后有三人担任皇家造币厂总雕…  相似文献   

2.
刘皓 《中国钱币》2002,(4):65-68
《中国钱币》 2 0 0 0年第 4期刊载郑仁杰先生大作 ,论及上述两枚被误认为出自天津造币厂的铜元 ,并举证验明其正身。笔者虽对铜币没有研究 ,但适藏有文中提及的部分资料原版 ,且拜读后对文内若干历史观点有不同看法 ,故在此予以补充 ,祈能达成郑先生“重新思考 ,互相探讨 ,寻找历史真相”的目的。见诸最早之中文钱刊记载虽说这两版铜元长久以来被国人误认为出自天津造币厂 ,但据笔者所知有关中国近代机制币最早之中文书籍 ,1 93 5年上海出版王守谦著《中国稀见币参考书》中 ,即已有记述 :“袁世凯铜圆系中华民国元年武汉造币厂所铸造……”…  相似文献   

3.
正上海《银行周报》1924年第8卷第33期、第34期连载《造币厂铸造银币之概要》一文。作者为南京造币厂技术人员孙尔安。《造币厂铸造银币之概要》以财政部南京造币厂(原称南京造币分厂,简称宁厂)的造币工序为蓝本,详介铸造银币的技术环节,是对民初国内比较成熟的机制币铸造工艺的科学总结。此文对当时正在筹备的上海造币厂也有所帮助。中国机制币铸造工艺形成规范,得益于清末以来广东官银钱局、北洋银元局、天津造币总厂等  相似文献   

4.
正2007年《中国钱币》第4期(总99期)刊登拙作《成都造币厂的创建与开铸始末》。当时该文参考资料除来自国内外文献,其余大部主要为美国机械工业专门杂志(Cassier’s Magazine,1903/5)及1985年出版之机器制造商汉立克纳浦厂史(Ferracute-The History of an American Enterprise),发表前曾根据书上地址试图联络原作者未成。近日笔者获悉,2011年6月在新泽西州早已停业的汉立克纳浦厂所在地布里吉镇(Bridgeton)举办了一项以汉立克纳浦厂进入中国为题的展览,而主办即作者之一的考克斯  相似文献   

5.
<正>方志界对于方志是什么即方志的性质问题进行过并还在进行热烈的研讨,提出了几十种不同的说法。笔者也参与了研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见《黑龙江史志》2005年第4期《我对方志性质定义的新表述》)。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即方志的本质问题, 方志界却很少研究。笔者所见到的研究方志本质问题的专文仅有李玉成所写《方志的本质》(载《广西地方志》1997年第1期),韩章训所写《方志本体和本质论析》(载《中国地方志》1998年第5期),金达迈所写《方志本质论》(载《新方志理论与实践二十年》——中国地方志协会2004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  相似文献   

6.
有一枚民国的人像上将戎装纪念章 (插四图 1 ) ,刻工相当精致 ,瞳孔内凹加一小凸点 ,这是天津造币厂的首席雕刻师L .Giorgi的绝艺 ,雕造的人像 ,因此而目光炯炯 ,栩栩如生。L .Giorgi大约于民国六年因欧战而返回意大利故乡 ,但此项绝艺却在天津造币厂流传下来 ,后来的徐世昌仁寿同登币、文武曹锟、段祺瑞和平币、张作霖大元帅币等 ,皆有“瞳孔内凹加点”的特征 ,这一个特征也成为天津造币厂的注记。可是这一枚红铜质的上将戎装人像纪念章 ,究竟是谁 ?雕造于何时 ?历来说法不一。过去曾因为在 1 986年TheMoneyComp…  相似文献   

7.
正《江苏历代货币史》记载,"南京造币厂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曾开铸当二十铜元。自1912年到1924年(民国元年至十三年),该厂铸造铜元数额如下表……民国十三年当二十铜元(枚)58500000"。(1)民国十八年三月财政部钱币司制"辅币铸造数目一览表",其中列:"当二十铜币南京造币厂58500000系民十三年份铸数,在此前后,该厂均未铸此铜元。"(2)民国十三年(1924年)南京造币厂铸造什么版式的二十文铜元,未见资料。试作臆测,权供商讨。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平坝马场六朝墓葬中出土的东汉永元罐及其铭文,从1980年以来,包括笔者在内已有李衍垣、陈恒安、章光恺、傅定淼等人发表文章进行研究,各抒己见,判释颇异。李、陈、章、傅等人结论皆大同小异。笔者认为诸君结论尚有商讨的余地。(李衍垣先生的文章发表于1980年11月22日《贵州日报》;陈恒安先生的文章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1期;章光恺先生的文章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4期;傅定淼先生的文章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第1期;笔者前文发表在《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3期。)  相似文献   

9.
苏区中央造币厂铜证章笔者在瑞金叶坪乡洋溪村附近收集到一枚中华苏级埃共和国中央造币厂出入证章。该章黄铜质,重5.5克,呈卵圆形。上端左至右楷书“造币厂”三字,字上一孔用于系挂,下为编号“016”,左右各两颗五角星,左右宽5.5、高2.9、厚0.1厘米,字、星均阴纹手工凿成。据原中央印刷厂通讯员钟明星验征说,中央造币厂在洋溪村,印刷厂在相距3公里的下陂坞村,造币厂由兴国迁来,工人要挂出入证进出。造币厂有金属材料,故征章为铜质,印刷厂的为布质,都有编号。(《江西钱币通讯》20期戴仁和)苏区中央造币厂铜证章@戴仁和  相似文献   

10.
有关井冈山“工”字银元的史料,笔者最早见于1979年《辞海》“工字银元”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上井造币厂的银铸币。为了与赝造银元相区别,造币厂在银元上戳一个‘工’字”。1980年9月,刘鸿儒著《社会主义货币与银行问题》(以下简称《问题》)在“我国革命根据地银行的建立和成长”一节中,曾有较详细的论述:“在铸好的银元上戳一个‘工’字,意思是‘工农苏维埃’,以表示同各地军阀遗留下来的银元相区别”。以上两文均无附图。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财政部科学研究所联合编写的《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下册(以下简称《根据地货币》)对“工”字银元也有与  相似文献   

11.
<正>民国初年,湖南造币厂的双旗嘉禾20文铜元,存世量巨大,版式众多。民国7年3月,张敬尧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将造币厂当摇钱树,于6月恢复生产,大肆扩建,购买设备,产量骤增,所铸即双旗嘉禾20文铜元。民国8年5月6日造币总厂呈财政部《请限制各省所铸铜元》其中即言"湘省所造减重二钱八分当廿铜元"。湖南《大公报》民国8年11月25日《造币厂现状》报道:"湘造币厂近月以来,逐渐扩充,本月只铸双铜元,不铸单铜元,计每日铸出双铜元八百五十万枚(即  相似文献   

12.
<正> 笔者在《试论地方志理论的创新》(载《黑龙江史志》2002年第3期)一文中,谈到编纂中国国家志的问题。又在《中国国家志编纂的伟大意义》(载《黑龙江史志》2003年第2期)一文中,论述了编纂中国国家志的巨大现  相似文献   

13.
民国十七年(1928)周西成主黔时发行的汽车银圆,当是周西成请四川成都造币厂代铸。理由如下; 一、西人耿爱德著《中国币图说汇考》,谈及中国银币版式达一千四百余种,如加上今天各种专著对银币版式的叙述,总数还要多。但汽车币正面中心花饰与四川军政府造的大汉银币(见本刊1985年第二期“民国时期四川通用硬币选”)完全相同,这在名目繁多的中国银币中是绝无仅有的。查对清代陈淏子编辑的《花镜》,并蒙郭若愚先生审核,确认这中心花  相似文献   

14.
正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月财政部钱币司制"辅币铸造数目一览表"记载,"武昌造币厂铸造当二十文铜币3735806103枚,至民十七年底铸数,内有数年停铸。"①这个二十文铜元,《民国十年武昌造币厂报告书》有明确记载:"六年二月,奉财政部训令,准鄂省暂铸当二十文铜元,每枚重库平三钱,仍用北洋旧模。"②"北洋旧模",意大利驻华参赞罗斯民国六年(1917年)在上海出版的英文《亚洲文会北华分会年刊》发表的报道《中华民国的硬币》说,"武昌造币厂厂长  相似文献   

15.
<正>民国前期,湖南造币厂滥铸铜元,获利甚巨,当时走马灯一样变换的湖南军政府当局,均把造币厂当作重要财源之一,湘督兼省长赵恒惕说:"造币厂为公有营业机关,所有军政各费,纯赖该厂余利,藉以挹注"1。该厂滥铸铜元的高额利润,也引起社会的注目,当时的货币史等著作中曾多有道及。张家骧《中华币制史》说:"湖南造币厂铜元余利一项,几  相似文献   

16.
最早参观西方机器制币的中国人赖茂功读《中国钱币》1991年第3期程卫红编译《伯明翰造币厂铸造的清朝样钱、广告钱、功牌、纪念章》一文颇感兴趣。该文述及1866年清官员“品春”或“品图仁(译音)”到欧洲访问造币厂事。读此使我想起我国最早到法国、英国参观机器制币的人和事,简述如下,或许能引起集币爱好者的兴趣。清政府第一批派遣赴西欧游历的官员是斌椿及随员四人,时在同治五年(1866年)。斌椿字友松,汉军正白旗人,生于1804年。随行者是其子广英及同文馆学生凤仪、德彝、彦慧。他们于1866年3月7日离开北京,5月2日到达法国马赛,他们先后游历了法国、英国、荷兰、汉堡、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汉诺威、比利时,至8月19日离马赛回国,在欧洲近四个月。所见所闻,斌椿著有《乘槎笔记》一册。对在巴黎、伦敦参观造币厂均有记述。在巴黎参观造币厂时在1866年5月12日。《乘槎笔记》载:(三月)二十八日,命广英等往看造钱,用火轮法,以水气冲激推机,命进退铁管中。机之一端,连大轮之枢,以运动长轴。轴置屋梁下,分系韦条,运千百小轮。大轮转则轴转,轴转则众轮俱转。轮有横直,各适其用,工匠分司之。钱质成圆,无孔。一一平其轻重,无纤芥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者比较集中地研读了《续志编修探论》(河南省史志办等编写)、《中国地方志》1998第1期和《黑龙江史志》1998年第1期刊载的有关续志的若干篇文章,颇受启发,现就续志的几个问题谈谈拙见.  相似文献   

18.
<正>《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5期刊登了岳谦厚、贺蒲燕的《山西省稷山县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述评(1949~1984年)——以太阳村(公社)为重点考察对象》一文(以下简称岳文),作者以地方档案为主要资料来源,基本史实并无争议,但对于作者据此提出的部分观点和结论,笔者认为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9.
《贵州文史丛刊》1979年5期载有《台江建置小考》一文(以下简称《台考》),披阅之下,颇有几点疑问。笔者不是台江人,与台江无任何渊源,这里的“考”,只是对《台考》中的论证和论据的疑问,并非考证台江建置。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郘亭诗钞〉评点本略述》一文中(载本刊八七年第四期),曾谓评点者姓氏无考,又认为《诗钞》的题评有两本,另本“葆光”已转致莫友芝手中,现根据新发现的材料,特补遗如次。“葆光”即杨葆光,《中国人名大辞典》有传,云:“杨葆光,华亭人,字古蕴,号苏庵,官商昌知县,有《苏庵文录》、《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