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汪庆元 《安徽史学》2006,33(1):44-48
徽州家族文献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修谱以家族文献为依据.家族文献从多方面反映了宗族文化的内涵.南宋以降,精英学者关注宗族文化,把确立始迁祖作为宗族文化构建的基点;保护祖墓与生态伦理观念相关联;聚族而居的村落景观具有独特的文化品质.在徽州,不仅家族精英的文献得以传世,即普通族人的著述亦被录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普及与深入.  相似文献   

2.
武威南山是吐谷浑王族墓地所在,是吐谷浑灭国之后的"先茔"地.之所以选择凉州南山为其王族"先茔",是因为这里一直是吐谷浑人的"旧居之地",有较为充分的历史依据和民众基础.而这些吐谷浑王族墓均位于山梁上的选址特点、夫妇异穴合葬习俗等,都体现出较为明显的鲜卑文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吐谷浑本民族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3.
<正> 《蔚州杨氏先茔碑铭》是元代晋宁路治中杨赟为葬其三世祖于故里,请当时的大画家、大书法家赵孟頫撰文并书丹篆额的。此碑位于河北省蔚县南杨庄乡麦子疃村西北约1000米处的杨氏家族墓地之北端。 碑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通高3.3米、宽1.2米、厚0.32米。  相似文献   

4.
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七真观蒙古中统三年(1262)《朝元观记》碑,记载了春秋时期"七茅真君"在茅谷升仙的典故。该碑是目前陇东南地区全真教龙门派传教活动的最早记载,碑文资料可补我国道教典籍中"秦州七真升仙"记载所缺,对研究天水道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碑文中有关镇远军官员的记载,对研究金置镇远军节镇和蒙古沿置情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乡国公府村鸡冠子山东南坡,有一处元代蓟国公张应瑞家族墓地。墓地位于山间平坦的地上,为正南北方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石碑2通,石雕文吏、武将和石狮、石兽、麒麟雕像各2尊。这是一处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保存状况较好的元代贵族家族墓地,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一张氏先茔碑该碑大理石质,龟趺螭首,通高5.63、宽1.35、厚0.37米。碑首正面篆书额题:“大元  相似文献   

6.
正夏津黄河故道地区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黄河文化传承的历史,夏津人民通过村落的集体活动、祭祀与节庆,依照传统或经验形成共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使得文化得以延续。通过农桑文化的代际传承,也将整个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融入其中,家族、村落和传统的以桑树为基础的生计方式得以延续和发展。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之大成者,较好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桑文化与  相似文献   

7.
徽州历史上的土地关系、宗族组织及商人集团,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依据徽商吴氏宗族的有关资料,试对上述问题略作考察。《歙西溪南吴氏先茔志》(简称《吴氏先茔志》),初修于南宋嘉定年间,其后历经重修、续修,至明崇祯末年始有刊本传世。笔者所见,为清康熙年间的刻本及道光年间的续刻本,全一帙六册,另附抄稿二十六页。此书详细记述自吴氏始祖至三十一世吴(全长)一支的历代茔山、墓田之沿革及经营状况,“始序文,次凡例,次行实、生殁、娶葬、传赞、墓图、历朝经理、册税分装、文券、禁约、茔记、修墓诸事”,收录各种契约、合同、文书、图册、批据及碑传等一千余件,为研究有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元帝国,是蒙古族人经过大规模的西征南进而建立的。元朝蒙古统治的文化措施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进程和传统文化发展,形成了与外界文化交流的繁荣时代。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阐述元朝蒙古统治的文化特征及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传统社会中,门阀士族和赵宋以降的家族、宗族,是构成"历史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促进深入了解传统中国,意义重大。宋朝社会的历史特性,士人家族的发展演进,有别于汉晋隋唐时代的门阀士族。着眼于皇权社会控制、士族自身的发展演进、士族对于皇权治理举措的迎拒互动,相比于晋唐和明清,宋朝士人家族问题的研究如果更加注重其间的政局变动、经济元素,自问题意识之建构和研究方法之创新入手,或可稍改当下被视为已"走入瓶颈"的研究现状,在"告别家族史研究"之后,重开新局。  相似文献   

10.
咸同兵燹对近代中国江南社会经济和宗族秩序造成重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江南望族重建宗族秩序提供了新的契机。战乱之后,江南望族纷纷在《申报》上刊登修谱广告,掀起修谱动员热潮,试图通过续修族谱来重建宗族秩序。修谱广告内容丰富,尤以修谱类型、谱资来源、修谱要求、通讯地址、谱局和落款等内容为主。虽然在近代化早期,由于战争影响和报纸阅读群体的限制,致使短期内修谱动员效果不佳,但从长时段来看,仍有不少宗族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修谱任务。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族群的源流以及本土化过程,有助于深入剖析海南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为南部边疆的和谐稳定提供借鉴。云氏家族在琼粤历经730多年28代传承,从语言、宗教、文化、经济等方面已完全融入当地社会,他们首先是海南人,其民族情感仅限于家族内部事务及寻根心理中。通过查阅云氏族谱及相关史料,实地考察云氏祖籍地陇西、琼粤聚居地以及云氏宗祠、祖墓,深入了解云氏祖先在元明之际的人生轨迹以及家族口传历史、祖先认同、民族心理、生活习俗等等,对琼粤云氏家族的蒙古印迹进行了系统梳理,其中包含旄纛、蒙古包、蒙古云纹、敖包、北土、祥鹿、全羊祭祖等意象以及与之相应的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12.
《文博》2020,(3)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分析了早期"碑"的概念。以秦公一号大墓出土木碑为引子,阐述了先秦秦汉时期"碑"的演变及形态的变迁。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认为中国古代碑刻成熟于秦汉时期,这与当时成熟的制铁与制造技术、政治需求、儒家思想的逐渐普及以及商周以来铭铸于金的传统密切相关,是新的技术、思想和传统观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  相似文献   

13.
论先秦碑刻     
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摩崖岩画(近年在广西、江苏、四川、蒙古、云南、陕西等地有许多发现),这是指在石头上刻画而言,虽然在远古就有一些原始的象形石刻文,但是数量很少,而且这些象形文字还没有释读出来。与世界其它三个文明古国和古代西亚文化不同,在古老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著名的旅游胜地,由于其固有的人文地理优势,创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除散见于各种历史典故中之外,主要体现于晋祠现存的文物和祠区内外的碑碣,其规模蔚为可观。晋祠保存有历代碑碣初略统计大约425通,除少数为唐宋时期的以外,大多是金元明清时期题刻的。随着历史的变迁,有的文存石亡或者字迹漫漶,有的成了断碑残碣。经千百年的沧桑变化,这些碑碣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其中尤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撰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最为珍贵。《晋祠之铭并序》碑又称唐碑,陈列在晋祠唐叔虞祠东南隅的贞…  相似文献   

15.
武景碑是19世纪后期发现于越南芽庄的梵文碑铭。虽然学术界有诸多争议,但主流观点认为,该碑撰写于公元三世纪,与同时期南印度的梵文碑铭拼写类似,是东南亚地区最古老的碑铭。武景碑梵文书写流利,语法精准,说明该碑是由来自印度的知识分子所撰写。武景碑是印度婆罗门为本地的释利摩罗王室家族撰写,铭记该王室对神的捐献功德。武景碑体现出东南亚"印度化"早期印度文化阶层与本地政治首领结合的特征。武景碑所在的芽庄地区长期由占婆人占领和居住,但在三世纪时,这个地区不属于区连所建立的占人国家林邑所控制,而可能属于南方扶南人的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6.
一、秦汉时期家族墓的一般情况关于家族墓的含义,可以徐苹芳先生的看法为代表:秦汉以来,随着封建制的巩固和发展,族葬墓地逐渐消失和改变,代之而起的是家族葬。在一个大墓地中,出现了若干不同姓氏的、以家族为单位的茔域。家族墓在古代文献中往往称塚(冢)次、先  相似文献   

17.
蹇义官至少师兼吏部尚书,是明代地位最高的重庆籍官员.蹇义神道碑发现于重庆北部新区天官坟附近,碑体量巨大,碑铭部分可辨,提供了许多新的史料,与清代地方志及蹇氏族谱对较考证,对于蹇义及其家族历史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蒙古是用不同的方式与中国、俄罗斯这两个伟大的邻国建立关系的。 俄罗斯和中国承担了蒙古 自治状态保护人的角色 成吉思汗及其后代们的帝国统治了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亚洲和东欧广大领土整整一个时代。俄国的大公们向蒙古的汗们纳贡了200年。中国处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下几乎一个世纪(1280—1379)年。  相似文献   

19.
雷桂萍 《沧桑》2013,(1):57-60
《梁公祈雨灵应记》碑由元代平遥县教谕张翼撰文,原存立于平遥应润庙内,现庙与碑俱毁不存。康熙四十六年和光绪八年《平遥县志》均收录该碑碑文,其中记载了梁公天翔应润庙祈雨灵应一事,并介绍了平遥梁氏家族的辉煌,特别是雩祭习俗观念和演剧活动。通过对该碑的考述,深度挖掘碑文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发现其作为元代平遥民间社会雩祭及演剧活动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分布于阴山南北的汪古部以突厥后裔为主,自唐末五代起,逐渐融合了当地的回鹘、沙陀、党项、蒙古等族群,形成了金元之际的汪古部。景教于唐代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阴山南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景教图像作为景教遗存中最重要的部分,当是景教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在阴山汪古发现的景教石刻图像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十字架依照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划分为马耳他、聂斯脱里派和珍珠纹三种十字架类型,并分析了石刻图像中的莲花纹、卷草纹和如意纹的寓意和渊源关系,讨论了景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佛教文化因素、汉文化因素和波斯文化因素影响下逐渐本土化的过程。阴山南北的汪古部景教遗存,是辽金元以来留存至今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其内涵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对外来文化开放和包容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