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道光八年(1828年),钦差大臣那彦成为解钱荒,最早在全国提出铸行当五、当十钱的意见,道光帝批道:“普尔钱以一当五,行用多年,兹那彦成等请改铸当十钱,相间通行,实属创始,必须试行无弊方为妥协。”这样,一枚钱就可以当成两枚钱,对解决当时的财政困难,可起一定作用,清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即令阿克苏钱局按七成铜铸“以一当五”普尔钱(红钱),背面铸“五”字,  相似文献   

2.
前些年,笔者在农村发现并收藏到一枚“道光通宝”背八年十新疆红钱。该钱直径26mm,穿经5mm,厚1.5mm,红铜质地,宽缘,铸工较精,手感细腻,面文:“道光通宝”四字,背穿上汉文“八年”两字,穿下“十”字,左右为满维文阿克苏局字样,面背字郭深峻、布局严谨。该钱为清道光初期新疆阿克苏局所铸。  相似文献   

3.
清朝新疆面值“当五”红钱的出世,首推阿克苏局。 道光八年(1828年),清政府派直隶总督那彦成赴天山南部任钦差大臣。鉴于平定张格尔叛乱尚未结束,军费大增,而当时铜斤缺乏,那彦成大胆设想,提出了铸行“当五”、“当十”钱的意见,向朝廷请奏,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清道光八年(1828年),钦差大臣那彦成几次上书朝廷要求进行币制改革,道光帝批准了在新疆铸大钱的请求,时年就铸有面文“道光通宝”.背穿左右满维文“阿克苏”,穿上下“八年十”或“八年五”的大小二种红钱。当时可能是因为刚平定叛乱,百废待兴,急于用钱,也因铸工技术等原因,所以道光红钱出错多、  相似文献   

5.
康熙初户部宝泉局试铸二钱八分重铜钱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前期,铸钱制度非常复杂,变化很大,仅铸钱重量就多次变化。然而人们只知道清代铸造过一钱、一钱二分、一钱二分五厘、一钱四分等不同重量的铜钱,却很少知道清政府还试铸过其他重量的铜钱。本人在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幸看到清政府户部宝泉局于康熙七年曾试铸过二钱八分重铜钱的资料。这一记载为清代货币史资料中所仅见,为什么要进行试铸,试铸的结果怎样,下面就这些问题做一简要考察。清政府试铸二钱八分重铜钱是这样记载的:康熙七年,户部尚书车克奏,“奉旨,每文铸重壹钱四分,于去年拾贰月初七日进呈御览,……御旨,此钱薄小,钱磨太粗……宝泉…  相似文献   

6.
杨君 《中国钱币》2023,(6):26-39
<正>“半两”钱是中国古代铸行的著名货币,人们对其中的“秦半两”“四铢半两”等有相对清晰的认识,实物指认歧义不多。也有些半两钱,虽在典籍中有明确记载,但在存世钱币中难以指认,如“八铢钱”“五分钱”等,迄今仍没有公认的钱币实物与典籍对应。“荚钱”本质上是“五分钱”的过度减重钱,后世多以“榆荚半两”相称,但其铸行时代也因典籍讹误,造成淆乱,在此一并讨论。  相似文献   

7.
钱卓 《中国钱币》2002,(3):34-38
山西是个资源大省,宝晋局是清朝政府于顺治二年设在山西省的货币铸造发行机构,初名山西省局,雍正时更名为宝晋局。经乾隆、嘉庆、道光等几朝,均铸有背满文“宝晋”二字的小平制钱。道光末年,为解决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巨额军费开支,清政府被迫于咸丰三年开始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采取铸造  相似文献   

8.
略说安南“明命”、“绍治”、“嗣德”三种美号当陌钱郭若愚公元1820至1840年(我国清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年)安南圣祖阮福皎“明命”年间,铸行“明命通宝”当陌大钱。钱背铸我国经传语,有四字者和八字者两类,名曰:“美号钱”。公元1841至1847年...  相似文献   

9.
《新疆红钱》、《新疆红钱大全图说》两书曾刊出多枚宝迪“人”八异版钱,有的泉友就按图索骥找到咸丰宝迪“人”八钱时,往往以为就是珍品,其实仔细观察会发现“人”八钱都不过是受流铜蚀惑所致,并非珍稀版别。笔者分析了自己的几枚“人”八钱藏品,对此现象作一解释。  相似文献   

10.
乾隆通宝背穿上“九”和光绪通宝背穿上“九年十”的红钱,在新疆清钱中“仅见”。在新疆红钱背面铸“九”和“九年”,是清廷于光绪九年(1883年)批准在新疆建省方案后(光绪八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日批准),刘锦棠奉旨开始组织建省工作的一年。刘在这一年中委任了南疆各级官吏,这是建省的开始,是新疆地方历史上之重大事件,对此,南疆两大铸钱局,库车和阿克苏都铸造了建省纪念币。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关于新疆红钱研究的成果如雨后春笋,然而对于“新疆红钱”,还有许多待解之谜需要专家、学者及同好去破解。比如,关于“新疆红钱”范围的定位上。不少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汇集起来主要就是两种说法,一类说法是,“红钱”限指新疆的红铜钱,甚至只限于南疆的铜钱;另一种说法是,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统一新疆后所铸的方孔圆钱,不分南北两路,  相似文献   

12.
清顺治元年(1644)至乾隆五年(1740),清政府规定造黄铜钱流通,其材质是铜锌合金,其中铜的含量或有变化,通常在50-70%之间(实际操作中常不相符合)。乾隆五年,清廷颁行“青钱”,其材质改为铜、锌、铅、锡四元合金。直至乾隆五十九(1794)年止,几乎整个乾隆朝都在铸行“青钱”。改铸“青钱”对清政府来说也是一件大事,其不仅仅意味着铸钱成分、铸钱技术等方面的变化,甚至引起清廷矿业政策的变化,如,铅、锡矿的大量开采;同时,也反映了清前期存在的货币问题,当时货币理论发展水平及政府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对清代货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白银问…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寿星银饼制作非常简朴。正面图案是一位人们所熟悉民俗画人物寿星杵杖图,左边用篆书刊写“道光年铸”四字,右边也用篆名刊写“足纹银饼”四字,中央底部纪值“库平柒式”即七钱二分和“户局”叠写字样。反面中  相似文献   

14.
一、美国排华,清政府不为华侨做主;人民愤怒,爆发抗议运动 清朝道光年间,美国西部加得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开始到美国“淘金”。华侨用自己的血汗,为美国西部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清政府在重新统一新疆后,为了贸易、征税、发放薪饷和财政等方面的需要,开始在新疆铸造与发行新的货币:在南疆地区对准噶尔时期通行的“圆形无孔”的普尔采取了改造政策,设局铸造了属于中国货币体系的新普尔钱一红钱;在北疆地区设立“宝伊局”,自铸制钱。本文对伊犁“宝伊局”及其铸造“当百”大钱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抗日战争史本身遭遇到猛烈冲击。刮起了一股强风———“十四年抗日战争”之风,要吹掉八年抗日战争,否定八年抗战。有人到处鼓吹“中国的抗战不是八年,而是十四年”,并说这“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有人说得更干脆,这个问题“十年前就已解决”,好像“八年抗战”已铁定为“十四年抗日战争”所取代,再也不容置疑。然而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可疑的。“早已解决”之说可疑。“绝大多数共识”之说可疑。“十四年抗日战争”之说本身也可疑。这个问题很大,需要开展一点讨论,以辨明是非。八年抗战:一个特…  相似文献   

17.
正八星重轮乾元重宝,是唐乾元钱中的珍贵品种。此钱所谓"八星",200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钱大集》(华光谱主编)解读为寓八星高照之意,此钱为开炉特铸的吉祥钱。笔者细读此钱(图1),此钱实则钱面钱背各铸四星,钱面的四星分铸钱文两字之间各一星,钱背四星分铸穿上、穿下、穿右、穿左各一星。此四星即指:北斗七星中的四星。北斗七星,我国古代分别把它们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蘅、开阳、摇光。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  相似文献   

18.
甘丽芳  陈阿泉 《新疆钱币》2005,(1):39-39,46
著名的寿星银饼制作非常简朴,正面图案为寿星柱杖图,左边篆书刊写“道光年铸”四字,右边也用篆书刊写“足纹银饼”四字.中央底部纪值“库平柒式”即七钱二分和“户局”叠写字样。背面中央铸一古鼎,上下右左镌满文“台湾府铸”字样,周边内圈点缀星点12粒,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五年九月,我从河北青县收集到“雍正通宝”背满文“宝黔”钱一枚。此钱系用铅沙铸成,直径21毫米,右下角稍残。虽为新近出土,但钱义尚清楚。从这枚钱的大小、重量、材质来看,绝非官铸。贵州从雍正八年开始在毕节设“宝黔”局,鼓铸“雍正通宝”,初铸为一钱四分,雍正十年减为一钱二分,所用的材质比例为铜六铅四。而此钱重仅为六分,道光十年十月,江南道监察御史徐培深的奏折中说:“臣闻近日黔省地方,凡山深林密,以及地土插花,离本属  相似文献   

20.
<正>清代从乾隆至宣统年间,新疆先后在叶尔羌、阿克苏、乌什局、库车、喀叶噶尔、伊犁、迪化七处设立铸钱局铸造红钱,宝伊局便是其中之一,先后铸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共5个年号的制钱,并铸造了一批当十、当百的大钱,前后共铸钱91年。咸丰四年(1854年),宝伊局铸有当五十、当百、当五百等大钱,分别重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