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洪武朝,明太祖大规模的使用国子监生为官任教差遣历事伴读等,使国子监生活跃在洪武朝的各个舞台上,这与洪武朝的政治社会背景和明太祖本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明太祖成功的使用国子监生不仅对洪武朝而且对随后的永乐诸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些具体的使用和培养国子监生的制度也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张丁火 《沧桑》2013,(1):39-41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国子监刻书始于五代,历代国子监均有书籍刊刻,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就称为监本。本文对历代国子监刻印书籍的情况与监本特征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孔庙、国子监全图》是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 )国子监辟雍刚建成时绘制的孔庙、国子监全图 ,是研究孔庙、国子监历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北京国子监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3月、8月和2007年8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分三次对国子监街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牌楼月台、礓磋、石条、散水和铺砖路面等遗迹,出土有琉璃瓦当、旗杆石等遗物,基本上弄清了国子监街原路面和牌楼的结构,为古代国子监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为国子监街的复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自从五代后唐冯道首倡国子监刻书以来,历朝国子监都曾刻印过图书,而明朝并设南北两个国子监,皆有刻书,却是一个少有的现象,其中南京国子监存自己刻印图书同时,又以刷印、修补宋元等旧版印书为著名,现现出不同于其它国子监印书的特点。本文试从南京国子监的书板收藏来源、书板管理和刷印图书几方面做些初步探讨,以期对明朝南京国子监的整体刻印书面貌做个大致的概括。一、所藏书板来源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吴王,第二年就在元集庆路儒学的旧址上建立了国子学,明朝建立后改为大明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鸡鸣山下另建新址,改名国子监。到永乐元年(1403年),北京亦设国子监,至此,明朝就同时有了南北  相似文献   

6.
<正>同唐宋时代相比,明代的国子监在办学形式上趋于简单化。一方面,从宋以来逐渐模糊的国子学与太学之间的界限,在明代被完全取消,过去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教育职责由作为具体教育机构的国子监独立承担;另一方面,算学、律学、书学等被排除在国子监之外。因此,在明代",国子监"与‘"太学"在指称的对象上完全一致,从而使国子监由唐宋时代的中央学校管理机构转化为比较单一的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7.
国子監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它位于首都内城东北角,现为首都图书馆馆址。首都图书馆这条街,正名是"成贤街",但是很少有人叫它成贤街,都叫作"国子监"。国子监大门外东西有两座横额刻有"国子监"三字的牌楼,牌楼为一间式,式样别致。国子监即"太学",是古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校。最古的时候叫作"成均",后来叫太学,到汉代还用这个名称,晋武帝成宁二年(公元276年)起国子学,这是以国子名学之始。到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于西京置国子监,高宗龙朔二年(公  相似文献   

8.
三,天圣九年(1031)三月,“己巳,翰林侍讲学士孙奭、试太常博士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秘书丞诸王府侍讲赵希言、殿中丞国子监直讲郭稹、左赞善大夫国子监直讲杨安国讲说於中书”(页2556)。  相似文献   

9.
张衍荣 《丝绸之路》2011,(19):52-56
对于京城国子监,当地居民曾赋诗云:“有幸家邻国子监,一来一往一叹然,遥想当年诸学子,能有几人到成贤?”作者是什么人已不得知,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它不仅有着溢于言表的荣耀,更流露出对身到成贤街学子的深深赞叹。成贤街便是这么一个所在。帝国栋梁的皇家摇篮——国子监就建在这条街上,因而,成贤街又叫国子监街。  相似文献   

10.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清代乾隆时代的杰出思想家。先世居安徽欺县洪坑,祖父赘于常州赵氏,遂迁居江苏阳湖(今武进县)北江,故又称洪北江。父为国子监生,曾在镇洋县署做过幕客。六岁丧父后,就长期依附于外婆家,靠  相似文献   

11.
南外宗正司是宋代管理外居宗室的机构。宋金交战,为躲避战乱,它辗转迁入福建泉州。南外宗正司的机构非常健全,宗室在闽蓬勃发展。南外宗正司的入闽,对提高泉州乃至福建的历史地位以及促进福建经济文化的繁荣均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充分肯定了赵之谦《汉学师承续记》在资料收集、资料使用方面的成就,同时指出了该书所撰人物小传尚有疏漏、著录各家著作时有缺失等不足,就整理本存在的问题也作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宋徽宗赵佶在绘画史中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不朽人物。对于他的作品历来就有代笔之说,且流传至今的遗作为数有限,而其中精美之作亦往往被鉴家定为“代笔和御题画”。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赵佶之作皆被视为非赵佶的“亲笔”。作者有感于此,乃重新学习有关文献记载及当代论画名著,略有体会,因而提出个人的不同认识,特别对于《听琴图》提出了为赵佶“真笔”的七条论据,为研究赵佶“真笔”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松雪斋集》是赵孟頫宦游经历、诗文词赋、书画题跋等文艺作品的汇集,反映着赵孟頫个人诗文的风格特色、书画的艺术传统和历史价值;同时,因为其中凝结着元代诸多文人学者、书画名家的声音,因此又成为展示元代文人生态图景的一个窗口。本文拟从《松雪斋集》成书这一动态过程切入,分析赵孟頫文学创作展开的时代背景,考察参与和推动其创作的社会动因,借以认识赵孟頫文化形象树立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文化传播机制下《松雪斋集》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战国初期,赵国都城由晋阳迁往中牟。以迁都中牟为契机,赵国很快完成了政治改革,加快了在中原的扩张,最终实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由卿士到诸侯的战略转折和跃进,由此奠定了赵国前期历史化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赵尔巽的罪犯习艺所主张,其实与其长期在地方开办自新所或称自新习艺所的治理实践密切相关的,而非无根之水,更非效法西制。赵尔巽在任职地方创设的自新所,兼有惩戒、教化与施善的职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近代狱制理念有一定的暗合,但是却更多的是对清代中叶很多地方自新所的开办实践的借鉴与改进,不可不谓是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秦汉政治史观的演变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共有三种主要的政治史观:以五行相胜原则运转的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生原则运转的汉为尧后说,以及董仲舒所创三统说。秦到汉武帝时,五行相胜的五德终始说占政治史观的主流,汉昭帝以后则被五行相生的政治史观代替,董仲舒创立的三统说在汉武帝时形成,此后便和五行相生政治史观平行发展。这三种政治史观都与阴阳五行有密切关联,并对秦汉乃至以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赵孟坚,南宋人,工诗文,惜其作品多已散佚.嘉业堂刊<彝斋文编>及<补遗>中有6诗,<全宋诗>"赵孟坚"部分未收.笔者又从<壬寅消夏录>、<大观录>等书中辑得其诗11首,文12篇,对研究其思想、创作当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伯歼父簋铭文记载伯歼父跟随西周某王从成周出发南征,有所俘获,因作宝簋祭祀文祖考事。伯歼父簋的制作时代,说者或以为属于西周厉王时期。本文结合宗周钟等铭文研究认为应该属于西周昭王时。  相似文献   

20.
兖王名俊,系宋神宗赵项第三子.兖王墓志的出土,为研究北宋皇族宗室的历史和北宋皇陵的丧葬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