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河南人在表示赞赏和肯定的意思时爱说“中”,一说“中、中”人家就知道这是河南人。那么,为什么河南人和“中”字这么投缘呢?这大约与河南的地理位置有关。河南地处中原,隶属中州,有中土、中国之称(亦即土中、国中之意)。历史上说: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安阳、洛阳、开封、许昌等地都是古代帝王建都的地方。中岳嵩山也在河南境内,据说当年周公测影,认定嵩岳一带为“天心地胆”之处,中岳庙大牌坊上书有“配天作镇”的字匾,足见据中扼要的显赫。河南处在中国腹地、华夏中心,从殷商到周汉,从魏晋到隋唐,从五代到宋金,几乎中古以…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的祖先在哪里? 一般人都会回答:“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中原。”若继续追问其依据,则多有回答“伏羲女娲”、“三皇五帝”……科学地说,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距今3300年。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多久     
最近听到的两句话都让我很吃惊。一句是一位白领小姐说的。她说她不喜欢考古,“考古和我有什么关系?”她问。另一句是朋友转述一位意大利人的话。意大利人说中国人很奇怪,总觉得自己被西方国家欺负了。对受屈辱的历史,耿耿于怀。其实,近代的中国人和当代中国人不是一回事啊。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人有信仰吗?一些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一些中国人也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些人说:中国人大多不信教,拜神也是今天拜佛,明天拜道,没个准;你看,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东正教徒,信教多么虔诚,那才叫信仰!真不可思议:一个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信仰,怎样走过来?一个伟大的新中国,没有信仰,怎样屹立世界?  相似文献   

5.
笔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 ,并且长期从事河南地方史志的研究和编纂工作 ,对于河南的风俗民情、人文地理等也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河南确实是一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地方。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咱们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皇帝就是河南新郑人。还有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老子、庄子 ,大科学家张衡 ,医圣张仲景 ,诗圣杜甫 ,画圣吴道子也是咱们河南人。河南人朴实、忠厚、勤劳、聪明、勇敢、豪爽 ,这在全国一直是大家公认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领兵打仗的将军都喜欢要河南兵。为什么 ?因为咱们河南人勇敢善战 ,因为咱…  相似文献   

6.
1986年文物普查中,在灌县(今都江堰市)发现唐代杨贵妃出身地的遗址。 杨贵妃是哪里人?历来说法不一,有说她是河南人的,因为她的父亲是河南府士曹;有说她是山西人的,因为她的籍贯是蒲州永乐;有说她是陕西人的,因为她是弘农杨玄琰的女;有说她是四川人的,因为其父杨玄琰为蜀州司户。众说纷纭。 杨贵妃小字玉环,初为寿王李瑁妃,后  相似文献   

7.
来到乌鲁木齐市,处处可以见到河南籍人。问路时的指路人,买车票时的售票员,吃饭时的服务员,甚至天池风景区的照相者、卖菜的,吐鲁番葡萄沟的小商贩,也有河南人。这些人在新疆虽然生活了多年,但乡音未改。只要他一张口说话,你就能辨别出是周口的、商丘的,或者是许昌、平顶山的。现在,河南话在新疆已成为最广泛的交际语言,连少数民族同志也会说几句。居住新疆农村的河南人,大多是乡亲相邻。据伊犁地区一位领导同志讲,在伊犁8县1市中,几乎县县都有河南村。1999年7月中旬,我在乌鲁木齐县地窝堡乡就见到了河南人聚居的“河南庄村”。这个村有1万…  相似文献   

8.
人文河南     
从文化意义上讲,河南是一片我们无法忽视的地域。湟湟千年华夏文明,正是从这块黄土地上发源流淌,继尔漫延全中国的。河南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套用一位河南作家的妙语“河南人就是咱中国人的妈”来解释最为恰当。如今,这位母亲乳汁断尽,人老色衰,满脸风霜,踡缩黄土一角,莫名成了儿女嘲笑的对象,这实在是一种文化的悲哀,又实在是我们民族整体的悲哀。河南人被群体歧视,是一个尴尬而又沉重的文化现象。昔日的辉煌,厚重的人文,竟那样轻而易举被几句流言、几个笑话掩盖,这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笑话。这一方面缘于我们可怕的无知和愚蠢的偏见,另一方…  相似文献   

9.
谎溜儿     
《中国土族》2002,(4):48
从前,有一个人很爱撒谎,人们都叫他“谎溜儿”。有一天,他到外地去办事回到自己的村口,有三个老汉坐在一条凳子上闲谈。他们一见谎溜儿就问:“谎溜儿,你到哪里去?过来扯一个谎了再去。”谎溜儿忙说:“哪里还有扯谎的功夫,下面三个毛驴兜着一个臭棍上来了。”说完就走了。三个老汉听了他的话感到很奇怪,三个毛驴怎么能兜一个臭棍呢?我们看看去。于是他们就朝下走去,一看什么也没有,三人就往回走,走回原处坐下。才知道谎溜儿在讽刺他们呢。  相似文献   

10.
一序言正如一句众所周知的中国格言所说的:‘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华人”。千百万中国人离开了他们的家乡,在世界各地安顿下来,建立了规模不同、各具特色的华人社会。但在19世纪以前,中国人移居海外的数量有限,进入19世纪,特别是在19世纪后半叶,才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浪潮。首先,当时中国南方人口过分集中,一系列自然灾害的破坏使这种人稠地狭的矛盾日益突出;鸦片战争以及通商口岸的开放也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所有这些都构成一种威力巨大的“推力因素”。与此同时开始的殖民扩张活动则成为同样有威力的‘。拉力因素”。由于种植园急…  相似文献   

11.
我离开中国已经30多年了,我算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中国给了我生命,美国给了我很好的成长环境。中国是我的根,美国是我的家。特别是我有幸和“飞虎队”结缘,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的先生、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彼特·莱特,在2007年去世前曾一再叮嘱我说:“你是个中国人,懂两国文化,以后要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多做点儿事。”  相似文献   

12.
与老外打交道,最喜欢问的就是:“Howdo you like China”(你觉得中国怎么样?)他们会说,我知道中国有长城,有北京和上海,中国是个很伟大的国家。可是我又屡屡听说中国人在海外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直到今天,黑人主教Peter(皮特)的一句话解开了我的疑团: “I’m sorry to say that because you re  相似文献   

13.
糗事一箩筐     
《南京史志》2014,(11):62-62
去理发,店里的发型师不停地劝我办会员卡。 我机智地说:“我只是路过,并不是本地人,办了卡以后也没法用的。” 发型师说:“不用担心,你是哪里人?下个星期我们会去你那儿开个分店的。”  相似文献   

14.
山西游     
《旅游》1997,(10)
山西游编者按:“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中国人有着浓重的乡土观念,不管身处何地总要寻根问祖。想探寻自己祖先身世的人不妨到山西来走一走,游一游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之上,西邻陕西,东连河北,南靠河南,北接内蒙,是一处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物荟萃、...  相似文献   

15.
曾经收听过一档新闻节目,说的是在长城上举行的“万人太极拳”活动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播音员不无感慨地说,太极拳在哪里不能打,为何非要上长城?一万多人的重量,岂不是对长城的践踏。而毫无疑问的是,“长城”比任何群众广场、大街小巷更能吸引媒体的眼球。“长城”在中国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是古而有之的“与天争斗,其乐无穷”的思想的象  相似文献   

16.
1930年春,冯阎反蒋战争在河南开始,秋末冯阎失败,冯退居山西绛州,后到汾阳洞庙内。蒋介石乘胜陈兵河南陕州灵宝一带,迫逼冯阎下野,阎锡山由太原飞往日本在中国的租借地大连避难。当时有人劝冯找一安全地暂住,最后也到外国租界,冯说:“我是中国人,我不住外国租界,给我私人保险,这是耻辱。”劝者又说:“那就通电下野,以免蒋介石进攻山西。…‘我不下野,你下野吧!”又被冯拒绝。劝者没趣而退。  相似文献   

17.
王锡彤与京师自来水公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公用事业史上 ,清末民初的京师自来水公司占着很重要的位置 ,它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北京市区的用水问题。在京师自来水发展过程中 ,两个河南人起了重要作用 ,一个是袁世凯 ,一个是河南著名的资本家汲县人王锡彤。特别是作为该公司的主要管理者王锡彤 ,殚精竭虑 ,惨淡经营  相似文献   

18.
木耳的来历     
很久以前,在深山密林之中,有一个偏僻的哈尼族村寨。有一天,一个织布的大嫂到村外去缠线,天都快黑了,才拉完线,只得摸黑收着线。这时,来了一个壮年人,长得十分英俊,他见大嫂一个人在收线,就上来热心帮忙,一直帮她把线搬到家里。大嫂心里很感激,对他说:“只要有路,就会有马鹿通过。客人,你从哪里来?是路过还是串门?”壮年人说:“野鸡只配钻刺稞,明摆的路走不来。我要去苗寨找亲家,把路走错  相似文献   

19.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和宰相,他手下有个官员叫高缭,为人处事小心谨慎,为官三年从没有犯过错误,可是有一天,晏婴却突然把他辞退了。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晏婴的一位好友对晏婴说:“高缭在你手下为官三年,从来没有办错过什么事,你不给他奖励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将他辞退,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分了?”晏婴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以提示的话,自己是很难觉察到的。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了三年,看见我的过错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把他辞退了。”  相似文献   

20.
一天,黄龙慧南禅师带着弟子隆庆庆闲禅师巡视新建成的僧堂。走了一圈后,慧南禅师赞叹道:“好一座僧堂!” 庆闲禅师也跟着说:“好一座僧堂!” 慧南禅师回过头看了庆闲一眼,问:“那你说,这座僧堂好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