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景名胜》2012,(10):127-128
论道茶文化,引经据典的,无非一本《茶经》,而《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倒是正牌的湖州长兴人——试想,没有好的茶叶,怎么孕育出茶圣这样的人才呢。所以,来湖州,喝茶是绝对不能落下的一课。最近几年,茶文化开始风行国内各地。各地名品茶叶和茶文化专著层出不穷,专家学者纷纷引经据典,为了"第一茶"的牌子大打出手。其实,论道茶文化,引经据典的,无非一本《茶经》,而《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倒是正牌的湖州长兴人——试想,没有好的茶叶,怎么孕育出茶圣这样的人才呢。所以,来湖州,喝茶是绝对不能落下的一课。  相似文献   

2.
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八行本《礼记正义》70卷,是《十三经》经、注、疏最早合刻本之一。本文利用清代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八行本《礼记正义》的收藏源流及其传本作了考辨。  相似文献   

3.
传统、标准的"端坐"适应于公开、正式的场合,在私下、非正式场合可以"箕踞"。席地而坐之外,也有垂足坐几等情形,板凳在汉代也已出现。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鸿门宴"的座次顺序有误,在"东向西向"形式的宴席上,"北向坐"为次席,刘邦在"鸿门宴"上受到项羽的礼遇。在分案而餐的同时,也存在共案合餐现象。  相似文献   

4.
陈斯鹏 《江汉考古》2008,(2):122-128
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读为"俛"。《弟子问》简5原释"连"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相似文献   

5.
谈唐宋时期的碾茶具康煜茶圣陆羽的《茶经》,对唐代采茶、制茶、饮茶的过程和方法,及所应用的生产工具、饮茶器具等部有精辟的阐述。《茶经》论述茶之采制分为七道工序,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制成后的茶是"茶饼",而饮用时的茶则需要用...  相似文献   

6.
陆羽的茶经和唐代茶文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广泛的社会背景,陆羽的《茶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茶业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本文透过《茶经》,从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解读。希冀通过对《茶经》内涵的挖掘在现实生活中带给人更多文化和心灵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学会品茶     
学会品茶,学会的是一种心境"唐朝有个爱茶的人,写了《茶经》三卷,流传了千年,他是个真正懂茶的人,人们叫他茶仙..…,,, 父亲是个嗜茶如命的人,常常给我讲着他的"茶经",那时我并不懂茶,只看父亲那沉醉的模样,便觉得这茶,定是好喝的。  相似文献   

8.
周秀光 《神州》2012,(10):78-82
"惟我潮人,独善烹制,用茶良窳,争奢夺豪,酿成‘工夫茶’三字,驰骋于域中,尤为特别中之特别。"——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  相似文献   

9.
涟溏 《南方文物》2008,(3):168-169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它最早见于唐陆羽《茶经》。《茶经》记云:“盘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岳州瓷皆青.青则盏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自。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皆)不宜茶。”《茶经》对洪州窑的所在地以及瓷器之类型等均未提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引证史料,从历史学的角度考订了明朝末年的两枚钱币,认为"泰昌天启"合号合背钱是熹宗为纪念其父光宗而补铸的,"天启通宝"背"十年"钱则是思宗在继位三年之际,为悼念亡兄熹宗而铸的纪念币。这两枚钱币诠释了光宗、熹宗、思宗之间的父子、兄弟亲情,同时也折射出明亡前后神宗怠政与宦官肆虐的历史片段。  相似文献   

11.
现藏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合乐图》,其创作年代曾在学术圈引起较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合乐图》与《韩熙载夜宴图》之间关系匪浅,属同一时期的画作。日本音乐学家岸边成雄在《合乐图中的乐器》一文中认为,《合乐图》描绘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欣赏左、右教坊竞奏的场面,系宋人摹本。也有民间爱好者以画中人物的腰带形制作为切入点进行考证,从而判断《合乐图》为明代作品。文章试从图中所绘乐器角度,结合诸多资料比对研究,论述画作年代。  相似文献   

12.
《字诂义府合案》之"女子封侯"一条,以吕媭、萧何夫人同、奚涓母、许负为吕后、高帝最早女子封侯者,本文亦深以为然,并为之稍加疏讹补证,以备后世君子观瞻。  相似文献   

13.
明末画家多借山水、花鸟等景物而抒其胸怀,丁云鹏却以擅长人物画而名噪一时,《玉川煮茶图》(封面)即其画作中较为精采的一幅。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煮茶、饮茶已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被后世奉为“茶神”的唐代陆羽不但嗜茶如命,还为后人留下了一部《茶经》。在唐代尚有  相似文献   

14.
《茶经》是茶学与茶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迷人的风采。同时由于茶与瓷骨肉般不可分割的关系,《茶经》又成为古瓷研究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茶经·四之器》曰:“(或作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或作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赋》所谓‘器泽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与碗义近?),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20,(4)
正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原产于中国。据史料记载,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汉代到南北朝,饮茶之风在江南和西蜀一代逐渐流行。唐代时期,陆羽《茶经》中详细记载了"煎茶法"。至晚唐又兴起了"点茶法",即在茶瓶中煮水,置茶末于碗,再持瓶向碗中注水冲茶。北宋时期点茶之风盛行,而煎茶已不多见。无论煎茶还是点茶,均需将茶饼碾末,而直接持而饮用的茶具是碗,宋人则将之称为"盏"。宋代烧制黑釉瓷茶盏的窑口较多,本篇介绍宋代福建省建阳窑窑口生产的黑釉建盏和江西省吉州窑生产的黑釉木叶天目茶盏。一、建盏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山水》册(共十开),为天启四年(1624)元旦所作,实并非董氏真迹。据考,该年四月董其昌才抵京。同时,该册对题均节录自董氏及明清书画著录著作与晚清文学笔记中,其第二开对题,与故宫博物院藏董氏癸酉(1633)夏五所作《董范合参图》轴题跋相同。再考《山水》册笔法,嫩弱飘浮,墨色平淡,与典型的董其昌风格相差甚远,更无其生拙秀逸之气;而《董范合参图》轴,用笔亦尖劲细碎,全幅墨气滞涩,艺术水准远不及故宫博物院藏董氏十二年前所作《仿古山水图》册,亦无法企及董氏卒前一年所作的《关山雪霁图》卷。可见,《山水》册和《董范合参图》轴非董氏本家之作。  相似文献   

17.
黄友华 《收藏家》2007,(6):15-18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唐陆羽《茶经》记载:“蹦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皆)不宜茶。”《茶经》对洪州窑的所在地以及瓷器之类型等均未提及。  相似文献   

18.
1838年刊行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中有"博物院"一词,目前所见当是汉语中最早出现"博物院"之处,较《四洲志》中的"博物馆"提前了三年。经过考证,此处的"博物院"或指1828年对外开放的美国费城自然科学学会博物馆,此馆亦标志着美国以博物馆为基础的自然史研究开端。中国近代早期博物馆史料零散,通过网络数据库得到若干孤立资料,如若不返回原始语境解读文本,而仅从字面望文生义,牵强勾串,进而试图得到一个大结论,无疑是一种危险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唐代以前,“茶”字还没出现,那时,茶的名称五花八门。《诗经》里有“荼”字,《尔雅》称茶为“槚”,《方言》称“蔎”,《晏子春秋》称“茗”,《凡将匾》称“荈”,《尚书·顾命篇》称“诧”。陆羽《茶经》总汇诸称:“茶,南方之嘉禾也……,其名一日荼、二日槚、三日蔎、四日茗、五日荈。”另外.还有一些别称,如水厄、酷奴等等。可惜没有一个字其原本含义是指茶的。  相似文献   

20.
常熟,东逼上海滩,西泽阳澄湖,南接苏州城,北带扬子江,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也是全国历史化名城。《重修常昭合志》是新中国成立前编修的最后一部常熟县志,实为前志之重修,故名《重修常昭合志》(以下简称《合志》)。展读《合志》,在击节慨叹之余,更确认常熟物华天宝,名城人杰地灵。化之邦,群彦接力成良志;贯古通今,征信包容集大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