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述善集》是西夏遗民唐兀崇喜编著的文集,真实地记述了唐兀氏先祖随元军征战的战绩和定居濮阳后的功业,是研究元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民族融合的珍贵资料。此书杨氏(唐兀氏)家族珍藏六百余年,从不轻意展示给外人,最近杨氏家族愿意将《述善集》贡献给社会,不久将公开出版。本刊将该书中的两篇重要文献加标点注释提前刊发,并配发朱绍侯教授的《试论(述善集)的学术价值》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述善集》是西夏后裔唐兀崇喜编的一部集,其内容主要记述西夏遗民唐兀氏迁居濮阳前后的事绩。书后附有《伯颜宗道传》。《述善集》保存了西夏一支遗民的完整历史;它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它保存众多名人资料;尤其《伯颜宗道传》更具学术价值。当然,《述善集》中存有浓厚的封建糟粕,必须批判和扬弃。  相似文献   

3.
胡蓉 《西夏研究》2020,(1):93-97
《述善集》是元代濮阳西夏遗民唐兀崇喜邀其师友为其家族所作的诗文集,作者主要是一些生活于乡村、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的创作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濮阳地方文坛。"《述善集》多族士人圈"沟通了京师与地方,濮阳地方文学也因此与元末主流文坛发生了密切关系,成为元末文坛主张关注现实的一派在民间的反响。执教于国子学的张翥、危素,无论是理学思想还是文学思想,都对濮阳小人物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高华 《史学月刊》2001,(3):124-125
《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刊载的《&;lt;述善集&;gt;选注(二篇)》,介绍《述善集》的二篇文章。这是很有价值的文献,有助于元史研究。  相似文献   

5.
《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刊载的《〈述善集〉选注(二篇)》,介 绍《述善集》的二篇文章。这是很有价值的文献,有助于元史研究。 过去我在《正德大名府志》中发现《伯颜宗道传》,写了一篇《读〈伯颜宗道传〉》的札记,发表在南京大学《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0期上,后来收人《元史研究论稿》(中华书局1991年版)。对于传中提到的“唐兀崇善”,当时不知为何许人。这次看到《述善集》文字,帮助我解开了长期蕴藏于心中的疑团。《正德大名府志》所载《伯颜宗道传》,与《述善集》所载相对照,文字略有出人。《述善集》…  相似文献   

6.
杨富学 《文献》2001,(2):76-88
1985年,珍藏河南省濮阳民间达600余年之久的由西夏遗民唐兀崇喜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编成的《述善集》一书得以重见天日.  相似文献   

7.
唐兀公碑,全名《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坐落在濮阳县柳屯镇杨什八郎村南的金堤和金堤河之间的唐兀氏祖茔之内,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立石。唐兀氏,自元代末即改杨姓,今日其后裔有三千余人,居住在杨什八郎等村。1966年,“文革”开始破“四旧”时,族人趁夜间将其掩埋,保护了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  相似文献   

8.
河南濮阳元代唐兀公碑张相梅在濮阳县城东柳屯镇杨什八郎村南边,金堤与金堤河之间,有土冢六个,冢前矗立一大方碑,这是1983年新发现的重要元代文物——《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及唐兀氏祖茔。此碑随历史变迁,多遭水患、兵燹几经倒立而保存下...  相似文献   

9.
1984年孟冬,笔者在吉林省水吉县桦皮厂乡东胜村见到清末抗俄名将凤翔的族谱——《杨氏谱书》一册(以下简称《谱书》)。现将《谱书》作一简介,并结合文献和口碑资料对凤翔的生平作一些补充和考订。一《杨氏谱书》简介《谱书》现保存在凤翔的族孙、东胜村82岁的杨耀起老人手中,何时初修无考,此为杨氏家族于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所续修。全书分《谱序》、《序》、《杨氏族规》、《入谱规则》、《北坟碑文·皇清诰  相似文献   

10.
作为清末重要的文化家族,海源阁杨氏与临桂龙氏之间的交往一直不为人识。事实上,杨氏和龙氏虽然籍贯地距千里,由于同为诗书传家,有着相似的文化志趣,有着互相重合的朋友圈,两个家族之间从而产生了较为密切的来往。  相似文献   

11.
《明故龙孺人杨氏墓志铭》是明成化年间过世的龙瑄妻、京庠生龙霓母杨妙福的墓志铭。这则墓志铭详细记述了龙孺人杨氏的家世、妇德和婚嫁情况,但并没有收入作者陈音的《愧斋集》而传世,幸而因志石出土而获其传。墓志铭展现了龙霓、蒋达、陈音、吴道弘、白昂等士人之间的交游关系,描绘了杨妙福家内"完人"的女性形象,并保存了对刻工等信息的记录,是还原明初"由武入文"的南京龙氏家族较为重要的一则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朱绍侯 《史学月刊》2001,(3):125-125
《史学月刊》2000年4期发表了我点注的《伯颜宗道传》,原是根据残本《述善集》,故其中有几处字迹漫漶不清,皆用□□补空。该发表后,我才见到完整本《述善集》,所载《伯颜宗道传》字字清晰,并无漫漶之处,据以补正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文献》2014,(5)
<正>法式善(1752-1813),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蒙古乌尔吉氏,隶内务府正黄旗。乾隆庚子(1780)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后官至国子监祭酒。著有《清秘述闻》、《槐厅载笔》、《梧门诗话》、《八旗诗话》、《朋旧及见录》、《诗龛声闻集》、《陶庐杂录》、《存素堂诗集》、《存素堂文集》等。法式善嗜书(尤其是诗)如命,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再加上勤奋及用心,曾经购买和录副了一大批《四库》大典辑本稿本宋元人集(主要是诗集),共有一百馀种。尽管当时有不少学者曾录副和购买过《四库》大典辑本稿本,但如此巨  相似文献   

14.
濮阳出土的《唐兀公碑》是我们研究宋元以来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史料。"唐兀"二字首先是地理概念,而非种族或民族概念,其正确含义应该是指西夏王国统治区域,其引申之义可能应泛指生活在西夏境内以党项羌为主体的诸多民族而言;另一方面又是蒙古族对党项人的称呼。濮阳出土的唐兀公碑其族属应为西夏党项无疑。  相似文献   

15.
<正> 拉施特《史集》第二卷《忽必烈合罕纪》(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第1版)叙述忽必烈所建立的十二行省时谓:“第十一,京兆府省,为唐兀惕地区的[一座]城。”(P.333)又同卷《铁穆耳合罕纪》也载:“唐兀惕  相似文献   

16.
沈國光 《中华文史论丛》2023,(2):153-193+405-406
《唐鄭遂誠墓誌》的考訂有助於從家族譜系、政治參與與社會關係網絡三個角度考察以鄭遂誠兄弟爲核心的鄭氏家族。鄭遂誠先世入唐以來仕宦不顯,未能進入中央擔任官職。鄭遂誠家族作爲滎陽鄭氏的後裔,充滿了對自身身份的焦慮。《唐鄭遂誠墓誌》詳細羅列了連山房的譜系,可以視作鄭遂誠家族對士族身份的再次確認。同時,鄭遂誠與鄭通誠都被捲入了淮南和徐州的地方政治事件,並積極參與其中,獲得了士林清譽。鄭氏兄弟及後代的交友以及婚姻關係網絡,亦表明鄭氏在努力營造身份認同的同時,企圖在政治地位上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相似文献   

17.
汪长林 《古籍研究》2001,(1):121-125,132
李德裕(787-850),唐代杰出的文武全才型人物。前人或谓其“唐中世第一等人物”(叶梦得《避署录话》卷三),“虽晁(错)、陆(贽)不及也”(王世贞《弁州山人稿&;#183;读&;lt;会昌一品制集&;gt;》):或称“其才不在诸葛下”(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九);或赞其骈文“雄奇骏伟”,诗歌“较白乐天、刘梦得不啻过三”(王士稹《池北偶谈》卷十七),甚至一时“号令大典册皆更其手”(《新唐书&;#183;李德裕传》),足见其“文学过人”(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然而,因陷于党争,致使长期以来人们对李德裕的认识出现了不少的误解,直到当代,这种不良影响仍未完  相似文献   

18.
保宏彪 《西夏研究》2020,(1):122-126
《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一书以人物及其家族世系为线索,全面细致地整理了元明清史籍、文集、方志、金石文献等各种文献中所见西夏遗民史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夏遗民文献汇编。在深入分析相关西夏遗民资料基础上,围绕西夏女性遗民、宁夏旧志所辑西夏遗民史料、昔李钤部家族研究、元代西夏遗民著述篇目、元代唐兀怯薛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堪称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  相似文献   

19.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唐纪二十四》景龙元年(707年)九月载:“银青光禄大夫、上庸公、圣善、中天、西明三寺主慧范于东都作圣善寺”。胡注:“圣善寺,盖为武后资福,取母氏圣善之义。《唐会要》;‘圣善寺,在长安城中章善坊,神龙二年中宗为武后追福。’”检《唐会要》卷四十八云:“圣善寺,章善坊,神龙元年二月立为中兴二年,中宗为武太后追福,改为圣善寺”。今按上揭胡三省注引《唐会要》妄自增加“在长安城中”字样,混淆长安与洛阳二圣善寺,误甚;而《唐会要》又置长安圣善寺于洛阳章善坊,亦误。诸误所出,缘于未曾深究东…  相似文献   

20.
正然其間不能無疑。一是李戡原名飛,杜牧已言,但其并未任過西臺御史。二是詩題撰丞相,《善權寺古今文錄》卷六李飛詩前引李蠙《題善權寺石壁》詩,其序則載爲咸通八年(867)作,時李戡去世已三十年,何能復陪侍遊洞?後閱《寶刻叢編》卷一四引《集古錄目》載:"唐《遊善權寺》詩,唐義興主簿羊士諤撰,士諤門人李飛書。元和十三年刻。"羊士諤(約762—約821),有詩一卷存世,事迹詳《唐才子傳校箋》卷五。他在貞元元年(785)進士登第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