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东梁 《史学月刊》2002,(11):78-83
晚清时期,东南地区社会变迁显,这种变迁对近代化智力资源积累所起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此种积累主要表现在近代绅商阶层和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反之,近代化智力资源积累又加速了社会变迁,这一点在东南地区表现得相当突出。  相似文献   

2.
关于晚清女性解放运动,前人研究多着重于介绍某个、某几个知识分子对于女性解放的贡献,没有把这些知识分子看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美国学者罗素.雅各比的公共知识分子概念,尝试对晚清时期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崛起及其对当时女性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3.
晚清广州的社团及其近代变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晚清广州的社团及其近代变迁贺跃夫近年来,晚清都市中的社会团体及其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中国大陆研究晚清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产生的学者,多将城市绅商社团视为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成长发展的标志①;而西方以“公民社会”理论来探讨中...  相似文献   

4.
1886-1894年间的格致书院课艺是晚清杰出知识分子学术活动的典范.其中格致类课艺反映了西方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本文就格致类课艺的参与人、具体科学内容和"中西格致异同"讨论三项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出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具有广泛影响;晚清学者掌握部分科学内容;他们对近代科学规范(对象、方法与体系)已有深刻认识,并由此发生智力兴趣转移.其智力兴趣由庞杂的博物学转向分科化、系统化的近代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家的分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清代晚期,随着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和清朝政府的节节败退,公共知识分子在危机中愤然而起。公共知识分子在寻找救国良策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四万万人中,尚有"一半居桎梏",处于无用(甚至有害)之境地,于是,发起了晚清女性解放运动。晚清女性解放运动的舆论喉舌,便是公共知识分子创办的女报。女报社经济状况普遍不佳,经费支绌的现象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6.
《孽海花》作为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通过对雅聚园、含英社、谈瀛会、青年会、强学会的描写。为我们刻画出了一副生动的晚清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形态、官场腐败和知识分子的迂腐。  相似文献   

7.
新书微讯     
正《晚明大变局》内容简介本书是樊树志先生五十余年明史研究及对中国历史思考的结晶,是继《晚明史》之后,对晚明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本书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解读中国的历史与社会变迁,在进一步推进晚明史研究的同时,对中国大历史的变迁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晚明大变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晚清以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近代史研究》2007,(1):157-157
若干年来,士绅研究一直是晚清史的一个热点,本书不但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个案,而且得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结论。本书认为,在晚清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农村的士绅阶级开始自我分化,其上层是清末新政的利益获得,权力迅速膨胀;而下层士绅却被急剧边缘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晚清汉学在地域上的扩充,使汉学家成为影响近代社会变迁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其中的重要学者,他们或任职朝廷,或为大吏幕宾,或掌教各地书院,无论在朝在野都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对近代社会风气的转移、新事物的传衍起到程度不同的作用。实际上,汉学家在近代各个领域都有出色表现,不仅没有固执华夷之辨,且领时代潮流之先风,在历次大的社会变革中均有涉足。详究其中原因,首先,这与汉学的治学内容及其治学精神和西学有相通之处不无关系;其次,晚清汉学家重新标举顾炎武的明道救世,提倡经世致用,有利于其投身于社会变迁实践。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1909年至1910年间在澳大利亚华文报刊《警东新报》上连载的文言小说《多妻毒》为例,探讨了身处20世纪初的澳大利亚华人知识分子,透过华人书写反映晚清时期澳大利亚华人与当时国内思想界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百年前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文化自信与思想局限。他们不仅关心个体的悲惨遭遇与艰辛生活,更关注国家衰弱与国民意识落后;不仅抒发了晚清海外华人身为儒学之士的家国情怀,更在风起云涌的改革思潮中引发批判还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在进一步探究海外知识分子启蒙底层华人思想以及自身思想革新的基础上,观照海外华人与国内晚清思想界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1.
陈红民  吴萍 《民国档案》2023,(1):106-114
知识分子群体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蒋介石在败退台湾以前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界定有些混乱,但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希望知识分子能在协助政府、领导民众方面做表率,帮助其达成治国目标。蒋吸纳部分知名知识分子进入政府,并在新生活运动、知识青年从军等运动中对知识分子有所寄望。但蒋不了解现代知识分子对自由、民主与平等的追求,对知识分子的诉求缺乏包容与沟通,导致广大知识分子最终走向国民党的对立面。这也是蒋介石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中国教育界献身抗战建国事业的壮举。目前,史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944年国民政府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而对于贯穿整个抗战时期的从军活动,关注的还很不够。本文旨在对全国高等学府中学生数量最多、师资最强大、学科最齐全的西南联合大学的青年从军运动,做以尽量全面的梳理。同时,拟就不同阶段的从军意识、动员方式、服务特征等问题进行必要的考察。这既有助于体现这所大学战时从军活动的全貌,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知识分子对抗战与建国关系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论晚清地缘政治困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海全 《史学月刊》2005,526(7):64-69
19世纪中叶,中国成为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东南海疆与北部陆疆一样,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方向;地缘战略上的两难选择、强邻环伺的地缘政治环境和矛盾交汇的地缘战略区,是严重影响和制约晚清社会变迁的三大地缘政治困局;地理环境和生产力的长时段演进、全球范围内欧洲对亚洲的支配和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晚清帝国的边缘化趋势,是三大困局之成因;清王朝之应对失误,为其覆亡埋下祸根。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晚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6日至8日在河北省承德市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港台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111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旨在通过这一核心议题的讨论,加强中外晚清史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晚清史研究的更加深入和繁荣。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6篇,内容涉及晚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作者既有造诣深厚、令人尊敬的老一辈历史学家,又有思想活跃、脱颖而出的中青年才俊,可谓少长咸集、群贤毕至。…  相似文献   

15.
近代城市兴起并进一步发展,爱国知识精英掀起了一场旨在规范人民文化生活的通俗教育运动。这场运动是晚清“开民智”历史课题的继续,也为知识分子走向大众提供了范式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陈勇勤 《安徽史学》2005,(4):47-51,56
荀学在晚清一度被知识分子重视,褒、贬者皆有之.学术论争包含着政治背景,它反映出经学领域学子们置身于一个特殊时代的心理走势.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早期西方合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晚清到 1 92 0年代中期 ,西方合作主义思想被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 ,成为取代激进共产主义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竞争的一条社会改良道路。虽然这些知识分子最后在国民革命的初澜中终结了他们对合作主义的宣传 ,放弃了改良的道路 ,但他们与国民党人的互动是后来国民党政权采用合作社政策的一个主要原因 ;同时 ,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人也受到合作主义的影响 ,这是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合作社运动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8.
商丽浩 《近代史研究》2007,1(2):137-141
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绅士收入、晚清外国教习待遇和五四时期中国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多有探讨,但对于晚清中国教习在新式高等教育机构内的薪酬状况尚无深入研究。中国新式高等教育在内忧外患中以洋务运动为契机而产生,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1898年成立京师大学堂。至宣统年间,京师与各省专门以上学堂共有教习千余名。晚清高等教育机构的中国教习,处于传统绅士向现代知识分子嬗变之中,其薪酬受国际化进程和中国传统的双重影响。从中国教习薪酬的高低和变化可以透视新旧文化资本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价值的变迁。中国人获得比中国…  相似文献   

19.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陈荣昌作为晚清云南官绅赴日第一人远赴日本考察学务,所作《乙巳东游日记》一书.详录其行程、考察内容、观感,反映了晚清中国边疆官吏非常重视派遣学生留日,并且提供了大量这一时期云南留日学界的第一手资料。在研究此期云南官吏的日本观及个人思想的嬗变历程、云南的社会变迁、云南地方政府对派遣学生留学日本的态度与看法、云南留日学生等问题具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为出发点,借用叙事学理论对晚清最重要的谴责小说《孽海花》中的异国想象图谱进行细读分析。分析发现,文本对日本、德国及俄国的想象性呈现,是以各不相同的叙事策略组织构建起来的。这些细微的差异在文本深层拓开了另一重空间,使我们得以窥见晚清中西文化碰撞中知识分子躁郁难安的心态,他们如何试图于本国文化传统与他者强势文化之间获得转圜余地,相应地确定自处的可能范围,同时借文本表述舒缓对他者的仰慕及憎厌交糅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