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磊 《西夏研究》2022,(2):110-116
地方“八景”是基于地域自然环境与文化的景观塑造和意象表达,不仅反映了区域环境的特质与变迁,也是地方精英表达乡土认同和思想的重要手段。明代以来,肃藩移兰带动了兰州城市建设的兴起。以肃王为代表的精英知识分子通过景观书写,塑造了兰州城市的地域形象,兰州“八景”开始成为兰州城市意象的文化表达。清代陕甘分治后,兰州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沿用至民国的“八景”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兰州城市建设的加快,古“八景”中的一些景观已不复存在,在地方文人的推动下,兰州“新八景”的评选凝练出新的城市形象表达。历代兰州“八景”的塑造,不仅是知识分子对地方景观的建构与认同,也反映了兰州地域社会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2.
历代写史修志不乏其人,而安徽桐城方家五代写史修志,堪为佳话。方氏故里安徽桐城是文化名城,地杰而人灵,水波平静的龙眠河傍龙眠山而过。桐城以文化、以名人而显,曾出过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二人不仅官位显赫,才学与人品都为人称道,演绎出不少历史美谈。方家是桐城望族,明清两代,出了很多高官,时人有"江东华胄推第一,方氏簪缨盛无匹"之谓。  相似文献   

3.
如何通过景观载体引导人们感知抽象的民族精神意涵和国家文化价值,是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议题。黄河具有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高度融合统一的特征,通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构建文化认同,应重视黄河水域自然景观体验场景的重要作用。在综合运用传统文化心理、文化记忆、具身体验以及文化基因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四个自然景观激发文化认同的多理论研究范式,包括个体记忆的具身体验范式、集体文化记忆建构范式、文化基因的激活范式以及“升尺度”文化认同的超有机体范式,为实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实践目标、促进文化认同提供学理参考。  相似文献   

4.
桐城文化,在安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提桐城文化,有的人认为就是“桐城派”文学,津津乐道“桐城文章甲天下”.其实,“桐城派”文学只是桐城文化的一部分;代表官方文化的那一部分;桐城民间文化,在历史上也极为发达,其中又以山歌最为灿烂.桐城山歌,古人称“桐城时兴歌”,简称“桐城歌”.原先,它只是起于桐城地方的一种小曲调,大约明代以后,逐渐流布到吴语地区(指今浙西、苏南及上海地区),成为有名的“吴歌”的组成部分.关德栋1962年8月为明人冯梦龙《山歌》作序时,论道:  相似文献   

5.
龙眠山中宰相坟文图/都君萍六尺巷旁碑文桐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文明史。她背倚巍巍大别山,足濯浩浩扬子江。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孕育了多少风流人物,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位于县城西南隅的六尺巷,全长100米,宽2米,巷南原为宰相府,北为吴氏宅。据...  相似文献   

6.
城市雕塑景观作为最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观之一,研究其象征意义对城市新区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城市雕塑景观象征意义可分为地方文化、政治意义以及情感意义三个维度;②城市新区居民地方依恋可分为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两个维度且地方依赖大于地方认同;③城市雕塑景观象征意义会影响居民对城市新区地方依赖,进而影响地方认同;另外象征意义也会直接对地方认同产生影响;同时城市雕塑景观象征意义三个维度两两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情感联系的桥梁。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却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  相似文献   

8.
两宋之际,南迁士人客死异乡,藁葬现象普遍。绍兴和议后,吕氏家族与众多南迁士人家族一样,由辗转走向定居,进而营建新的家族墓地,原藁葬改卜成为祖佻,地域身份逐渐转变。定居后的南迁士人努力重构新的地域身份,经营地域关系,融入新居住地社会。墓志中记载的旧贯及对中原祖茔的追溯则成为家族共同的记忆。随着岁月的变迁、子孙的繁衍,至南宋中后期,墓志中残存的家族记忆在南渡后的吕氏家族第三代及其以后家族成员的墓志中逐渐淡化乃至消失,“旧贯”则成为家族成员仅存的记忆,而“藁葬”变“祖茔”,“异乡”成“故里”。  相似文献   

9.
孙海云 《神州》2012,(1X):1-1
<正>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情感联系的桥梁。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却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作为自然景观兼人文景观的瀵的空间形态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 对乾隆《阳县志》中《阳县境图》上的“瀵”符号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作了解读, 指出“瀵”的符号形象独特而醒目, 充分地体现了“瀵”这一景观的空间特征和地域影响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筑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历史形成独有的城市文化,与城市景观相互作用,产生了独特的城市形象,对于实现城市居民的地方认同感、延续地方历史文脉有积极作用。中国文化地理学者创立的地域"景观基因"理念正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一个新方法,本文采用地域"景观基因"的理念,第一次以古城西安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安古城格局、标志性建筑物、传统民居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深刻认识古城西安的文化空间认知结构。研究表明:1)西安市的城市建筑文化空间布局深受"风水"文化因子的影响;2)城市布局中轴对称的特点明显;3)西安古城建筑风格的地域文化构成受皇家文化和黄土文化两种景观基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桐城地域文化爬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自桐城派出,举“义理、考据、辞章”绦缨,撰《文章薪火》、《饮光先生文集》而立鼻祖滥觞,由是而海内外声名大振,代有才人绵亘不绝.其实,桐城文派只是一种显赫,而桐城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代表,则具有更为幽深的历史延续,更为深层的背景依托.文章派别的辉煌,从派别本身难以求取终极答案,按照怀特的理解,应该着手于分析文化的个性类型,因为“人创造了文化,因而文化与作为一个种类的人势必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所以“人们可能推测,结构上的多样性伴有机能上的多样性,这样,便有理由假设,在人类不同种族间存在着某些天生的心理差异”.因此,桐城地域文化,应为桐城文派产生的地母,从而引起研究家们的认真注意.  相似文献   

13.
祠堂曾经是佛山标志性的文化景观,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祠堂文化景观也发生了改变。在对佛山市区现存祠堂景观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位于城乡边缘带和城中村的典型社区进行深度访谈。研究表明,佛山传统祠堂文化景观在空间和功能上都发生明显变化。尽管其呈现出现代化、多元化的倾向,但通过集体记忆和怀旧空间的地方形塑,仍然强化了以祠堂为中心的地方认同感。而且,在快速城市化、全球化过程中,地方与认同的关系既受到外生文化渗透的影响,又有内生文化认同作用的增强。祠堂文化景观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地方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与之相应,地方认同也正在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4.
“挑葱会”作为湘西吕洞山区最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社会文化内涵、活动内容及其功能都发生了变迁与调适,其自身的资源化不仅促进了自身的文化升华,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这对其它民间传统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晚唐时期,河北藩镇与朝廷的对峙,对当地士人的科举态度和追求、科举仕进情况以及应举的政治背景都有重要影响。河北地域(特别是幽州镇)在中晚唐时期涌现出大量士人,科举成为他们出入河北藩镇的合法渠道,并成为促进河北地域汉文化发展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国家文化公园是经过长期历史文化沉积形成的、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文化景观地域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弥补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对文化关注的不足。文化景观是一种区域现象,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公共事业景观,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而成。然而,现有国家文化公园虽在空间形态上体现出显著的线性特征,却较少有研究关注线性形态特征的文化内涵,也忽视了非线性的、区域性的国家文化公园类型。从文化景观史的视角可以看出,历经长期文化沉积的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兼具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双重属性,并以线贯性和区域性为主要空间特征。其中线贯性特征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区域性则是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区域性文化景观体系也具有国家象征与认同意义,区域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应被忽视。基于此,统筹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属性,整合线贯性与区域性空间特征是国家文化公园体系构建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7.
郭凌燕 《民俗研究》2013,(6):127-135
进入农历七月,陆丰大部分地区便进入了“鬼月”,整个“鬼月”,各地会举行一系列普遍而盛大的仪式,以普度孤魂野鬼。在长期而反复的仪式展演中,鬼节成为区域民众的一种集体记忆,表达着他们的悲悯情感和地域认同观念,并在整体上形塑了他们的地域性格,进而对地域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民间信仰氛围浓厚的陆丰地区的一种“标志性文化”。鬼节之盛,固然与民间信仰神秘的“后台”有着莫大的关联,但节El本身所蕴含的区域历史与民众情感却应该是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龙及龙文化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海内外华人都认同自己是“龙”的传人,但是“龙从何处来,龙往何处去,龙为何物?”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李树德先生的《中华龙故事》为此做了有益的探索和解说,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9.
齐婧妍  李慧杰 《风景名胜》2021,(5):0044-0044,0046
本文主要探讨“地域景观”概念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策略,此次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文中强调了“地域景观”设计概念引入景观科技课程教学实践的意义,从行走感知到了解文化最后完成转译设计,通过每个环节都要对地域和场地进行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才能将地域文化融于设计作品当中,使得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又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走访与雅集——以苏轼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游为士人在朝堂之外的重要活动。东京在北宋士人的交游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住宅与庭园为载体,士人之间多有走访与雅集。苏轼、范镇、王巩、王诜、王棫以及苏门六君子等人的住所,分布于东京城的不同方位。经由日常的走访与雅集,这些同在东京而籍贯、家世、世宦背景各异的士人,实现着身份的相互认同,彼此的关系得以维系和巩固,生成结构松散而相对稳定的交游圈,共同营造出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