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阅台北国史馆林清芳编《抗战时期我国留学教育史料》,笔着重查看了广西省政府考选留学生档案,幸运的是终有所获,当可为广西留学史奉献补缀。  相似文献   

2.
论近代中国政法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世纪70年代公派留学教育开始到20世纪初,出洋留学一时蔚成风气,留学运动应运而生。当时,出国学习政治法律是留学生运动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清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政法留学无论从留学生数量,还是产生的社会影响来讲,都是引人注目的、独特的教育现象。近年来,有关留学生运动的论述,对政法留学的史实及影响,未见有专文涉及。为了正确估价政法留学,本文试图通过对学习政法的留学教育发展轨迹的探寻、审视,以期能对当前政法留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广西公费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地处抗战大后方的广西对公费留学生的选派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详尽的政策规程,既遵照中央政府的有关规定又密切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了严密的留学考试,从报考资格的审查到最后的复试录取都异常严格;救济了困难的国外留学生,在保证公费留学生学习费用的同时,还对国外的部分优秀自费留学生进行救济;争取了较多的派遣名额,省政府多次以建设广西为由向中央政府请示进言,力争尽量派遣国外留学生,使出国留学人数增加。此时期,由于广西特殊的地理及政治地位,公费留学生的选派呈现出派出人数多、留学科别集中于实科、组织管理严密等特点。广西在抗战期间对留学生的派遣取得较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广西为抗战的大后方,受战争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主持广西省政的新桂系出于多种目的,对地方文化教育建设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公费出国留学政策,对留学生的考选较为严格,保证了出国留学人员的素质;抗战时期主持广西教育工作的头面人物基本上是留学生,特别是教育家雷沛鸿等留学归来人员的作用和影响,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留学政策是晚清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随着中德贸易和外交往来的开始,以及中国人对德国认识的逐步加深,清政府开始陆续向德国派遣留学生。1876-1911年的中国留德学生构成了这个时期中国留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德学生主要来自湖北和江浙,他们在德国的学习以军事训练为主,但后来逐渐转向法律和自然科学等科目。留学生的管理对清政府来说是个难题。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加,中德双方都在努力探索解决方案,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正学界关于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青年学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些学者着眼于从政府及教育机构的角度来梳理与青年学生相关的诸多问题,比如战时教育方针、战时学生救济、战时高校内迁以及政府与高校利益博弈,等等。在这种研究中教育政策为研究主体,而青年学生是作为受政策影响的对象而存在。青年学生虽然是受政策影响的主体,但是在研究者的笔下多处于"失语"的状态。另外一些研究以高校或地域为研究单位梳理抗战时期青年学生的活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留学事业蓬勃兴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在留学管理政策等方面基本延续了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的相关政策,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留学经费的来源与使用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初年留学经费来源渠道不一,在经费拮据的前提下,政府实行了严格的预决算制度.此外,政府还通过鼓励团体和私人资助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以保障公费留学生的培养所需.经费使用方面,政府在保障学费供给的前提下,为鼓励留学生学业更进一步,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往往给予一定资费补助,同时加大了对自费留学生的奖励和扶持.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初年留学经费来源和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其经费虽捉襟见肘,但经费的筹措与使用逐步明晰化、制度化,因而在留学生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战时期大学教员薪津经历了显著变化。在初期,大学教员薪津折减,来源单一,维持在较低水平。为救助教员生活,政府的补助政策于1940年后陆续出台,其中以生活补助费、食粮代金最具代表。战时补助缩小了不同等级教员的薪津差异,教授群体薪津增长有限。这引发了教授的不满,并催生了主要面向高级教员的奖助政策。战时的各种津贴逐步超过薪俸所得,成为教员薪津收入的主体,并在全面抗战后期成为维系大学教员生活的基本保障。对于民国时期大学教员的薪津状况,不应美化,要从客观史实出发,呈现大学教员真实的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8.
王改侠 《神州》2012,(24):192-193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国家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而我国传统的教育事实上不仅忽视创业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而且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以笔者在俄罗斯多年留学和工作的经历,结合俄罗斯大学生和在俄中国留学生自主创业实例,从政府、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得出俄罗斯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我们的启示,从而进一步更好的促进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9.
卢沟桥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有关留学生派遣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抗战初期,出于战时非常状态,应节约外汇的考虑,严格限制出国留学。1938年4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中,提出“改订留学制度,务使今后留学之派遣,成为整个教育计划之一部分,对于私费留学,亦应加以相当之统制,革除过去分歧放任之积弊”。1938年6月公布的由教育部与财政部会商拟订的《限制留学暂行办法》共有四条,其中规定“凡选派公费留学生及志愿留学生,研究科目一律以军、工、理、医各科有关军事…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留学史的研究起步于本世纪20年代,曾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是30年代前后;一是最近的十几年。如果说前者是奠基期,那么后者则为扩展期。前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限于教育史的范围,只是就留学生论留学生,很少从中外社会文化背景中去探讨留学运动的起源、发展和社会作用,也缺乏对留学生群体和个体的深  相似文献   

11.
孙林  田明 《人文地理》2020,35(5):18-24,140
当前我国的人口流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流动人口的迁移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家庭化趋势,在此背景下迁移选择是否和流动人口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息息相关呢?未来的市民化政策需要因此而迭代升级为家庭视角吗?文章使用中国25所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城市流动特征四个维度探究影响核心家庭迁移模式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程度,结果显示: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是流动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核心家庭在新婚期和学龄前期举家流动的概率最大,当孩子步入适龄教育阶段,流动人口的家庭界面面临分散的可能性增加,导致留守子女和留守妇女的社会现象持续,当子女毕业或就业时家庭成员团聚的概率再次增加。未来市民化政策中应当围绕流动人口的家庭出台更全面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开始涌起的出国大潮随着开放的加深呈现着愈演愈烈的势头,留学生总数超过30万,2001年一年内有3.8万人奔赴美、英、澳、加、德、法、日等国,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流出国。而在最近几年里,出国留洋风里又出现了一个突出的现象——中学生留学国外。越来越多的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被父母含泪送到了另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独立生活。我们常常可以在国际机场看到这样的情形:母亲忙着嘱咐这嘱咐那,父亲在一旁望着,或一言不发,或偶尔迸出一两句鼓励的话语,孩子稚气的脸上写着似懂非懂的离别,有对新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13.
明朝崛起于经济落后且屡经战乱的淮河流域,政权最初相应呈现出浓厚的粗鄙特征。出身贫寒的朱元璋秉持"小农政治意识",将之与蒙元"家产制"政治思想相结合,从而建立了空前专制的皇权制度。在标榜"恢复华夏"的同时,朱元璋强力压制延续南宋以来儒学传统的士人,尤其是儒学最为发达的江浙地区的士人。但伴随开国征伐阶段的结束,明朝逐渐步入常态治理,文官相应逐渐成为明政权的主体力量。永乐以后,以"江浙士人"为主的士人群体,在控制政府各个部门的同时,又借助翰林院这一元代江浙士人的主阵地,分化出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政治机构。而另一方面,明朝皇帝开始借助宦官,维持与江浙士人的政治地理平衡。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期,出现了女子赴美留学的热潮,她们通过庚款、教会与传教士的资助、政府各部门与地方各省的官方派遣或者以稽勋留学生的身份纷纷赴美留学。回国后,在教育、文学、医学、科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近代留学史、留学教育史、个案研究、留学生与中国现(近)代化研究等方面对近代留学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回顾;以近代化学工业为例,分析和阐述了近代化学工业中的留学生群体特别是其中的科技企业家,在化工企业管理中的特点以及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凭借其技术特长,在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段书利 《神州》2014,(2):151-151
<正>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贯穿于不同的教育阶段、各类教育和教育的各个方面,涉及到课程的内容、政府的投入、教育机构的督导评估、考试制度的改革、教师队伍的素质等诸多方面。在诸多相关要素中,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而班主任是学校领导的骨干力量,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实践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一、着力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一个教学班几十个学生,他们在思想道德、智力水平、劳动纪律、家庭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把这样一个复杂的群体培养成一个有共同目标、有正确的集体舆论、有严明的纪  相似文献   

17.
七七事变后,主要激于爱国义愤,欧美留学生的近半,关内留学生的几乎全部,毅然回国,投入抗战洪流之中,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另有2500名左右滞留海外。战时,鉴于外;12的紧缺和战后的需要,国民政府留学政策经历了前严后松的变化,约有1500名学子被派赴海外,主要前往美英。与此同时,沦陷区各伪政权积极推行留日奴化教育,连同台湾,约有1.8万人前往敌国。整个抗战时期,这两万余名在海外的学子,情况各异,总体上说较为艰难。然而多能刻苦攻读,故成绩斐然,对抗战的胜利和世界科技的进步、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慧颖 《神州》2013,(3):96-96
随着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出国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本国留学学生在国外的安全问题也成为高校管理学生的重要隐患。本文以黑龙江大学处理留学学生安全事故为例展开分析,力图找出防范、处理此类案件的规律,同时提出了关于做好出国留学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中国留欧学生新媒体消费的主要类型、新媒体消费内容及原因、新媒体对当代中国留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是留学生群体使用最频繁的新媒体类型;大部分留学生群体在东道国的媒体消费沿袭了出国前的习惯,对中文媒体内容消费比东道国媒体内容多,但全球性的媒体内容也构成了其媒体消费的一部分;社交媒体对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初期阶段起到了积极作用,缓解了文化冲击和孤独感,但同时社交媒体的使用也阻碍了中国留欧学生进一步融入东道国社会,造成疏离东道国文化的媒体消费和文化适应策略,甚至带来一些人身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20.
徐希军 《安徽史学》2010,(4):114-119
1910年代,安徽省教师教育背景可简略分为国外留学、新式教育和传统功名三类.不同教育背景的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群体的就职流向和生活空间.留学生、优级师范毕业生掌控了教育资源.新式教育培养的各式人才开始疏离乡村社会.传统功名者,有的凭藉原有社会资源而在新体制下仍可谋得职位;有的不断追求自身蜕变,或入新式学堂,或负笈留学以更新知识获得社会承认.广布乡间的私塾,虽历经整顿、取缔,仍顽强生存.安徽教师教育背景反映了处于新旧学制更易时期多变的社会风习与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