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百年来有关中国东北民族与疆域的研究中,尤其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获得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学界已取得共识。但由于种种原因与条件的限制,我们的研究还滞后于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的研究还限于就事论事,就某个问题谈某个问题,甚至还处在因应的被动的地位,被国际学界某  相似文献   

2.
中西封建君主制中的"法治"与"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封建政治史上都存在着限制君权的传统。西欧盛行的是由日尔曼法、神法与封建法融合而成的“王在法下“的“法治“传统,在中国则表现为儒学的君主受制于“天“、“礼“的政治传统,但这类传统多流于理论或理想的层面。在中西君主制中,“谏议“虽有规范君权的效应,但最终并不能束缚君权,而君主以加冕誓词或“罪己诏“所作的政治承诺也是如此。从君权的实际运作来看,中西封建君主制都带有基本的“人治“特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粟特人的研究,特别是粟特人进入中国的研究在不断进步。从1999年开始,以虞弘墓的发现为肇始,随之而来的是安伽墓、史君墓、康业墓,这一系列重大发现推动了栗特研究的深入。这些墓葬的发现也吸引了全世界从事粟特研究工作的学者,但由于条件限制,笔者不能穷尽近十年来国外学者的论著,只能就国内的研究成果做一个阶段性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呼声日渐强烈,但就国内古代史领域的具体成果而言,情况似乎尚不很乐观。这固然受到研究视野的限制,也是由于研究者所受学科训练背景不同,难以跨越自己熟悉的边界。这种状况,不仅使得研究选题难有重大创新,也造成了传统课题缺乏明显突破的现象。对于宋代  相似文献   

5.
从比较中探寻中国中古社会赋税基本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古社会赋税基本理论的研究,西方史学界起步很早。但在中国,由于学术视野、研究方法、治学理路等方面的原因,似乎一直无人问津。其实,中国中古社会接承远古之制,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赋税基本理论。这一理论与立国行政的政治理论同体或二位一体,而由于政治理论居于主导或为其主体,赋税基本理论始终处于依存状态;另外,这一理论仅仅规定了土地和子民归属的事实,而没有说明为什么拥有这种归属就可以征税。这与西方相比,便显出某个重要方面或环节的缺失。至于中国中古社会为什么形成这样而不是别样的理论,则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传统文化规定了这一理论形成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6.
民初建立的包括国会在内的一整套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这种变迁模式的成败取决于提供制度变迁的权力主体是否具有权威和理想。这一制度第一供给主体是南京临时政府,他们有理想但缺少权威,第二供给主体是北京政府,他们有权威但无理想。国会作为民主政治生活中限制个人独裁、维护公民权利的根本措施,就无法成功地在中国运行。制度需求的缺失也是造成国会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苏俄、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政策的发生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苏俄、共产国际曾努力寻求同中国的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进行合作。达本来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却很少有人论及。本文打算就这一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莲 《东南文化》2003,(2):72-75
中国画,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曾经有过它的灿烂和辉煌,同时也有过衰落和低谷。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画的发展也必须遵循一条“穷则思变”,“变则出新”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之路。(一)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绘画从起源的时候起就不是孤立而自足的在发展。这种发展是不受国界限制的,因此,不同地域的相互交融使绘画艺术生命得到了经久不息的延伸。大约在公元1世纪中叶,印度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由于印度雕塑正是受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开始创作的,带着浓郁的希腊风,因此也可以把佛画东来看成是西画与东画的间接接触。从当时的中国佛雕中可以看出,希腊、罗马文化也同时随佛教而渗入中国艺术。  相似文献   

9.
何平 《中国钱币》2022,(6):39-49
<正>在分别考察了近代中国精英人士关于货币和银行问题的论述之后,传统中国货币金融组织的近代转型,亦即新式银行是否存在中国传统渊源的问题,就凸显在我们面前。活跃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舞台上的传统金融机构主要是钱庄和票号。钱庄由于具有两元并存形成的特种兑换业务,其存续时间相对较长,而辛亥革命后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的山西票号就成了考察传统中国金融机构近代转型得失不可替代的标本。幸运的是,在票号任职50余年的李宏龄留下了任职期间的工作文档《山西票商成败记》,为我们提供了经营内幕密不示人的票号在清末衰退期的珍贵信息。  相似文献   

10.
从1926年竺可桢发表《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一文算起,人口地理研究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历程。在前五十多年中,尽管有像胡焕庸那样的矢志于人口地理研究的学者,但从总体上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门学科的成果寥若晨星。只有到了70年代末,科学的春天给学术研究带来勃勃生机,才使中国的人口地理学在近十年中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拟就这门学科的量新历史断面--80年代的进展,作一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及案例分析对加拿大多伦多华人超市的发展、空间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多伦多华人超市从原先市中心的中国城向周边地区有明显扩散。多伦多华人超市的发展与加拿大华裔移民的增加有很大的联系。大量华人对中国食品的眷恋成为华人超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空间分布反映出华人生活范围在不断扩大。而商业店铺租金、政府的税收制度等也促进了华人超市的发展及空间格局变化。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过分强调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自我成功,缺少团结合作。因此,尽管华人超市在数量上已经与本地部分连锁超市旗鼓相当,但由于华人超市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华人超市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山茶》2009,(1):94-101
在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古代中国。长期形成了安居本土,不轻易迁徙的文化传统。因而《汉书》中就有所谓“安土重迁,黎民之性”的说法。《列子》中也写道:“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古代的经世治国者普遍认为,人民定居在土地上,各事其事,是理想的社会状况。而四处流动迁徙的人则被看作无益于社会正常发展的闲散人口。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游于四方而不归”却又是中国古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流动人口中,有政治权力强制下被迫背井离乡者,也有出于其他心理动机离开故土的人们。无论是主动的流动还是被动的流动,他们的行旅生活体验,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史的一个重要的侧面。  相似文献   

13.
周俭 《世界遗产》2014,(4):20-20
<正>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既具有中国一般传统村落的特性,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体现在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脆弱性,社会的内向型和相对封闭性,产业的自足性以及条件的落后性。如今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空间发展的压力,就是村民因为需要增加居住面积而拆旧建新。以我们搜集的10多个贵州黔东南地区侗寨的调查数据来看,村寨里面还保留着传统木结构的建筑比例一般都不到50%(当然,完整保留的也有,但比例不高  相似文献   

14.
汉代自然灾害初探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灾害史研究是一门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它既是灾害学研究的一项基础课题,也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科学意义的灾害史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其标志即邓云特先生《中国救荒史》1的问世。但由于体裁的限制,该书对具体朝代的研究并未展开,而且由于成书年代较早,许多问题都有再探讨的必要。建国后,自然科学工作者对专门灾害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成绩斐然,但到目前为止,对具体历史时期自然灾害的整体研究尚是空白。本文拟就汉代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特点、成因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等做初步探讨,弊陋之处敬请方…  相似文献   

15.
"亲亲相隐"原则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其特殊性在于要求亲人之间对犯罪行为的隐瞒,这并不符合封建法制的思想。这个原则依托儒家的忠孝思想产生发展,在中国中央集权社会中得以巩固,但由于它的特殊性使得它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不可能全面执行,势必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条件。本文是一篇研究综述,旨在理清这种中国古代特殊法律制度的研究历史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袁喜生 《史学月刊》2002,(10):121-123
中国传统目录学发展到清代,已达到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目录学作,不仅质量有明显提高、体例有重大突破,而且数量之多也远非前朝可比。据范凤书先生统计,这一时期仅私家所编目录,就有670种之多,其中至今仍然存世的,还有350种左右。(《中国私家藏书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我以为,这个数字,也只能大致反映当时的情况,真正确切的统计并不容易做到。由于条件的限制,统计时有所缺漏实在是难以避免的,例如本在这里向读介绍的清初周在浚的《访求中州先贤诗集目》,就不在范先生的统计数字之内,而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却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7.
于沛 《世界历史》2004,(5):4-12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 ,自萌生时起 ,就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它的时代性决定了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具有不同的内涵。和 19世纪中期相比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历史研究 ,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爱国主义仍然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灵魂。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优秀传统 ,就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弘扬和培育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 ,自觉地将世界史研究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 ,使中国世界史研究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略论日本传统家族制度的特征李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条件和历史发展过程,其家族制度也各不相同。日本的传统家族制度既不同于个人至上、男女平等的欧美诸国,也有别于同是以家族为社会组织基础的中国。本文仅就日本传统家族制度的基...  相似文献   

19.
<正>一问题的提出圣人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理想人格,在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诸子依据自己的理想人格塑造各自不同的圣人形象。有学者立足儒家圣人观的表达,试图透视中国文化的精神(王文亮:《中国圣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2页)。但在《庄子》文本中,最高理想人格的内涵却非圣人所能体现。至人虽不是《庄子》原文中的唯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视为《易经》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我们现在常提到中国传统建筑,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把材料形式和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