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富英  李珩 《民俗研究》2006,(2):259-265
西方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挣在美国,住在英国。”意思是说美国商业发达,是一个挣钱的好地方;英国环境优美,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好地方。英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大多得益于英国良好的环境保护,而英国良好的环境保护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英国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日常生活习俗。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总是以它特有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反过来影响着它的自然环境。英国是一个小岛国,  相似文献   

2.
崔莹 《环球人物》2020,(4):113-115
“我是一朵独自漫游的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1荡,忽然间我看见一片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幵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熟知这首名叫《水仙》的诗歌,它的作者是英国桂冠诗人华兹华斯。在位于英国湖区的故居鸽屋,华兹华斯写下了这首不朽的名作。如今,那里也成为文艺青年们热爱的打卡地。  相似文献   

3.
电影《与狼共舞》借“狼”之名,说了个种族融合的故事,狼只不过是个符号。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个英国男人却真的敢于“与狼共舞”。在过去十几年中,Shaun Ellis这个英国人类学家一直与狼群共同生活。在狼群的眼中,Shaun已经真真正正地成为了他们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4.
刘芯妤 《神州》2020,(1):1-1
车行于高速路上,便转入一个出口,进入了丰顺的一个小村庄。很少有人来到这个村庄,这里与许多乡村一般,村庄中是弯弯曲曲的小道,随处可见的是田野与高高低低的山丘。但这个村庄,却又与我曾经到过的村庄有些不太一样。小道的两旁,总能频繁地看到分类垃圾桶。我仔细地观察起了这个村庄,不同于我记忆中的农村,现在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村民自觉地将生活垃圾丢入垃圾桶的图景,窄窄的街道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变得干净整洁。  相似文献   

5.
最近看到英国仁托马斯·格雷说的几句话,引发了我的美好回忆。他说“世界上多少晶莹皎洁的珍珠,埋在幽暗而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上多少鲜花吐艳无人知晓,把芳香白白地送给荒凉的大气。”我离藏返川安家成都都快10年了,大都会的繁荣没能留住我  相似文献   

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彻底的还是保守的,近来我国史学界发表不少文章,看后收益不少。但是要更全面地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还需更深入地讨论。我个人认为,英国1688年政变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比起旧专制制度来无疑是个进步。但无论从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还是从君主立宪政体本身来看,其妥协性和保守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7.
藏人打猎     
现在谈打猎,是否有违法之嫌?那是过去的事了,我说的是藏人生活中的一个习俗。在原始和落后的状态中,打猎是维持生活的一种方法。不过,我今天说的有所不同,那是二十四年前我所经历的一件事情。 在似亮非亮昏暗的厨房里,弥漫着灶烟味和酥油搅浑带盐的茶水味,猎手在添加圣灯碗里的油,口中不停地轻念着六字箴言。我明白猎手的意思,要杀生  相似文献   

8.
早就看到不少汉学家在著作中说“茶馆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次和吕德文一起去都江堰,深刻地知道此话不假。在了解川西的茶馆之前,我就对传统英国乡村的小酒馆有所了解。那是混乱的象征,让人头疼。16世纪时由于英国酿酒业的发达,在英国各地城乡都开设有小酒馆供人们娱乐消遣。但  相似文献   

9.
立场不同     
眼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渐渐学会笑、爬、立、走以及简单的言语。每晚他喋喋不休、一本正经向我讲述白天的见闻,尽管不懂他传递的信息,也必须眯着笑眼认真地听,还要不失时机地嗯啊哎哟表示附议。于是博得他的欢心,他便揪住了我的衣领,蹬踏着我的胸膛,攀岩似的试图登上我的肩膀,毫不担心在我新买的白衬衣上留下蛛丝马迹。待如愿以偿坐稳,就要颐指气使,挥舞臂膊如沙场点兵,要我背着他去拿电话、相册、药瓶、锅铲,  相似文献   

10.
离别了亲人和家乡,我来到英国求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利用课余和假期,怀着好奇兴奋的心情游览了英国和欧洲许多地方。每到一处无论看见美丽的风景或奇特的民俗都会不由自主地把它与国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尼玛  张鹰 《中国西藏》2004,(4):32-34
藏历年对于我的家乡来说是—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可以说一入冬人们的闲谈和忙碌无不与藏历年有关。与往年一样,今年单位还未正式放假,我便迫不及待地购置完年货匆匆忙忙地往家赶,在城市喧闹的氛围中浮躁地生活了一年后,我渴望早些离开这里,投入家乡古朴、纯真的怀抱中,感受别样的节日气氛。我的手记也从藏历29日开始。  相似文献   

12.
摄影术传入我国是在19世纪中叶。早在1847年,厦门人林缄在他的《西海纪游草》中就提到“神镜”,可惜的是,他带回的“神镜”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可供参考研究的照片。英国出版的《摄影的历史》也提到英国的旅行家们19世纪在中国“无论是在旅行期间,或是定居下来,都拍摄了不少照片”,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成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殷莎 《神州》2012,(14):212-212
从古典时期17-18世纪的英国风景画到当代绘画的发展过程,涌现出许多杰出大师的优秀的作品。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我对乡镇风景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助房屋使我对乡镇有了赞美和讴歌的机会,这是一种对城市生活的宣泄,让我感到一种清新、宁静,同时也感受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变,  相似文献   

14.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1,(32):28-28
我总以为朋友靠得住,并心存侥幸地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会有问题,即使出了事,组织上查,也会有人替我挡一下。  相似文献   

15.
文史选萃     
《贵阳文史》2008,(3):96-96
给英国大使一个下马威 沙祖康原则性很强,在外交场合为维护国家利益,对任何人,他都寸步不让,上任伊始他给英国大使一个下马威。沙祖康重返日内瓦,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特命全权大使。那时候各个国家驻日内瓦的大使,都礼节性地来祝贺、拜访。沙祖康说:“英国大使来拜访我,落座后,很不礼貌地说:‘大使阁下,我们大英帝国对你们的人权情况表示关切。’  相似文献   

16.
项南!你已经离开我们走了。可是我总觉得你还在这个世界上,随时随地同我在一起。有时我想你是出远门了,总有一天会回来的。们共同生活过的家,特别是卧室和你的书房,一切摆设保持原来的样子。你临走前穿的衣服整齐地挂在衣橱里,你喝水的茶杯放在桌子上,我一回到家里就感到亲切,空荡荡的心会慢慢平静下来。你走了以后,我们曾经工作过的福建、安徽、江苏等地方的同志,都诚挚地邀请我到他们那里住一段时间,而我却不愿意离开这个家。  相似文献   

17.
在泉州市西街台魁巷一处幽静的私家宅院,笔者访问了平生具有传奇色彩的黄远先生。年逾八旬的黄远老人气色依然很好,一说起他与英国战俘彼得长达半个世纪的情谊,黄远先生兴致很高,他高兴地说:“彼得9月份又要来中国和我见面,这是他第四次来中国,去年我和我的儿子也应邀到英国去探望他。他这次来要先去北京登长城,然后去游三峡,再到苏州、杭州游览,最后到厦门、泉州和我见面。”  相似文献   

18.
姚企新 《百年潮》2008,(5):33-37
人生到了晚年特别喜欢回忆。“文化大革命”前夕在法国紧张特殊的留学生活距今已有40多年。但是,同学们的音容笑貌仍然时常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当年的学习生活仍然历历在目,使我终身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9.
邂逅沙湖     
沙湖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地方,未亲近她时,任凭我如何丰富的想象,我都想不出她究竟是怎样的一副模样,在夜的朦胧中,我不肯放弃地想了一遍又遍,沙湖,沙湖……  相似文献   

20.
《山茶》2009,(10):96-98
虽然在英国生活多年,我并没有沾染不列颠人爱打赌的风俗,不过要是是有人争论什么能代表英伦特色,我大概要赌咒发誓地举出女王、炸鱼薯条、圆顶小檐黑礼帽和路虎。其实,女王陛下和路虎应该算作一项,因为二者似乎总是形影不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