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凤"的区别——以霞帔坠子为例霞帔的雏形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此时称为"帔",《北齐校书图》中即有女子服帔者出现,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女俑的服饰上已隐约显示出宋明霞帔的先声。霞帔一词出现在唐朝,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有  相似文献   

2.
大衫与霞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会典》中多处提到“大衫霞帔”为明代贵族女性的礼服。如皇后冠服 :大衫霞帔 ,衫用黄色 ,丝纱罗随用。霞帔深青为质 ,织金云霞龙文 ,或绣 ,或铺翠 ,圈金饰以珠 ,丝纱罗随用。皇妃与亲王妃冠服 :大衫霞帔 ,衫用红色 ,丝纱罗随用。霞帔深青为质 ,织金云霞凤文 ,或绣 ,或铺翠 ,圈金 ,饰以珠 ,丝纱罗随用。郡王妃冠服 :大衫霞帔 ,衫用大红 ,丝纱罗随用。霞帔以深青为质 ,金绣云霞翟文 ,丝纱罗随用[1]。明代的服饰制度一直是中国古代礼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远效周礼 ,近仿宋制 ,最后由自己定型。特别是对皇室成员、朝廷命官和…  相似文献   

3.
罗是中国传统丝织物,是我国历史悠久和高度文明的产物。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的压金云霞翟纹霞帔,经专家认定,是迄今为止经密度最高的八经循环四经链式绞罗。该面料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代表了明代超高的丝织技艺水平。苏州市锦达丝绸有限公司对该霞帔织物进行分析研究,从制作工艺、组织结构以及上机装造等方面进行复制。经过三年多的反复实践,该霞帔面料终于复制成功,对于探索古代纱罗组织结构范畴和完善纱罗组织系统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崔婧婧 《文物世界》2015,(1):33-37,6
几何纹样作为中国主要的传统纹样,自新石器时代就已广泛运用于彩陶的装饰上。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国传统几何纹样形成了种类繁多、造型多变的独特艺术风格,满足了不同历史时期服装对于装饰纹样的需求,创造了极具中华文明特色的装饰艺术形式,其对现代的服装设计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补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王朝官员服饰的主要饰件,用以标明官员身份等级,佩戴于官员服饰的正后背及胸襟,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分文官与武官补子。文官等级纹样为“禽”,武官纹样为“兽”。清代补服等级制度基本上沿用于明代,但是随着满洲贵族王朝的建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其在装饰纹样风格上有了不少变化,有着鲜明的清代补服特色。  相似文献   

6.
陈芳菲 《东方收藏》2022,(11):116-118
忍冬纹样作为敦煌壁画中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代表。本文以敦煌壁画的忍冬纹样为切入点,阐述忍冬纹样在中国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分析敦煌壁画中忍冬纹样的造型、构成和排列方式,按形式美的法则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忍冬纹样,并运用到敦煌文创产品的设计之中,希望能够为传统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并深入研究传统纹样在文创产品领域中所具有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健丽 《收藏家》2003,(1):30-36
鱼纹,陶瓷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广义上可包含由鱼纹和其它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狭义上仅指纯粹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鱼纹见于古代各类艺术品中,包括陶瓷、石刻、青铜、金银、玉、竹、木、牙雕、织绣、绘画等,诸如新石器时代鱼纹彩陶盆、父系氏族社会出土的绿松石鱼坠、商代中期龟鱼纹盘、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双鱼瓶、春秋早期刻鱼铜盘、秦汉鸟衔鱼纹瓦当、汉至清的瓷器、晋代鸟啄鱼纹金饰  相似文献   

8.
胡桂芬 《丝绸之路》2011,(12):82-83
彩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彩陶纹样的形式美感是彩陶之所以延续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图案的形式基础。彩陶纹饰中的许多元素作为图案母题,被历代相传并沿用至今,使中国图案成为一种风格独具的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先河。通过对一系列彩陶纹样的研究,可推知先民们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创造美。  相似文献   

9.
高榕 《贵阳文史》2013,(5):79-79
"凤冠霞帔"是汉家女子的盛装。在昔日,那些头戴凤冠身披霞帔的出阁女子,在人生最幸福的那一天可以装扮得如斯华丽,缨络垂旒,玉带蟒袍,下面百花裥裙,大红绣鞋,一抹浓艳满身喜庆一如心中漫溢的幸福。读过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对"凤冠霞帔"一词不会陌生,在作品中,它往往是古代富家千金出嫁时的盛装。而在不少传统戏曲里,"凤冠霞帔"也被作为出嫁新娘所穿的礼服出现。其实在华夏民族传统的习俗中,"凤冠霞帔"并非只用婚嫁,而"凤冠"与"霞帔"亦是两种可以分开独立穿戴的服饰。  相似文献   

10.
王娟 《四川文物》2015,(3):60-67,82
汉画像石中的菱形类纹样至少有四种起源,形成"菱形纹"和"菱形套环纹"两种基础纹样。汉画像石上在两种纹样基础上衍生的菱形类纹样多达30余种,依据其图像功能可分为"装饰纹"和"符号纹"。汉代之后,菱形类纹样的象征意味逐渐淡化,仅作为一种简单的、装饰性的抽象几何图案被保留至今。  相似文献   

11.
王刚 《神州》2013,(4):199-199
本文主要研究平遥漆器的装饰纹样的形态以及种类分析。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总结、研究和归纳。通过连些研究可以发展和继承平遥漆器的装饰艺术,通过装饰纹样的规律研究纹样设计对平遥漆器的艺术性帮助,使得平遥漆器作为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为了继承和发扬这种装饰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相似文献   

12.
羊形纹样是东周时期北方地区金属器上的一种重要装饰题材,有圆雕式、浮雕式和透雕式三类。圆雕和浮雕羊形纹样来源于南西伯利亚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而透雕羊形纹样因形式多样,其分别来源于天山七河地区的萨卡文化及北方地区的诸胡文化。不同类型羊形纹样在北方地区的分布,反映了东周时期中国北方游牧人群与南西伯利亚地区、天山七河地区游牧人群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龙凤纹样组合作为中原王朝皇帝服装纹样组合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时期,大约到了宋代开始成为帝王的专用服饰纹样。唐宋都曾出现皇帝加封道教神祇帝号,所以让这些拥有帝号的道教神祇穿着帝王服装的情况也比较普遍,但在佛教服装中出现龙凤纹样组合的情况却比较鲜见。饰有"龙凤纹"的佛教服装应该早在西夏时期已经出现,西夏佛衣上出现龙凤纹大致是受到帝王造等身佛像、中原道教及唃厮啰佛教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红山文化彩陶纹样的系统梳理,发现红山文化彩陶纹样在不同时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从红山文化彩陶纹样传播的视角看红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及与周邻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对于我们了解红山文明的社会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设计中,传统元素的应用在艺术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家大院每个瓦当上面都有不同的图案,都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用装饰纹样进行表现,从而造就了典型的晋商建筑装饰特色。“狮狮如意”文创产品设计通过纹样的表现手法,让瓦当“活”起来,使瓦当图案化、设计化,让人们的美好意愿更加活灵活现,从而也带来更加活跃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对狮面瓦当上面的纹样进行提取重组并装饰,通过图案纹样的表现再加上文创产品的延伸应用,使王家大院狮面瓦当得到宣传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十八子手串     
扬之水 《收藏家》2006,(11):49-52
十八子,又叫作手串、念珠,而念珠原是本名。它和朝珠都是清代服饰中的佩件,不过朝珠原是纳入礼制的,自有等级分明的各种规定,轻易不可越了规矩。十八子则不然,虽然从来源上说,二者本是同出一源;从式样上说,它是朝珠的俭省和缩略,一般也有佛头、佛头塔,背云、坠角,但它的佩带却可以不受约束,很是随意。手串在清宫旧藏中颇有精品。如翠十八子手串,翠珠十八颗,碧玺一枚作结珠,又有碧玺佛头和佛头塔,下边系着金杵和金累丝嵌珠的背云,又是两颗滴珠式的碧玺作坠角。珊瑚十八子手串,珊瑚珠上雕出双喜字,翠节,翠结珠,翠佛头和佛头塔,下系的珊瑚杵上…  相似文献   

17.
在“让文物活起来”这一重要使命的驱动下,各大博物馆都在努力盘活馆藏文物资源,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纹样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些纹样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以常熟博物馆为例,试析选择以中华传统纹样为线索盘活馆藏文物资源的原因、可行性及工作开展的具体路径,“让文物活起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藏织绣珍品《纳纱天鹿图》卷为研究对象,修正了乾隆帝命名为"天鹿锦"的错误解读,并从纹样、品名和工艺方面提出补充认识,指出明代的"天鹿"亦称"麒麟",明代麒麟多作长颈鹿形状,而此件文物本应为一件麒麟补子。  相似文献   

19.
丁薇  黄佳 《神州》2012,(25):101-102
动漫图书设计中装饰纹样的应用一方面是出于画面的丰富和美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动漫图书中的装饰纹样主要从角色、场景、道具三个方面进行表现。传统装饰纹样在动漫图书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体现着传统的审美情趣,通过装饰纹样的美,表现出更完美的构图,使读者得到视觉上的愉悦,与此同时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含蓄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南海Ⅰ号”沉船于1987年夏天被偶然发现。此前,在历史上,渔民作业难免会出现在“南海I号”沉船海域,因此在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渔业工具,如渔网和网坠。渔网为尼龙绳网,有白色和绿色两种;网坠有石制、陶制、水泥混凝土制和铅制四种类型。石质渔网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的陕西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鱼钩、鱼叉和三百多个渔网坠,灰坑发现有鱼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