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口述历史旨在以口述访谈的方式采集、整理与保存当事人(亲历者、见证者、受访者、口述者等)的历史记忆,呈现当事人亲历的历史真实。国史是最适合采用口述史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领域。口述历史的对象必须是健在的历史当事人,新中国成立以前重大事件的历史当事人多已故去或即将逝去,越来越难以满足口述访谈的基本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当事人越来越集中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口述访谈的对象多为共和国历史的当事  相似文献   

2.
论文梳理和探讨了口述史在华侨华人研究中的意义,英国华侨华人口述史兴起的历史背景与早期发展,20世纪末至今英国华侨华人口述史的多平台呈现以及英国华侨华人开展的口述史实践。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诞生了一批高质量的口述史作品。随着近年英国国内各领域对华侨华人口述史的愈加关注,相关口述史实践的叙述视角更加多元,采集方法更加多样,访谈对象更加广泛,这推动了华侨华人口述史的整理与研究。作为英国移民口述史的典型代表,华侨华人口述史独特的人文价值日益受到学界与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赞赏,也为华侨华人领域的口述史实践与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3.
周新国 《民国档案》2012,(1):70-71,84
口述史资料是历史史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史学领域,人们对口述史料的认识和运用是不同的,而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领域中,口述史资料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拟结合辛亥名人及其后裔的口述史访谈为例,着重提出抢救辛亥口述史料,以推动辛亥革命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澳门菜农属于"社会底层",缺乏与其生产、生活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之可供利用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较少,迫切需要运用口述历史方法进行史料的挖掘。通过深入实地调查访谈获取口述史料,可对有关文字记载起到因果追寻、堵漏补缺、印证纠偏的效能。运用口述史方法研究菜农,实质上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要取得较佳效果,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掌握有关调查线索是前提,访谈具体当事人或亲历者是关键,尊重受访者并与其交朋友是重要环节,通过各种途径证实访谈材料的真实性是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抹杀不了的罪证--日本侵华教育口述史>为基本材料,以记忆的可靠性为切入点,探讨殖民教育口述史的客观性问题.具体阐述记忆的不可靠性是殖民教育口述史的特性之一;记忆的不可靠性并不妨碍殖民教育口述史的客观性.把记忆的不可靠性作为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的对象,将有利于揭示殖民教育对被殖民者的内在伤害.  相似文献   

6.
在所谓“自然状态”下进行田野考察曾经是并且至今依然是许多民族志工作者的理想之一。正如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所指出的:“在追求某一民俗形式的所谓自然语境方面,民俗学家们显示了顽强不懈的动力”。为了追求所谓“自然语境”(natural context),以便了解在不被民俗学家打扰的“自然状态”下民俗存在和表演的状貌,一些人会使用各种方法,努力使研究者“隐蔽”起来,以便使观察和访谈不影响或者尽可能少影响被研究对象的“正常”表演。  相似文献   

7.
口述史学的特征与中共党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述史学是搜集、保存和传播口述史料 ,以口述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历史学分支学科。口述史学具有主体性、综合性、社会性、民主性的特征 ,开创了历史研究的一种新模式 ,对于拓展历史研究的领域、增强历史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减轻历史研究的学院气息功不可没。援引口述史方法研究中共历史对党史学科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的中共历史研究和关涉中共历史的研究中 ,业已有了不少口述历史成果 ,但要做和可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8.
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不只为了收集文献,更重要的目的,是在田野的经验下去了解文献。田野的经验,令他们知道历史上大部分的人都不识字,所以需要应用文献以外的办法去了解没有文献的人的历史。这些办法包括口述传说、物质文化以及尤其重要的礼仪演绎。通过诸多途径重构的制度史,不单是皇朝的法令,还包括民间怎样利用和引申皇朝的法令而建立的种种关系。但是,历史人类学不能停留在个别乡村的考察,需要通过不同地点、不同环境的地方比较,才可以得到广阔的视野。历史人类学也不应该只关注皇朝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历史有很多地方值得利用历史人类学的取向去补充。历史人类学需要让历史学者知道文献之外有活的社会,让人类学者知道社会有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垂虹问俗》是吴滔与佐藤仁史继《嘉定县事》一书之后讨论江南地区的社会与文化的又一部著作。该书利用田野调查所得口述资料与地方民间文献,对吴江县部分地区自明代至今的社会变迁加以审视。由此书所论可以尝试提出一系列新的假设:既有江南研究是否存在同质化的问题;现存吴江的社会文化传统是否可以置于一个水上人向岸上人转化的脉络中进行考量;既有江南研究的"市镇史脉络"或"现代化路径"是否是理解明清以来江南社会的唯一方式。这些都值得学界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以人为对象的研究"中,美国联邦政府就开始关注和规范研究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并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伦理审查与监管机制。而口述历史作为一种主要基于活生生的当事人与目击者口述回忆的互动性访谈的方法与研究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它也不断受到这套原本以生物医学与行为研究为主要导向的伦理审查制度的监管与制约。与此同时,美国口述历史学界也一直以违背口述历史基本原则与侵犯学术自由为理由而要求改革口述历史伦理审查机制,并极力主张将口述历史直接排除在审查范围之外。不过,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联邦法规与政策的模糊性以及伦理审查委员会的风险规避思维,美国绝大部分大学和研究机构仍然要求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排除对口述历史的伦理审查或采取何种类型的审查模式。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传承人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加以重新塑造、重新诠释的,因而有必要加强对其个人生活史的研究。目前学界对于个人生活史研究的发展及其方法论脉络缺乏把握,以文化传承人为中心的民族志研实方法和方法论亟待梳理。在具体研究中,应当注意选择所谓的"关键报道人"作为重点访谈对象,以保证调查的高效;注意搭建良好的田野关系;以深度访谈作为调查手段,注意访谈问题的变换;强调访谈者和传承人之间的平等对话,采用一种循其生活轨迹提问的方式,去发现传承人日常生活中实践的主位文化观点;遵循学术伦理。  相似文献   

12.
《新西兰华侨华人史》于2020年3月1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杜继东博士主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项目的成果。本书共三卷,第1卷《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详细论述了从1866年第一批淘金华工到达新西兰至今150余年来华侨华人的历史。第2卷《新西兰华侨华人口述访谈录》记录了17位新西兰华侨华人的口述访谈,直观、真实地再现了新西兰华侨华人社会的历史变迁进程。第3卷《新西兰华工历史图片集》包括158组珍贵图片,并附文字说明,经过精心构思与体例编排,意在形成一部“图像的新西兰华工史”。相较于东南亚和欧美华侨华人史研究,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基础薄弱、资料分散且中文资料较少、研究难度大,本书的出版是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世纪》2015,(5)
口述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历史研究方法学科,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并以其在挖掘史料、保存即将逝去的声音与弥补文献资料不足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全世界得到了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口述史专家和专业研究团体。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为了充分挖掘文史馆馆员群体中蕴含的丰厚人文历史资源,抢救"鲜活的历史",推动口述历史研究工作,传承历史记忆,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姜义华和熊月之先生联袂担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后,即聘请沪上学有专长的十位文史学者担任特聘研究员,启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编撰项目。丛书中的口述者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为主要对象,适当选取符合要求的馆外人士。口述范围大体为受访者的家世、经历、事业、交往、见闻等五个方面中最具有史料价值或能够为时代写照的内容。目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第一批十三本馆员自述编撰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其中《杨小佛口述历史》《沈寂口述历史》《陈绛口述历史》《丰一吟口述历史》《汪观清口述历史》《刘耋龄口述历史》《童祥苓口述历史》《林丙义口述历史》《邓伟志口述历史》《姜义华口述历史》《曹圣洁口述历史》《邹逸麟口述历史》等初稿已完成,2015年起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分辑出版。本期特选登由姜义华先生口述、熊月之先生撰稿的《姜义华口述历史》一书中回忆其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工作期间,跟随陈守实、周谷城、谭其骧、周予同等享誉学界的前辈大师们求学问道的往事。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史"概念是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的产物.古希腊人的Ecumene概念和古代中国的"天下"观、以欧洲或西方为中心的所谓"世界史"、以人类主要文明或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形态史观,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当代"全球史"和"全球史观"的出现提供了理论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推动了全球史研究的兴起,全球化进程和全球性问题成为新全球史学者关注的对象.但无论如何,全球史仍然属于世界史的范畴,全球史观只是世界史研究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而已.  相似文献   

15.
乡村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以笔者在农村的访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口述史是围绕农村、农民而进行的口述史学研究。乡村口述史料的发掘不仅可以弥补县及县以下政府部门所藏文献资料的不足,还可以揭示出某些文献资料所不能记录的历史真相,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的多维面相。但是乡村口述史的搜集、整理又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研究者必须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耐力与技巧。  相似文献   

16.
山西雁北地区当代冥婚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全平 《民俗研究》2009,(2):243-253
冥婚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在中国社会中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而至今犹存,它在汉文化各地域的普遍实践中呈现出各自的不同特点,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冥婚开展区域性研究。本文结合文献研究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考查以及口述访谈,对山西省雁北地区当代冥婚习俗的传统渊流、民间传说、当代仪式和过程等做了细致地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当代冥婚大量盛行的原因和变化趋势及新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城市以其各种层面特别是人口的异质性,决定了研究城市民俗与研究乡村民俗应该有所差别。"感受生活的民俗学"重视个体的经验性叙述,将这一观点应用于城市研究,比应用于乡村研究还要有优势。民俗研究可以考虑重点关注一类群体,即由乡入城的那些人。由乡入城群体的流动,不仅显示出城市文化传统创造与传承的合理性,同时还有助于理解城市价值以及城乡界限,甚至可以反过来去理解乡村。对由乡入城群体进行研究且注意访谈情境,更能体现民俗学是一门有温度、有"生活气息和人间味道"的学问。温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访谈对象无论是拒绝"共情"还是接受访谈,作为研究者都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另一方面,研究者对他们(实际上也是我们)予以主动的、必要的、足够的关注,这本身就说明了民俗学及其田野作业的温度。  相似文献   

18.
周启澄,我国著名纺织教育家,纺织史专家。其著作《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是我国纺织史研究奠基之作,在纺织史学界流传甚广,在国际上也颇受好评。这本书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为该书几乎将我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有关纺织史料收录并加以系统地整理、总结。可以说是纺织史的百科全书。而这本书的主要统稿人,周启澄先生,并非历史学家,而是纺织学者。本文以口述史方法重现纺织专家周启澄先生编撰这样一本纺织史的百科全书何以可能,对了解和认识新中国第一代学者的治学精神提供侧面了解。  相似文献   

19.
对于地方志和口述史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地方志的源头,地方志在各个发展时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口述史成果。口述史方法在地方志领域的运用可以填补文献资料的空白,可以补救文献资料的偏差和讹误,可以完善地方志记述的内容,有利于正确认识并科学反映事物。并探讨口述史对地方志的四点理念启示:一是将历史的讲述权交还给当事者,二是重视第一手资料,三是多元的历史视角,四是关注历史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高琴 《民俗研究》2001,(1):144-149
民族志(ethnography)是人类学家对于被研究的种族、部落、区域的人之生活的描述与见解。口述史(oral history)是“对有关某些个体之过去的口述证词的记录与解释”。占在对民族志与口述史研究的关注过程中,它们或隐或现的若干共通之处总使我不由自主地将二者相互联系、加以比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