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各地的烧饼品种,多种多样,不胜枚举。论烹制方法,有烤的,有烙的,有煎的诸等。就馅料来说,有荤的,也有素的。就口味而论,有甜的,也有咸的。可在林林总总的烧饼家族之中,您品尝过烂面烧饼吗?我可以肯定地为您回答:大多数人没有。烂面烧饼是我们扬州一带的传统美食,外地没有。不信?您"百度"一下,一切就不言而喻了。放眼全国,烂面烧饼虽是小众美食,但在我们扬州一带,却是一道大名鼎鼎的大众美味。烂面烧饼外观浑圆,金黄油亮,饼皮如纸,馅料丰足,酥脆喷香。尤为刚  相似文献   

2.
我的童年与干松香脆的泰州草炉烧饼有不解之缘。长麻石铺就、宽仅8尺的高桥西泠街,解放前后挺热闹的,店铺连着店铺,我家斜对面是爿金民烧饼店。于是,看做烧饼成了儿时的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3.
点子 《广东民俗》2000,(3):39-40
市声也可谓之叫卖广告或口头广告,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广告形式之一。它不仅是市、商的重要民俗标志,也是商业宣传原始习俗的始端。行商、小贩、手艺人走街串巷或摆摊设点,时常采取吆喝或用器物发出声响的形式,有高音,有低音,有拖长腔的,也有拉短调的,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叫卖吆喝多来自直接说明所售商品的口头传承,  相似文献   

4.
我并不喜欢吃烧饼,因为牙不大好。但我每逢走到卖烧饼的摊前总要买上几个。那焦黄酥脆的烧饼,并没有勾起我的食欲,而是引发了我心中对往事的无限愧疚。  相似文献   

5.
代茜 《民俗研究》2006,(3):67-80
一、土家烧饼风靡全国2005年,一种名叫“土家烧饼”的风味小吃风靡全国,似乎一夜之间遍及各地的大街小巷。“土家烧饼”来自湖北土家族的聚集地恩施,土家人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做成别具风味的表面撒有馅料的圆形烤饼。自2005年5月第一家土家烧饼店在武汉出现至今,土家烧饼已由我国的西部逐渐向东扩张。这些“土家烧饼”店无一例外地有着相似的店铺装饰,翠竹、红线、簸箕等“土家族”店面装饰元素;叫着相似的店名:“土家族烧饼”、“土老冒烧饼”、“土家烧饼大王”、“掉渣烧饼”、“土掉渣烧饼”、“掉馅的烧饼”、“土家西施烧饼”等。短…  相似文献   

6.
嘿嘿一笑     
韦杰 《南方人物周刊》2012,(42):110-110
生孩子后我对人生、婚姻和感情有了不少新的见解。我一般觉得经济学是感情破裂的万恶之源。边际效应决定了我们的爱人就像烧饼一样,吃得越多,他们带给我们的快乐越少,最后我们只要吃上一小口就很想热泪盈眶地说够了。但现在我感到育儿学也是男女感情破裂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7.
黄桥烧饼     
今年是黄桥决战胜利60周年,黄桥烧饼的故事也因此流传了60年。 黄桥烧饼并非只有那小小的、圆圆的一个品种,其实它是一个家族,一个由数十个品种,还有其它面点组成的系列家族。 我生在黄桥,长在外地,对黄桥烧饼的认知,是小时候从祖母每年中秋节“涨烧饼”开始的。“涨烧饼”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好一大盆发酵好的面粉,倒入锅中,再在上面撒一  相似文献   

8.
短夜的时节     
<正>每天都下雨。梅雨放晴的季节已经到了。街上走过叫卖竹竿的声音,和这节令颇相宜。卖蚕豆的时节已经过去,卖青梅也迟了,那叫卖牵牛花的声音,令人觉得清凉,可现在有几分嫌早。如今,正是挑着青椒担子的汉子到来的时节呵!俗语说,要住居,选城市。可对于出生在山乡的我来说,却不是这样。我倒认为,要久居,还是挑乡下的好。  相似文献   

9.
发糕     
提起发糕,就想起了外婆,想起了青石板路面的老街深巷,想起了穿开裆裤的童年。我出生在汉口最古老的街道——汉口长堤街上的药帮大巷。我最早接触的音乐旋律,便是老街深巷中悠长的叫卖声。在我的记忆中,叫卖发糕的声音最悠长、最动听。那时的发糕叫『洋糖发糕』,与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轮船叫洋船一样,白糖也叫洋糖。卖发糕的,是一位老爹爹,用苍老的嗓音吆喝道:『洋  相似文献   

10.
李正宇 《丝绸之路》2012,(16):24-26
敦煌遗书中存有两首关于店铺叫卖口号的文书,可以称之为"市声叫卖文学之祖"。这两首店铺叫卖口号反映了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的物资、市场及商品贸易情况,对研究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的商业、手工业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这两首店铺叫卖口号也丰富了我国唐宋时期的文学样式,对研究唐宋文学史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许筱言 《神州》2011,(1):104-107
老北京叫卖也称"货声",俗称"吆喝",是旧时京城社会底层的小商小贩基于北京胡同这一特殊的居住形式,为招揽生意、推销商品和出卖手艺的需要,在街头巷尾之间自发口头创唱的一种带有一定韵律和别样情感的叫卖调。从语言、韵律、内容和反映的民俗风情上都具有强烈的京味特征。老北京小贩的吆喝声是很特殊的。老北京街巷中抑扬顿挫的吆喝声,对于许多那时的孩子来说,首先勾连起来的都是一种让他们垂涎欲滴的况味。这也是被老舍夫人胡潔青赞为"京城叫卖大王"的臧鸿关于老北京叫卖最初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那一年的冬天,天上飘着白雪,我和母亲一起去逛超市,从超市出来时,我对母亲说我饿了,母亲瞧见超市旁边有炒凉皮的在叫卖,我们便要了两碗,母亲边吃边叮嘱我慢点,天还早呢。  相似文献   

13.
干香酥软的烧饼来自西域,当时中国称外来文化为胡,因此当时的烧饼称为胡饼。后来胡饼在中国盛行,人们便将其改名为烧饼。早期小贩在卖烧饼时,总是会点  相似文献   

14.
张川 《湖南文史》2011,(5):34-34
干香酥软的烧饼来自西域,当时中国称外来文化为“胡”,因此当时的烧饼称为胡饼。后来胡饼在中国盛行,人们便将其改名为烧饼。早期小贩在卖烧饼时,总是会点灯、敲响案板以告知客人烧饼摊子开张了。然而很少人知道,这项惯例其实跟三国时代的刘备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三岔口     
徐建军 《风景名胜》2012,(7):166-167
那天清晨,太阳还没出来,天上滚着大块大块的霞云。路上几无行人,旁边烧饼摊传出“噼里啪啦”砸面团的声音。我呆鸡般站在路边一棵泡桐树下,啃完两个烧饼,依旧没回过神。这就要离开家前往另一个县城,开始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两个县城分别布于城市南北两侧,开车大约要2个多小时。  相似文献   

16.
我与洁若     
严格地说,我应该是个贵州“姑爷”。因为我夫人文洁若的祖籍是贵州。我同文法若的姻缘是从文字之交开始的。她找我润色一篇译文,因而相识了。我们很快就相爱了。当时,我们常常在北京文化宫前院一座小亭子的石阶上交谈,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她那时有慈祥的妈妈和两个弟弟。大姐在海外,嫁了位美国农学教授;还有一位就是卧病在床的三姐。她说:“三姐是我的生命。”这话重得当时使我大吃一惊,后来证明事情确实是如此。于是,我告诉她,我也有位姐姐——大堂姐,但她是我半个母亲。我十岁上丧母,妈妈生前一直在外拥工,所以全靠这位老姐…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文史》2013,(10):32-33
烧饼在古代指经烘烤制成的面饼,有馅儿。现在指经烘烤的不加馅的发面饼,表面多有芝麻。  相似文献   

18.
不知是不是我个别的感受,在我的记忆里,我们这一代人童年所接受的诗教是在“润物细无声”里进行的。从童年时的儿歌童谣,到成人的民歌民谣,劳动中的打硪打夯,挑土车水,乃至小买卖人的叫卖、迎神赛会、玩灯过节等等,无不充满着歌,充满着“韵”的感受。学校教育中,也残存着历来蒙学的韵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9.
二十几岁的县处级“火箭干部”不断涌现。年轻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他们凭什么这么年轻?我也有为公众服务的理想,我也想去竞选个县长来当,行吗?恐怕不行。因为现行的“火箭干部”,一般有一位父亲或舅舅是厅局级领导,这不是用个人的努力所能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内地来新疆的朋友,有这样一种 共识.不尝一尝新疆的羊肉串,似乎就 不算到过新疆。实际上,新疆的特色美 食,除了羊肉串外,还有馕。在新疆, 天山南北,都可以吃到香脆的烤馕。 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踏勘新疆. 描述少数民族百姓生活时曾提到“冷 饼盈怀唤作馕。馕是新疆土生土长的 食品,在史书称为“胡饼”“炉饼”。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厅里,陈 列着一块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 中的馕。据专家考证,这是一块唐初的 馕,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张骞西域后, 馕从西域(新疆)传到内地,即为烧饼。 在唐朝,烧饼叫胡饼。打制烧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