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智铭 《神州》2020,(1):27-27
当下,在电视节目内容严监管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优秀的文化类节目进入大众视野,成为行业制作的标杆。本文通过研究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以求探索文化类节目如何“去粗取精”,以更加优质的内容和精良的制作,吸引更多的观众。  相似文献   

2.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革下,“文化”随之产生。无论是主流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亦或是民间文化,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而在此互动、交叉和演变下,一个新的概念“流行文化”诞生了。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源头,必然与流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通过例举和探讨流行文化,从多个角度分析其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世界》2012,(7):135-135
是“重商立业、艰苦奋斗、诚信义利”的晋商文化,吸引了《优品》杂志把“2012优品文化中国行”的首站选在平遥。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文化思想萌发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达到顶峰,其建设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理论、“双百”方针、“两用”原则指导了当时的文化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动画以内容丰富、受众广泛和高质量的优秀作品闻名于世,它作为一种比书籍更加大众、更多元和流行的文化媒介,容易被观众读懂,从而更好地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对大量耳熟能详的日本动画作品的解读,分析了日本动画的文化艺术特征,解析了它对日本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及与东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曹度 《安徽史学》2000,(3):41-43
政治文化是某一民族或某一区域的民众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徽商“好儒”这一较为独特的政治文化形态。其实,徽州商人的……  相似文献   

7.
欧阳艳 《神州》2014,(2):43-45
《中国好声音》自2012年在浙江卫视热播以来,长期成为诸多省级卫视选秀节目中最受欢迎的综艺节目之一,得到了社会各大媒体热切关注。《中国好声音》相对于其他音乐选秀类节目的最大创新价值在于,它将音乐性的判断与解读融入到了整档节目的全过程中,在传播流行声乐前沿文化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国传统的"母语文化",使曾经"看热闹式"的观众角色地位在这里转换成了音乐的欣赏者与评论者。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分析,分别从《中国好声音》栏目中中国流行声乐文化新现象产生的成因,以及该栏目中出现的音乐形式、特征、创作三方面层次来阐述新现象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付琳 《南方文物》2023,(2):176-183+141
武夷山东麓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复杂,可区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崧泽文化中期至良渚文化中期,区内东北部富屯溪、建溪流域分布有牛鼻山文化,西南部沙溪流域分布有南山类型洞穴新石器文化。牛鼻山文化的来源,与崧泽时期薛家岗文化藉由赣鄱地区向本地传播有关。至良渚文化晚期至钱山漾类型阶段,在南山类型印纹陶器于本区大范围流行的背景下,有一组自钱塘江上游而来的良渚文化因素植入武夷山和仙霞岭山区,龙头山类型、好川文化等形成并快速发展。在龙头山遗址首次发现了福建真正意义上的史前贵族墓葬。至广富林类型阶段,本地发育出马岭类型遗存,继续与长江中下游文化保持联系,输出几何形印纹陶器之影响。武夷山东麓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变迁过程,呈现出分批次受到来自西北和东北方向长江中、下游“鼎文化圈”的重要影响,促使东南山地至沿海地区“釜文化圈”出现阶段性的文化变异。但在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下,秦汉帝国之前本地土著文化基因的延续非常顽强,突出表现为外来文化因素的“在地化”过程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不仅是我国优秀文化及珍贵文物的保存地,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将博物馆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利用当今便利的通信设备以及流行的网络直播方式及视频播放平台将博物馆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播撒”到大众生活中尤为必要。文章通过对比新旧不同的博物馆传播方式,探索网络直播平台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的优劣。文章分析了博物馆直播的案例,提出加强网络直播平台管理、规范网络直播环境、提高博主个人素养等策略来完善和优化网络直播平台,以促进我国博物馆文化的传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0.
呼唤“文化创新”,是专家与大众、官方与民间的共同诉求。人们都厌倦粗劣的文化复制品,期待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出现。然而,文艺创作、文化生产何以获得原创性源泉呢?我想,文化“草根性”的开掘及时代精神的弘扬,是值得关注的两个方面。先议“草根性”的开掘。这是文化创新的深厚土壤。广义文化指“自然的人化”,即所谓“人文化成”,一切文化创造都深深植根于“人文”之中,也即深植于人民生活的轨迹之中,文化创造需要直接、间接地汲纳人民生活提供的营养。这便是“草根性”的意蕴所在。比如说,早已成为经典,被供奉于庙堂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文学研究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把重心转向文学作品本身,试图找出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而作为“文学”特有的本质属性,从而趋于内敛,以至于形成所谓的“精英文学”,有了高雅和通俗之分,与大众脱离,甚至出现了文学理论的“终结”。但随着文学及其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趋势的有限性,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学形式发生变化,大众文化兴起而发生文化转向,成为“文化研究”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边际文化与文化批评——对“贵州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化”在大众的心目中无疑被视为“边际化”。这个“边际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空间位置上处于边陲地带;二是在化上与“主流化”相比,是处于从属的“亚化”位置,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而言。在历史上,贵州一直被“蛮夷之地”、“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等含有歧视性的话语表述着。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笼罩下,贵州从古至今分别受到两种力量的冲击,在封建时代因是“化外之地”,王朝的统治一直没有放弃对贵州进行儒家思想的灌输;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因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清楚地界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所指“先进文化”的性质及内涵。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牢牢把握好先进文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及地域文化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昭庆 《攀登》2006,25(5):53-57
目前学术界就青海地域文化的命名共提出“江河源文化”、“青藏文化”等9种文化命名,本文认为青海地域文化命名多样化产生原因首先是由青海历史文化的多元性造成的,而政区和文化区范围界定的不匹配、青海所处特殊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时期移民活动则是注定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借鉴其他省份地域文化命名的规律的基础上,建议把青海地域文化命名为“青海文化”,因为“青海”既是历史地名,又是自然实体名,符合已有地域文化命名的规律。文章最后特别指出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命名和历史文化定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地域文化名称如人的姓名,只是一种识别符号,所以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后者是历史文化定位的内容。针对青海历史文化多元性,建议以分层的方式来解决青海历史文化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化立市”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发展战略。纵观现代社会,“文化经营城市”战略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非常流行的一种城市发展战略。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在经营城市的实践活动中,城市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资源。换句话讲,一个城市最有竞争力的品牌一定要蕴涵它独特的文化,文化成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哈尔滨,  相似文献   

16.
谢耀虎 《丝绸之路》2014,(24):42-43
群众文化的多项功能决定着它在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是一个现实而又长远的课题。本文在对群众文化的时代特征、社会功能进行比较性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断拓展其认识、教育、审美等功能的理论性辨析与建议,以适应新时期群众文化的需求,利用群众文化功能培养“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海燕 《神州》2011,(9X):34-34
时代在不断地前进,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事物也在不断地更新,新的文化也在不断涌现,发展着,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慢慢渗透。当今网络给人们和社会带来许多新型的技术,但在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生活的影响和变更。近几年“非主流文化”在网络上快速发展,“火星文”在目前是很流行的文字,很多“90后”热衷于使用此“非主流”的文字形式。“火星文”的流行有它的原因,这种文字的出现带给我们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是借鉴。还是剔除,是要慎重考虑的。  相似文献   

18.
近来,“恶搞”现象越来越普遍。随着网络的大发展它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种现象的存在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方式。它之所以产生并如此流行是具有深层原因的,它也以其独特的特点反映出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全球化和传媒全球化等 ,不会导致“文化全球化” ,恰恰相反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方式 ,是一种价值体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进一步形成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漫长的世界历史告诉人们 ,人类文化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多元的 ,从来不存在单一的“全球”文化模式 ,所谓“文化全球化” ,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关于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之一。其实质是通过建立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所谓文化的“全球化” ,从文化上进而从整体上肢解独立的民族国家 ,这是典型的“文化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它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本文认为,原生形态的“文化民族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有所发展而又相对落后于其他民族时产生的文化思潮;“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历史必然性;“文化民族主义”将长期存在;“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政治资本,是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利益的政治武器。因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