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零口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村的东北部 ,1 994年 1 0月至 1 995年 1 2月 ,为了配合西安至潼关高速公路的建设施工 ,考古人员曾对该遗址进行过较大面积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有关此次发掘所获得的重要成果 ,目前已有《陕西临潼零口遗址第二期遗存发掘简报》 (下称《简报》)以及多篇研究文章公开发表 1。拜读《简报》及有关大作之后 ,笔者拟就零口二期遗存的文化性质以及相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不同看法 ,不妥之处 ,还望方家给予指正。《简报》认为 ,零口遗址的主体遗存可以分为四期 :第一期为白家村文化遗存 (此类遗存目前学术界多称作老官台文…  相似文献   

2.
枣园H1遗存与零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园H1遗存与零口文化阎毓民(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近些年来做得不少,获得了一批新资料,翼城枣园遗址的发现和H1的清理,就是其中之一①。1991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复查翼城县东部地区部分遗址时,新发现了枣园遗址。遗址位...  相似文献   

3.
庙底沟文化渊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庙底沟文化的渊源长期以来众说不一 ,2 0世纪 90年代初 ,在山西省翼城的枣园遗址和北橄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根据我们的研究 ,枣园文化北橄遗址一至四期遗存属于同一文化系统 ,枣园文化晚期与关中地区的半坡文化早期同时 ,庙底沟文化是以晋南、豫西地区枣园文化以来的传统文化为主体 ,接受了西部半坡文化的部分先进因素而形成的 ,东庄一期是北橄遗存与半坡文化融合的产物 ,庙底沟文化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北橄遗存分析--兼论庙底沟文化的渊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0-199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翼城县北橄村发掘了一处典型的庙底沟文化遗址,同时在周围的调查试掘中又发现了枣园H1、褚村第一期等新的文化遗存,从而使几成定论的庙底沟文化的渊源问题被再度提起。  相似文献   

5.
1994年10月至1995年12月,为了配合西(安)潼(关)高速公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临潼县零口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被认为“能够填补老官台文化和半坡文化之间空白的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新遗存”,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之后,有关学者连续发表了《零口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以下简称《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零口村文化的年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陕西临潼县零口遗址的发掘和零口村文化的确认,填补了白家村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间的空白,使我们对仰韶文化的起源等长期探索而未有结果的难题将有很大的启迪与突破。零口村文化的遗存,过去也有零星发现.限于当时的资料,一直被认为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一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此类遗存与白家村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应该是一个新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7.
周春茂  阎毓民 《文博》2001,(5):29-31
零口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以下简称为零口二期)的发现以及零口文化的命名与确认,填补了白家村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的缺环,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展开讨论。①但到目前为止,对其绝对年代的讨论则较少。本文以零口二期的碳—14年龄数据为基础,参照热释光年龄数据,对零口二期的碳—14年代及其与自家村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碳—14年代之间的关系谈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还请指正。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1994年10月—1995年12月期间配合临潼-渭南高速公路修建工程而抢救性发掘的陕西省临潼县零口村遗址,以其第二期遗存即零口文化遗存而受到学界重视。该遗址还清理出汉代墓葬4座,编号为M1、M2、M5、M6,前两座保存较好但墓道大部在探方之外故未能全部清理,后两座发现时已被严重破坏。现将这4座汉墓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下王岗遗址和相关遗址出土材料的分析,下王岗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实际上自早至晚包含了枣园文化下王岗一期类型、庙底沟文化八里岗一期类型、朱家台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二期类型、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等六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这六种文化遗存代表了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的文化发展序列。  相似文献   

10.
史前文化     
1999年广富林遗址和2005年钱山漾遗址的重新发掘是近年来浙沪地区重大的史前考古工作,为我们深入了解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和研究视角。本刊此次集中刊发的由发掘和研究者撰写的相关研究文章,对这两个遗址的有关遗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遗存》一文认为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遗存的年代处于良渚文化结束阶段,相当于山东龙山文化中期偏晚阶段,以往研究者很少注意到良渚文化这个阶段的遗存。《广富林遗址广富林文化的分期和年代》和《广富林文化初论》两文都认为广富林遗址晚于良渚文化的…  相似文献   

11.
专家论证零口遗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专家论证零口遗存〔本刊讯〕1995年9月10日,适逢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邀请宿白、黄景略、俞伟超、张忠培、徐苹芳、刘庆柱、张柏、孟宪民、李季、晋宏逵、王军、关强等先生出席"零口遗存论证会"。零四遗址西距西安45公里,坐落于临潼...  相似文献   

12.
试论镇江营文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孝东 《文物春秋》2007,(4):《文物春秋》-3-9,27
镇江营文化是本文以镇江营遗址早期新石器遗存为典型代表而提出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依据笔者以前对镇江营早期新石器遗存的文化面貌总结和分期研究,本文把河北易县北福地第二期遗存、北福地甲类遗存、涞水县炭山第一期遗存(H1)、安新县留村部分遗存、永年县石北口早期一段遗存进行归并,提出起源于华北平原西北隅,分布于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交接地带的一支早期新石器文化——镇江营文化,并对其进行了分期年代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陈杰 《南方文物》2006,(4):53-63
1999年开始的上海广富林遗址的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类新的文化遗存。这类遗存,在环太湖地区考古工作中是首次确认。当时为便于研究,我们将之暂时命名为“广富林遗存”,并发表了关于广富林遗存的初步认识譹。广富林遗存的发现为研究环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线索,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空白,材料一经公布即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之后,相邻的浙江、江苏等地的考古工作中也陆续发现了一批与广富林遗存相关的遗址。通过对广富林遗址连续几年有计划的发掘和其他地区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对于广富林遗存…  相似文献   

14.
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是该遗址发现的最丰富的遗存,其特征与前两期遗存明显不同。本文根据目前所发表的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及相关材料,就这类遗存的年代、性质、渊源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这类遗存是屈家岭文化早期流行于汉水中游和汉东地区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即"雕龙碑三期文化"。它是在"油子岭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仰韶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后被屈家岭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郧西归仙河遗址2009年度发掘获取了一批石家河文化、汉代、唐代、明代遗存,其中石家河文化遗存较为丰富,丰富了鄂西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内涵。归仙河遗址的石家河文化遗存和郧县青龙泉遗址的石家河文化遗存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文化面貌纯净,遗址中仅见石家河文化遗存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不见青龙泉遗址中出现的仰韶时期及龙山时期的其他文化因素。因此归仙河遗址的石家河文化遗存对于鄂西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界定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阎宏东 《文博》2010,(6):3-9
石峁遗址在陕北地区早期考古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陶器分组、分期和文化谱系的正确识别将是认识该遗址相关问题的基础。本文将石峁遗址出土的陶器划分为四组。第一组以单把宽弧裆斝式鬲为代表,与汾阳杏花村H118年代相当,为龙山时代早期,是为第一期遗存。第二组以正装双扳鬲、三足瓮、盆形斝、盆形盉、大口尊等为代表,与大口二期文化内涵相同,年代约为龙山时代末期至夏纪年早期。第三组以双耳罐等为代表,为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东渐的因素,往往与第二组遗存共生,年代相同。第二、三组共为第二期遗存。第四组为商周之际的陶鬲和折肩罐,文化面貌与先周文化、李家崖文化有一定联系,为第三期遗存。这三期遗存不仅年代上均有缺环,而且文化谱系相异,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石峁遗址周边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谱系更替和文化格局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7.
《考古》一九八五年第七期发表了《屈家岭遗址下层及同类遗存文化性质讨论》一文。文章中认为屈家岭遗址下层文化遗存与大溪文化晚期遗存是同类遗存文化性质。前者包括朱家咀和放鹰台、钟祥六合遗址中层墓葬以黑陶为主的遗存。后者包括有湖北松滋桂花树遗址晚期墓葬,公安王家岗遗址第四层墓葬,枝江关庙山遗址第三层,湖南澧县三元宫遗址晚一期,澧县丁家岗遗址T_3晚期墓葬,安乡度家岗遗址墓葬,安乡划城  相似文献   

18.
《枝江关庙山》专题报告出版,有助于开展大溪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本文在考察关庙山遗址第一期遗存陶器器类、组合与形态的基础上,梳理了峡江地区和澧阳平原相关遗址同类遗存的陶器,对照界定考古学文化的普遍方法和基本原则对关庙山遗址第一期及同类遗存的性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认为,以关庙山遗址第一期为代表的遗存,其文化属性属于大溪文化。文章还对考古学文化陶器形态的区域差异及遗址差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空三足器的兴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黄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及其表述的历史进程中,空三足器的兴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谷水河遗址“三期”遗存的讨论谷水河遗址三期遗存,是借用《简报》的概念①。这遗址在今禹州市(原禹县)境,位于淮河流域支流颖水上游,隔嵩山而与黄河流域相邻,洛阳、郑州今均有公路南下在此过境,且这里的“三期”遗存的文化面貌、特征、性质,同于主要分布于伊洛一郑州地区的秦王寨文化,当可归入黄河流域考古学文化遗存进行讨论。“三期”的YI出土了大汉口文化特有的鸟形,H2出秦王寨文化的鼎。前者,从目前的资料看,可认为是黄河流域中游考…  相似文献   

20.
白九江 《江汉考古》2003,1997(2):46-54
由于鄂西峡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面貌复杂,对于该地区是否存在屈家岭化长期以来存在激烈的争论。本选取湖北宜昌中堡岛作为典型遗址入手,运用化因素分析法,对该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材料进行了分析,区分出大溪、屈家岭、哨棚嘴三种化因素,并进而对三种化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结论对于该地区相当于屈家岭化时代遗存的辨识和定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