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我于1964年来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近代史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新先生也在近代史所工作。不过,当时还不到50岁的他,已经算是资历较深的老同志了,所以开始时,我基本见不到他。不久,整个学部都开始为到各地参加"四清"运动作准备,经常组织学习。其中有几次,李新先生来  相似文献   

2.
2009年5月,我正在太湖边静修,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妻发来一条短信:“高信疆在一星期前去世。”虽在意料之中,但依然悲从心来,中国的文化孤军又少了一名斗士。  相似文献   

3.
遥致哀思———送陶稼耘同志远行□许翰如刚刚收到《上海文化史志通讯》第44期。翻阅目录,见“人物记述”栏内载有严秀华撰写的文章:《学习陶稼耘同志的老黄牛精神》。我心中顿起惊诧,又见下边一篇文章的副题为———缅怀战友陶稼耘同志。“难道陶主编……我将信将疑...  相似文献   

4.
忆李新同志     
刘炼 《百年潮》2004,(10):37-41
读了<百年潮>今年第三期陈铁健同志<送李新先生远行>一文,我才知道李新同志已于2月5日仙逝了,一时间心潮翻滚百感交集,想起了许多许多:想起近半个世纪李新同志与何干之的真挚友谊以及对何干之和我在学术工作上的支持与帮助;想起我1994年以来协助他写回忆录时,他那谈锋似剑、思绪如潮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感佩他敢于说真话、直笔写真史的史学家的刚正之风骨……促使我写下这些文字再送李新同志一程,祝他魂归长天遨游大海!  相似文献   

5.
少巾手“仍/间”该办阿叮该.肠书妾俞崔垃,声减麟哪“和少。撼格称拯为美琳,流侈弥·戒远篇玲。南沁啊斗对。头,奥‘界外二;傲应、却万减冶费笙,次代免“(·才米,滩扮认一人“是贫矛一刀4李新同志贺诗@李新~~  相似文献   

6.
魏久明 《百年潮》2004,(3):41-44
忠实的历史学家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秘书长魏久明:李新同志是我的前辈、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在抗日战争中,他做过青年工作,担任过晋冀鲁豫中央局的青委书记。  相似文献   

7.
远行     
<正>~~  相似文献   

8.
《文史精华》2006,(7):66
李新淼,1995年9月被任命为衡水地区(今衡水市)科协副主任,分管科普工作。十几年来,她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热爱科普事业,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在上级科协的领导下,认真组织和动员全市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普示范、科普宣传、科技咨询、科技下乡等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在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群众增产增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她多次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彰,被老百姓称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衡水“科普工作的领头雁”。1995年,上任伊始,她面对来自上级领导的压…  相似文献   

9.
去年2月5日,正是大地迎春之际,86岁(1918—2004年)的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原副主任李新同志,伴随春风西行了。他是中央党史研究室自1980年建室以来,年过80岁的、担任过室主任的胡乔木(1912—1992年,80岁)、胡绳(1918—2000年,82岁),担任过副主任的廖盖隆(1918—2001年,83岁)和谢筱(  相似文献   

10.
2004年2月5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中共党史专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新终于挣脱了纠缠5年的病痛,驾鹤西去,享年86岁。李新生前立下遗嘱:遗体供医学解剖,眼角膜捐献,骨灰于清明时节海葬。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撒向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但他的魂魄、风骨和精神,将和无所不在的绵延不断的时空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七年九月八日,西安市第一住宅建筑公司农机站的同志在雁塔区曲江乡岳家寨土壕挖土时,发现了一批文物,遂送交陕西省博物馆。我们到现场进行了调查。从残留墓形来看,该处可能为一洞室墓,大致呈东西向,由于墓葬原状已被破坏,所以无法确定其准确尺寸、型制。现场残存一些朽木、锈铁钉及小片残骨,无砖出现。据当时在场的同志讲,所出土的陶俑、陶器等都在墓室的东端,至于具体的排列情况已不清楚。根据墓内出土的买地券可知该墓是元代墓,墓主为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2月24日,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一年前,那位和他共同敲开两岸近半个世纪的冰封局面、开启两岸交流历史契机的老者已经先他而去。两位享有巨大威望的老人一年内相继辞世,在海内外引起巨大的情感震荡。他们所留下的空白,在两岸关系忽冷忽热的时刻,显得有些刺目。  相似文献   

13.
远行 不远家     
《风景名胜》2010,(8):76-85
家,是人生温馨的港湾。对于因出差、旅游而奔波在外的人们来说,家只能是遥远的期盼。 如果有这样一家酒店,当你结束了一天紧张繁忙的商务工作后,身心疲惫地回到酒店,刚一踏出车门,迎接的是门童熟悉的笑脸和亲切的问候,每一个员工几乎都和你打招呼,时时处处都有宾至如归、备受尊重的感觉,是否感觉回到了家?  相似文献   

14.
正从20岁开始,我迄今已足足教了28年书。跟那些隐姓埋名大漠深处几十年、有名或无名的英雄们相比,我的28年教书生涯是无足挂齿的,但一路迤逦走来,这28年也一样一路风雨兼程,平凡却不简单。转眼迎来我的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我也年近半百,鬓发开始染霜,年轻时的那些教育梦想却不曾有丝毫失落。  相似文献   

15.
徐建军 《风景名胜》2011,(9):171-171
当有一天,如果我能释放出毅然远行的那个内心的我,一定是我在这片土地上不再迷茫。下楼去买根棒冰吃,楼道通风不便,人肉味弥漫。这种汗汁蒸发于空气中的味道,似乎一直在远方,多年不曾亲近。写字楼里如苍蝇爬满的空调,早旱抽干空气中的俗世的水分甚至情分。可怜的追求财务自由的眺望者们一直困在冰冷的气息中,日复一日地干活,月底等待着工...  相似文献   

16.
读到黄尧先生的这些作品和文字时,他对贵阳的深厚感情和深情眷念,使我们感动不已,念念不忘。我们真诚地感谢这位艺术家为我们的家乡保留了特有的城市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7.
李辉 《名人传记》2018,(3):52-59
幻灭于孤独之中 从来没有想到.1996年会是徐迟先生人生的最后一年。12月13日凌晨,他竟然从武汉某医院病房的阳台上腾跃而下,与这个世界告别。  相似文献   

18.
很难定义这群18岁出国远行的年轻人。 他们部经历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早期教育,都或多或少学过些乐器,加入过一些社会活动或组织,都曾有过10年后看来觉得荒诞的梦想……但面对他们时,仍觉得每个高中生都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9.
刘言 《中华遗产》2010,(10):160-165
井,象什么形? 从古至今,要说字形上变化最少的字,“井”字得算一个,两横、一撇、一竖,写了三千年,看了三千年,也用了三千年。那一眼圆而深的井,留在很多人对古老村镇和家乡的记忆中。然而方方正正的象形字“井”怎么会像那圆圆的井口?  相似文献   

20.
郭岭松 《百年潮》2001,(3):62-65
1999年2月是中国文坛最为悲哀的日子。短短两个星期之内,萧乾和冰心两位作家先后在北京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两位老人持续了近七十年的友情,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留下了一长串令人惋惜不已的休止符。1999年1月27日,萧乾喜庆九十华诞,适逢十卷本《萧乾文集》问世。久病中的冰心特意发来贺信,祝贺之余,冰心表示希望能和萧乾“拉着手一起进入新世纪”。上苍似乎过于残酷,不肯再多给两位老人一点时间。2月11日萧乾、2月28日冰心,两人相交七十年,情同姐弟,竟相继撒手人寰!或许这也是上苍在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