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田力 《广西文史》2008,(1):41-45
在纪念中国和日本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际,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我不由得回忆起曾为增进中日两国集邮界人士的交往,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贡献的日本著名集邮家水原明窗先生。不幸的是,他已经离开我们14年了,但他对我国人民,尤其是对我国集邮界朋友的友好情谊,却永驻人间。  相似文献   

2.
<正>从整个中日关系史来看,明代中日两国的关系占有很重要的一页。作为官修的正史《明史》是研究明代中日关系的主要史料,然而《明史·日本传》所记述的史料还有许多缺点和遗漏,一些历史事件记述过于简单和模糊,给后人研究留下了许多不清楚、有争议的难题。本文主要就读《明史·日本传》发现的一些有异议的问题,略陈管见,旨在求教并继续研  相似文献   

3.
关于儒学在日本传播的著述,主要有周一良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朱谦之的《日本的朱子学》,论文则有何孝荣的《清代的中日文化交流》。本文搜集资料集中论述华侨在日本传播朱子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纪敏 《文史精华》2008,(2):38-44
2007年9月29日,是中日两国政府实现邦交正常化35周年.值此纪念之际,面对东瀛,我们不会忘记当年许多日本友人对新中国的建立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中日交流过程中,辽宁地区因特殊的地缘、历史、政治等因素,与日本的交往也较为特殊和密切。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上古至隋唐时期的辽宁地区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历史,希望通过对文化交流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进一步解读,推动辽宁与日本在文化、社会、经贸上的交流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渤海国从建国伊始,便积极从事对外,特别是与唐廷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其政治体制的成熟和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渤海国热心于对外文化交流的动因,最初是出于藩国本身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并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唐廷和日本文化的不同摄取方式,渤海国对盛唐文化全盘吸收,使用的是拷贝式的摄取方式,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则是同一文化圈内各子文化系统之间的借鉴式交流,文章还就渤海国在政治实体消亡后,灿烂辉煌的渤海文化几乎顷刻淹灭的文化发展史之迷,作了尝试性回答。  相似文献   

7.
2006年12月,根据中日两国领导人之间达成的共识和两国外交部间达成的实施框架,中日两国各10位学者组成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就中日历史问题进行研究。2009年12月,委员会宣布第一阶段研究工作结束,并公布了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由中日两国学者就共同确定的题目而分别撰写的论文构成。人们一般认为:历史问题是影响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但什么是历史问题?历史认识的分歧点在哪里?历史认识的分歧是否可以解决?如何寻找解决历史认识分歧的方法?许多问题需要历史研究者予以回答。而此次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则是回答上述问题的一次尝试,或者说迈出了解决中日历史问题的第一步。本刊拟分两期约请各界学者对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及其研究报告以笔谈的形式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8.
凤凰网的一项民调显示,近九成网友认为中国应对日本提供援助。中日两国文化相连,不论两国有何历史冲突,都应该出手相助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陶瓷灯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巍 《文物世界》2004,(1):41-51
中国古代的灯具,以青铜灯具、陶瓷灯具和宫灯作为主要的代表。战国、秦汉的青铜灯具,无论在功能、造型、装饰及制作工艺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灯具的国家。而陶瓷灯具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普及范围最广的灯具。英国名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  相似文献   

10.
王俊彦 《纵横》2009,(3):10-12
中日是两个伟大的民族 处理好中日关系,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人民,也有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从这一大局出发,为了打开中日关系的僵局,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决定对日本开展“民间外交”。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夏目漱石、森鸥外和芥川龙之介三位日本明治末年和大正年间的著名作家与汉文学的渊源的叙述和分析,试图说明尽管明治时期以后欧风美雨差不多席卷了整个日本,日本的文人、即便以近代文学先进著称的这些作家,其在思想意识的深处依然积淀着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或汉文化的底蕴。这种底蕴将会影响他们的整个世界观和人生情趣。由此可以透视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积淀之深。  相似文献   

12.
四川大地震惊撼日本,媒体用相当大的篇幅连续报导灾区情况,同时也介绍了日本读者对中国震灾的同情与关注,高度评价了日本救援队的对华贡献。最近,围绕中日两国之间的人道主义援助,日本有识之士在报纸上撰写文章,尤其称赞京剧大师梅兰芳为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起义演,把其中募捐到的一万大洋捐献给了日本帝国剧场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金子暄 《丝绸之路》2013,(8):101-102
中日建交之后,影视的传播与交流对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已成为许多人了解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为影视作品的主要载体,电视适时为各国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30年来,日本的娱乐产业和大众偶像在电视屏幕前,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了解日本人性格的方方面面、日本社会的点点滴滴的同时,也渐渐受到日本人在价值观、审美观方面的影响。通过影视文化,日本建立了一套强大的宣传机器。而深受其影响的中国不能迷失自我,要清楚地在对话中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近代史研究》2006,(4):145-145
本书为多位作合写的关于中日丙国近代关系史上重大事件的论集。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历史事实与历史认识”,包括以上篇目:《中日关系史的语境——19世纪后半叶》、《关系紧密化与对立的原形——从甲午战争到“二十一条”要求的提出》、《“反日”、“反中”循环中的日中外交——满洲事变前夜》、《围绕〈田中奏折〉的论争——实际存在说与伪造说之间》、  相似文献   

15.
桃子 《世界》2006,(8):48-50
妈妈:你在信里问到了我对日本人种起源的看法,说是中国总有人在书上写:中日两国,可谓“同文同种”云云。这个问题,我想不是那样简单,它是一门好大的学问。在岛国生活了十多年,真想对这里的印象做一个综合的概括: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16.
自日本军国主义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牺牲精神,与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最终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沉重代价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按照国际惯例,交战国一旦长期开战,都会宣布断交进入战争状态而在抗日战争长达10多年的血战中,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竟然都长期没有正式宣布断交,也未宣布进入战争状态,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才正式向日本宣战。这种国际罕见的战争现象,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一1931年9月18日,早已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介绍日本国宝中中国瓷器的基础上,对宋代建窑“油滴”及“曜变”问题进行了探讨,宋代建盏中的“油滴”即宋代文献所说的“鹧鸪斑”,“曜变”应为特殊的“油滴”。同时,文章对被日本定为国宝的中国瓷器何以全部为宋、元瓷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认为与镰仓时代以来日本人崇尚淡雅隐逸的艺术特色之审美观有密切关系,是深受茶陶旨趣熏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陈澎 《神州》2013,(21):46-46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也越来越密切。我国与日本之间已经有2000余年的交流历史,在文化方面两国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国的电视剧可以反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所以,从日本电视剧可以很好的理解日本的文化。通过中日文化的比较,可以清楚的了解两国在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加深中日两国的交流和理解有一些帮助。本文笔者主要对日剧中日本人是如何表达自身的情感、体现的价值观念、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等方面比较中日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为世界明古国,有光辉灿烂的化,构成我国化之一的货币化,历史悠久,传播较广,影响深远。中国的铜钱与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在东南亚等地区,曾经扮演过国际通货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就此历史事实和意义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的角度,对日本地方史志编纂情况及编纂成果、编纂契机与目的、编纂机构、史志种类、史志体例、史料编设置等六个方面作了简要介绍。其中提到,日本地方史志的编纂已有1200年历史;地方史志的编纂在日本已盛行到无地不修的地步;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地方史志的体例从20世纪前期起出现了由“志”到“史”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