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漫话曼生壶     
叶佩兰 《收藏家》2000,(12):8-10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陶都,紫砂陶是宜兴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紫砂壶更是驰名中外。这主要是因为宜兴盛产紫砂泥矿,用它炼土、制坯,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具有这种物理性能的陶土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很高,也就是紫砂壶的特殊功能,泡茶不起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正如明文震亭“长物志》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阳羡。”  相似文献   

2.
《阳羡茗壶系》是研究宜兴紫砂的重要文献。在诸多版本中,本文认为年份最早的《檀几丛书》本最具参考价值。对于《茗壶系》内容的解读,本文由其章句、字义,并结合出土及传世实物。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曹宇宏 《神州》2012,(29):10-10
宜兴紫砂陶是采用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的特种黏土为原料,用1100℃左右的高温半烧结而成的精细炻器。宜兴紫砂尤以紫砂茶壶的独特功能性为世人称誉。归结前人论紫砂,总是"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味,色、香、味皆蕴",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紫砂壶还具有养壶的把玩功能,使用越久,器身色泽越发光润,玉色晶光,气韵温雅。那么,如何鉴赏紫砂之美呢?  相似文献   

4.
华建民作品     
《收藏家》2014,(4)
<正>鱼化龙(朱砂)(华建民窑变作品)一把上好的纯正紫砂壶在材质上应具备:一、表面是砂的结构,砂粒排列均匀自然。(自然的砂粒排列能保持良好的透气,特意加进去的砂粒则有砂而不透气)二、老玉的光泽,茗壶自然应用两三天后用干毛巾擦拭就能像有光泽的蜡石,油而不艳。三、圆润光滑的手感,既有砂的感觉,又有玉的舒适,  相似文献   

5.
②“曼生壶”与“杨彭年制”款的紫砂壶曼生壶与杨彭年制款紫砂壶,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紫砂名品。一般人都熟知曼生是清代著名画家、篆刻家陈鸿寿的别名(清乾隆三十三年——道光二年)。他亲自设计,亲自动手在壶身镌刻诗句和曼生铭,因此得名“曼生壶”。又一说陈鸿寿喜爱紫砂壶,在宜兴作官时其居处名为“阿曼陀室”,所以曼生壶的底款为“阿曼陀室”四篆字印章式款。还有陈鸿寿将设计好的壶往往交给制壶名匠杨彭年制作。将工匠的名字印在壶盖里或壶柄的下端。陈鸿寿本人在壶身镌刻的铭文也很讲究,或切壶或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历史典故、座右铭等。以上是对曼生壶的一般说  相似文献   

6.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带着他的紫砂壶藏品千里迢迢从北方赶来宜兴,想请我们帮他品鉴那些壶的真假与优劣。当我在宾馆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好奇地观赏着一把放置在宾馆大厅中的被保养得油黑光亮的大壶。见我进来,他用充满疑惑的眼神问道:“这也是宜兴紫砂做的吗?为何要在壶身上涂抹那么多的鞋油?……”我有点哭笑不得,每次和外地的朋友在谈论紫砂壶的时候,不少人都会问我同样的问题,他们很难理解紫砂壶为什么有“油”感。于是,我决定给他来一次“恶补”。  相似文献   

7.
我曾参加过一次茶会雅集,那是在京城的雪砚山房。所谓雅集,就是文人间的聚会。茶会雅集,顾名思义就是大家一块儿喝茶品茗。雪砚山房的主人雪生先生,不仅好茶,还喜好收藏紫砂壶。每次有朋友来,都会请人观赏他那一柜子各式各样的紫砂壶,这次也不例外。“出场”的是一把茶黄色段泥精工制做的“牛盖莲子壶”。壶身筒一侧镌刻有书法“千虚不博一实”,另一侧镌刻着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书画落款是“秀棠”,壶底落款为“维明制陶”。徐秀棠和徐维明是叔侄关系,两人同为宜兴紫砂界名师。壶,不用说,做得是相当精致。  相似文献   

8.
张浦生 《收藏家》2005,(11):11-12
茶,号称“国饮”,是中华民族动静相宜的一种生活艺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传说远在上古神农氏嗜百草时代即发现了茶的妙用,商周时演变为饮料加以推广,历经唐宋的盛行及明清二代的改革迄今,茶饮风习经久不衰,已成为国民生活中一日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茗壶是茶道的范畴之一,它涵盖了文化、实用与艺术欣赏等三方面的价值。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和方式方法的变化,茗壶的型制亦在不断变化。明清时期吃茶采用“泡茶法”,所以壶身变矮变小,壶小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涣散,味不耽搁”。明代中期,江苏宜兴创制出一…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有关宜兴紫砂的创烧时间一直有北宋说和明代中期说两种观点。近年宜兴蜀山窑址的发掘成果、北宋和明清时代相关的文献记载表明,北宋说难以得到认同,明代中期说也有待深入研究。紫砂壶可能创烧于明代中期,但紫砂器的创烧则可能更早一些。关于明代名家茗壶的研究,重新爬梳、分析历史文献记载和海内外实物资料,并借助科学测定手段,对研究时大彬、陈用卿、惠孟臣等明代名家的生平及其作品均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岳飏  王凯 《中华遗产》2009,(5):60-69
壶不养不出神 “养壶”,这在很多人看来多少有些匪夷所思。“藏壶”罢了,“用壶”也无妨,怎么还有“养壶”?确实,不是道中人,不明就里,就像玉不琢不成器一样,壶不养不出神,当一件紫砂壶出窑后,并不意味着它的艺术生命也告终结。从泥变成壶,最终能否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雅器,关键在于养壶者对它的造化。  相似文献   

11.
<正>在紫砂壶的光芒下,宜兴的茶显然寂寥许多。许多人都为“阳羡溪头一丸土”孜孜以求,却忽略了一段茶史里著名的“南方嘉木”。实则每个茶风浓郁的时代,几乎都少不了宜兴茶。从唐代的紫笋,宋代的雪芽,元代的金字末茶,明清的岕片,直至如今宜兴城乡少不了的宜兴红茶,它在宫廷、文人圈兜兜转转千百年,最终入了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12.
连云港旅游局创意策划的世界之最———“2004只猴巨型紫砂壶”历时半年设计制作,于2004年1月初在宜兴问世。“千猴壶”总高3.70米,其中底座高0.52米,直径1.5米,用泥料近3吨,重1.2吨,壶上共雕刻形态大小各异的猴子2004只。“2004只猴巨型紫砂壶”是连云港推出的“世纪猴年庆典”旅游系列活动之一,由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著名画家徐培晨与世界紫砂艺术家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宜兴紫砂陶艺名家葛军联手制作。以画猴闻名于世、人称“东方猴王”的徐培晨,在创作中运用白描手法,葛军则采用传统手工相接工艺,以圆雕、浮雕和镌刻为装饰手段,在壶梁、壶盖、壶身上精雕细琢了2004只千姿百态的猴子及配景。巨壶上的猴子,最大的15厘米,最小的仅3厘米。画面上有的攀树援枝、觅食摘果,有的追逐嬉闹、谈情说爱,有的跳水嬉戏、斗弄蟋蟀……加之仙山飞瀑、苍松古藤、鲜花翠竹等众多配景,构成一派“欢腾今日花果山”的生动景象。由于风光秀美的花果山与猴王孙悟空的美丽传说以及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动人情节息息相关,连云港游局将把“千猴壶”置于花果山麓,作为一个新景点,供中外游人观赏,并且准备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千猴壶”落户连云港@英子  相似文献   

13.
陈苏萍 《神州》2012,(34):219
自古以来,宜兴紫砂壶就以其制作精湛、造型质朴色泽古雅而闻名于世,又以其实用性和艺术鉴赏性而深受达官贵族、文人雅士的垂青,紫砂艺术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并且所展示出来的是艺人本身的个性魅力。作者创作《闪烁星辰》主要是采用了点砂这种美好的装饰艺术,其淡雅静素的独特美感在紫砂壶装饰艺术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从点砂这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紫砂装饰艺术的特色和美感。  相似文献   

14.
一、“茗壶敬汇展2004年9月28号,经国家文化部特批,由江苏省南京博物院、财团法人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台湾)主办,山西省晋城博物馆、四川省绵阳博物馆、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泰州市博物馆、扬州市博物馆、准安市楚州博物馆、无锡市锡山区文管会、镇江市博物馆、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文化体育事业局、浙江省博物馆、福建省章浦县博物馆协办的紫砂壶特展:“茗壶汇赏”在南京博物院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5.
《阳羡砂壶图考》是研究宜兴紫砂的重要文献,对于《阳羡砂壶图考》的内容,本文就其中有待商榷的部分,结合出土及传世实物,提出一些新的考证观点,并认为对乾隆时期紫砂工艺以及明清各时期紫砂胎土特征的鉴别,是《阳羡砂壶图考》值得研究者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剔红漆器和紫砂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物,把它们混为一类论述纯属偶然的缘故。多年前,笔者在编辑《故宫博物院藏元明清雕漆》的过程中对一件“紫砂胎剔红漆壶”产生了很大兴趣。该作品原庋藏卡上注明的时代为“明代宣德”,但从剔红的雕刻特点和图案风格来观察均不符合明代前期剔红漆器的标准。假如该壶的时代被确认为“明代宣德”,那么不仅要对明代前期剔红漆器的风格特点重新认识,而且作为胎体的紫砂壶也将成为目前所知同类  相似文献   

17.
李俊 《收藏家》2009,(6):29-34
兴盛于中国清朝初期与中期闽南地区的一种饮茶器具——朱泥小壶,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朱泥宝记》,向世人列举出了100多件朱泥壶,件件红润娟秀、精微细腻,而在此前或此后介绍紫砂壶的书籍中则把清代朱泥小壶归于“古壶”一类。笔者查阅了古今中外关于朱泥壶的书籍与文献,发现这种至今在闽南地区还时常出土的朱泥小壶,是清朝鼎盛时期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是东方古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世界造形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应著名历史、地理专家许盘清先生之邀,我和《都市文化报》记者王彬,于2012年4月23日~24日参观访问了宜兴市“阳羡茶文化博物馆”和“中国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以下简称博物馆和博览中心)。参观后,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陶瓷文化和宜兴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先说博物馆。该博物馆及周边的阳羡茶文化生态圈,  相似文献   

19.
《东坡苏公帖》石刻(以下简称“苏帖”),原在杭州西湖畔,高118厘米,宽63厘米,两面刻,按顺序刻有《寄题与可学土洋州园池诗三十首》、《中山松醪赋》、《买田帖》、《阳羡帖》(《阳羡帖》常被称作《楚颂》或《桔颂》。每面文字分作五截刻,第一面第一截前还有文字两行:“久不作小楷,今日忽书此一纸。元丰七年十月六日,宜兴舟中。”紧接此,第三行有“熙宁九年三月四日,东武西斋”十二字,第四行有楷书“东坡苏公帖”五字。除前述两个年款外.《中山松醪赋》后署“元佑九年二月甘三日,中山雪浪斋书”,后有小字“党文宝摸刻”五…  相似文献   

20.
紫砂壶漫谈     
紫砂壶是人们生活实用器皿,又是一种工艺美术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工艺成就。但是,有关紫砂陶器的文献记载并不多见,我们只能从古代文人诗句中找到一些相关记述。北宋时期的进士梅尧臣在《宛陵集》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漠寄茶诗》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还有宋人在《满庭芳·试茶词》中有“香生玉麈,雪溅紫瓯园”等题句。据1976年宜兴羊角山宋代古窑址出土的紫砂壶、罐等残器分析研究,结合宋人诗句中的记载相印证,我国紫砂陶器的烧制和使用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其确切年代应为北宋至南宋时期[1]。关于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