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燕下都半瓦当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瓦当,是我国古代宫室建筑屋顶檐部筒瓦前端用以保护檐椽不受风雨浸蚀,起束水、遮朽又具装饰作用的人造构件,有半圆形和圆形两种。最晚到西周后期,就已经使用了半圆形瓦当,到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半圆形瓦当已经成为各诸侯国宫室建筑所用瓦当的主要流行样式。燕国是周初所封重要同姓国之一,自周初封国(约当公元前1077年)到战国末年(公元前222年)亡于秦,经历了800余年的历史。经过了春秋时代的改制和自强,到战国时期它豪居“七雄”之一,称“万乘之国”,曾攻秦,伐齐,击赵,逐东胡,成为一个国富民强的北方大国。约自公元前541…  相似文献   

2.
考古证明,在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  相似文献   

3.
陈亮 《文物世界》2008,(4):7-10
瓦当作为陶质建筑构件,是覆盖在古建筑屋面两行板瓦沟缝之间最下端筒瓦端头部分。其作用一是防护屋檐渗漏和保护屋檐椽头部分免遭风雨侵蚀,保护延长建筑物寿命,二是瓦当图案对建筑物具有装饰美化作用。瓦当初为半圆形,战国晚期出现网形,秦汉时圆形逐步代替半圆形。由于时代与地域不同,  相似文献   

4.
秦都咸阳瓦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都咸阳宫殿遗址中,出土了大批瓦当,它是秦文化遗存之一,对研究秦代的建筑和雕刻、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这批瓦当,有半圆形瓦当和圆形瓦当,有素面的和有纹饰的,其中以圆形带纹饰的为最多,半圆素面和圆形素面数量很少,仅有几件。素面瓦当从春秋到汉代,一直沿用。在咸阳汉代陵墓中也有出现。  相似文献   

5.
中原地区莲花纹瓦当的类型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梅 《文物春秋》2002,(2):31-40
<正>佛教于东汉传入我国,魏晋以后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思想和艺术的流行,反映在寺院、石窟、壁画、建筑等多方面,其中在建筑上突出的一点就是莲花纹瓦当的出现和普遍使用,逐渐代替了秦汉时期的云纹瓦当,这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砖瓦构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6.
浅谈秦汉十二字瓦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秦汉十二字瓦当杨平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秦阿房宫、汉长安城都是千古留名的著名建筑。宫殿群建筑在秦汉时期已进入了土木结构建筑的鼎盛时期。随之秦汉两代广筑宫寝庙宇,瓦当的使用也达到了鼎盛阶段。本文仅就精美古拙的十二字瓦当略谈...  相似文献   

7.
云纹瓦当在洛阳地区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当,作为一种建筑构件,其外形或当面图案纹饰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是现代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中确定某一城址或建筑基址时代的可靠标志物。本文通过对洛阳地区出土的东周──魏晋云纹瓦当进行收集与整理研究,确定时代并总结出发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瓦当,俗称瓦头,是指古建筑檐头上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它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主要起蔽护屋檐、防风雨浸蚀、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瓦当面上饰有文字、图形,种类繁多,构思、纹饰各异,因此又兼具美化装饰的效果。从考古发掘资料看,我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建筑物上就...  相似文献   

9.
燕下都瓦当虽为半圆形,但压制当面纹饰的范具却是圆形的,在范具上、下半圆中设计一种相同且对称的纹饰,横向切割便产生两件相同纹饰的半瓦当。如果切割方向错误,就会形成一对纹样怪异难辨的错切瓦当。该文介绍了一件与以往所见不同的错切瓦当,除制作时由横向切割变为纵向切割外,是在范具上下两个半圆中设计了两种不同表现的"双龙饕餮纹",错切后的纹饰显得更加复杂而不易辨识。  相似文献   

10.
当汉式瓦当融入藏族独特的地域和人文环境后,逐渐演变为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藏式瓦当。  相似文献   

11.
瓦当佛韵     
秦汉瓦当代表了中国古代瓦当艺术的一个辉煌时代。汉代以后,瓦当艺术整体上已经开始走向了巅峰之后的衰落。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纹样的瓦当,佛像瓦当即是一类。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大地区流传开来,在皇家的大力提倡与积极参与下,全国各地广建寺院,开窟造像,参禅礼佛之风盛行。佛教的力量不仅开始渗透人心,而且也渗入到了大众生活的许多层面,佛像瓦当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洛阳东郊发现唐代瓦当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在洛阳东郊热电厂考古发掘过程中,采集到瓦当范7件,其中6件为莲花纹瓦当,1件为兽面纹瓦当。6件莲花纹瓦当均作圆形筒状,依其纹饰可分为二型:  相似文献   

13.
瓦当,一般是指筒瓦的底端封堵筒瓦的部分。关于“当”的解释有多种说法,综合前人的认识,可以看出作为筒瓦下端下垂的部分,瓦当既有阻挡风雨、遮避榱头的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屋宇的作用。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瓦当出土于扶风的周原遗址,多为素面或重环纹的半瓦当。东周至秦汉时期瓦当已大量应用于建筑中,地处西部的秦国在瓦当的使用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系列。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  相似文献   

14.
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屋檐上的重要的构件,由于其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使得其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一直以来受到很重视。王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短暂但特殊的时期之一,却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仅对现有资料和研究中认为是王莽时期有断代意义的四神瓦当和部分文字瓦当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北魏莲花化生瓦当在内蒙古云中古城、大同平城遗址、大同永固陵和洛阳永宁寺等遗址均有发现。根据莲花化生童子及周围纹饰的变化将莲花化生瓦当分四型,此类瓦当可能产生于北魏平城时代孝文帝太和时期,一直沿用到北魏灭亡,主要用于北魏宫室、皇家寺庙等高等级建筑。作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一种纹样,莲花化生应来源于古代印度地区。  相似文献   

16.
论秦咸阳与汉长陵遗址出土的素面瓦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瓦当作用与艺术的研究也很久远,尤其是建国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迅速发展,瓦当的出土数量猛增,相关研究也逐渐深入,几乎每年都有关于瓦当的图典论著出版。不过,学术界对素面瓦当的研究却很少,大家多是在谈到瓦当起源时将素面瓦当一笔带过,认为素面是其发展的最初形式,只具实用性,后来逐步发展为一种完整的具有实用性且具装饰作用的建筑构件,即随着瓦当纹样、图案的发展与繁荣,最初的素面瓦当也就被遗弃不用了。有些图典就只录用最初的西周素面瓦当。此一观点乍看起来似乎符合事物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东晋建康兽面瓦当来源于西晋,其源头当在中原洛阳地区新莽时期的壁画兽面。汉晋建筑构件中的兽面使用经历了从地下墓葬到地面建筑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汉晋墓葬制度的区域变化有关,其根源在于早期道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洪梅 《东南文化》2008,(3):70-76
兽面纹与人面纹是先秦时期非常有特点的瓦当图案。本文通过对兽面纹的来源、分类及兽面纹与其他瓦当图案组合的研究,阐明了兽面纹演变过程中的简化规律。并通过分析兽面纹与抽象人面纹的异同点,以及二者在发展演变规律上的一致性,论证了抽象人面纹与兽面纹之间的承继关系及这种变化与当时历史背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自19世纪末关野贞、伊东忠太等日本学者开始研究东亚美术史以来,在中日两国学者的努力探索下,日本古代建筑直接或间接受中国古代建筑影响而发展演变的观点,已成为中、日两国学术界的共识,通过对比研究中、日古代建筑扶壁棋形制的流变,可以揭示不同时期中、日古代建筑的具体渊源关系,以微观窥全局之一斑,补证既往。  相似文献   

20.
基于近年吉林境内辽金时期遗址出土瓦当材料,对瓦当制作流程与技术,及其与筒瓦的连接技术进行了初步考察,且作了尝试性的分析和推测。同时,又重点针对各遗址瓦当材料中常见的同纹不同范现象,从生产来源、生产时间与使用方面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剖析,并简单讨论建筑遗存中常见的不同纹饰瓦当的混杂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