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七七年冬,太康县文化馆普查文物时,在县东北三十里高朗公社玉皇岗大队赵寨村,发现一块东魏造像碑,现存县文化馆。这块造像碑高34厘米,宽28厘米,保存完整,碑阳造像三尊,为一佛二菩萨;本尊释迦牟尼,肉髻,园形头光,身穿通肩大  相似文献   

2.
1983年3月,四川省忠县物资局在临江岩畔进行建筑施工时发现一处唐代摩崖石刻。这处摩崖石刻共有五个龛窟,三十三尊造像(部分造像头部早期被盗),龛窟彼此相连,均凿于整体岩石上。现分述于下: 第一窟,造像三尊,本尊为菩萨,两旁为侍者。窟高63、宽55厘米(图一)。第二窟,造像三尊,本尊为佛,两旁为侍者。窟高67、宽55厘米(图二)。第三窟,造像十七尊,本尊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为迦叶、阿难。两侧壁为侍立菩萨。近窟口处,左右各二天王,外面二天王脚踏夜叉,与奉先寺天王类似。阿难、迦叶  相似文献   

3.
比丘僧纂造释迦多宝碑,现存于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展厅内,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所刻,原存于山西省新绛县樊村。此碑由碑首和碑身组成,首、身连为一体,用整块石材雕成,碑座为现代补刻。碑首高37.8厘米,最宽36.5厘米,厚22厘米;碑身高79厘米,宽37.5厘米,厚22厘米。  相似文献   

4.
1997年3月,四川成都成铁二公司在拆除成都市老东门大桥过程中,在西岸桥墩发现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经幢被嵌立于桥墩的石条中,绕幢底部用规格不一的青砖垒砌一圈,高约30厘米。经幢为红砂石质,八面柱形,高179厘米,题书“佛顶尊胜幢”。八面中一面略窄,顶宽19、底宽21厘米,其余七面宽窄基本相同,顶宽19、底宽23厘米。  相似文献   

5.
一法门寺唐代地宫后室秘龛中,出土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1件,标本号 FD5:044—4(图版叁:1)。宝函呈方形,高16.6厘米,长与宽约为17.5厘米。无锁,无铰装。宝函正面有"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一行錾文。宝函底部亦有錾文曰:  相似文献   

6.
1978年10月,林县城北11公里的姚村乡史家河村出土一尊唐代释迦牟尼造像。现收藏在林县文化馆。石刻造像通高90厘米,长方形双层束腰须弥座长42、宽32.5、高36厘米,佛像部分高54厘米。须弥座下层束腰处雕八个负重力士,鼓目突睛,或坐、或蹲、或跪、或爬,各具形  相似文献   

7.
1974年3月,姚家港古墓发掘小组在当地交管站院内征集到六块画像砖。后来又征集到一件残块。据调查,这批画像砖同出一砖室墓中,曾被用来砌水池,致使部分画面漫漶不清。该砖均为灰陶,模制。制作时,砖内外用细泥,中间填塞小块生土。砖背面为平行细绳纹。画面内容共五种,浮雕高1厘米余,其画面内容简述如下: 一、导车二块。砖长39厘米,宽38厘米,厚6厘米。画面中部有横栏。上部为右行四步卒,均戴帻,长衣长袖,着裤,裹腿  相似文献   

8.
云冈石窟中的二佛并坐和文殊问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文物世界》2005,(4):16-19
云冈石窟中大量出现的“二佛并坐”和“文殊问疾”雕刻画面,是北魏佛教流行《法华经》和《维摩诘经》的结果。佛教认为,《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五十年说法的最后至极教理,因而流传中国很早。西晋竺法护于太康七年(286年)就译出《正法华经》。至云冈石窟开凿(北魏社会繁荣期,公元5  相似文献   

9.
清代木刻《释迦牟尼讲经说法图》孙仁良《释迦牟尼讲经说法图》,木刻、生萱印,板心纵25厘米,横59厘米。为开江县金山寺镌《大乘妙法莲华经》插图,该经卷款署:“大清嘉庆四年(1799年)已未腊月佛成道日募刊。”图上刻释迦牟尼端坐莲台,两眼向前凝视,身后饰...  相似文献   

10.
西魏巨始光造像碑,是我馆重要藏品之一。碑通高225、宽100、厚30厘米。四面刻。原碑座早已缺失,现有的座是后配的(封三,图1、2)。碑首为圆顶,高65厘米,周缘各雕一巨龙。巨龙之下,正面、背面均为尖拱龛,龛楣中央均雕一狮首(或饕餮)。正面龛高31、宽25厘米。龛内为多保佛与释迦佛并坐说法像,两像左、右各有一胁侍菩萨。两旁龛柱的题字,左为:“左相多保佛塔证有法华经”、右为:“右相释迦佛说法华经”。龛柱之外,各有题榜,左为:“左相当阳佛主杨志宽为亡父一心侍佛”、右为:“右相当阳佛主杨仕、弟伯通、业仁”。背面龛高  相似文献   

11.
敦煌北魏广阳王佛像绣王进玉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125-126窟前清理发掘中,发现了一幅刺绣品残件。刺绣残缺较甚,现存部分仅为其原状之一小部分。从残存部分约略可以推知,原状当为长方形。现残高为75厘米,残宽为51厘米。四周镶丝织物边。两侧长宽约1....  相似文献   

12.
南京博物院历代雕塑馆馆厅中间陈列着2块砂岩质地佛教碑刻,其中一块说明牌标注:“姜兴绍造佛石像碑,北齐河清年间(562-565年),高158厘米,宽70厘米,厚16.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碑发现的时间、地点、经手者与流传过程皆不明。馆内未见拓本,细勘原石刻铭,除少许残泐外,字迹大致能看清,铭文书法朴茂,文字内容相对完整,加之碑刻图案构思巧妙,雕作精湛,是一件值得细细品读的北朝佳作。  相似文献   

13.
晋西南地区发现一批小型佛道石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西南地区的芮城、闻喜、永济等县市,近年陆续出土、征集了一批小型佛道石造像。这里所说的小型佛道石造像,是相对较大型的造像碑而言,一般高度不逾50厘米。因芮城县博物馆收藏的有关造像已经发表,在此不再赘述。现择未见报道的分述如下: 麟德二年造像闻喜县下阳乡冀鲁村一村民于1973年在村西平田整地时发现。砂石质,一佛二供养人造像(图二)。通高40.5、基座宽19、高10、厚8.5厘米。四面锈刻发愿文,除“大唐麟德二年岁次”年  相似文献   

14.
北宋初期长安的国子监出现了一块特殊的石碑:《佛道图文碑》.此碑碑身高133、宽67厘米,两面共刻有五篇经文(一篇佛教经文和四篇道教经文)及三幅卷首图,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1].正面(碑阳)制作于乾德六年(968),上部为佛教的《佛说摩利支天经》(带卷首图),下部为道教的《黄帝阴符经》(带卷首图).后刻的为背面(碑阴),制作于太平兴国五年(980),由上至下为道教的《太上老君常清静经》(带卷首图)、《太上升玄消灾护命经》和《太上天尊说生天得道经》.各段经文分别记有施主、书者、刊刻者、绘画者姓名.明代以来,此碑的两面分别以拓片的形式流传,曾发表过一些关于碑文书法的评论,但一直没有完整的介绍,更无专题研究[2].笔者在数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得此文,记录和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初,西藏博物馆又得到了一件珍宝,那是从山南地区泽当镇一户农家征集到的一部珍贵的手抄藏文《八干颂般若波罗密多经》。这部《八千颂》长61厘米,宽8厘米,共365页,完整,成书于18世纪、保存状况良好。配有一对松木经夹板。整书以藏文乌金体即正楷字书写,其中前三页为蓝淀纸金汁书写,两端各彩绘释迦牟尼、般若佛母等六张尊像,而其余均为白纸黑墨,整书字迹工整、流畅而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16.
1984年春,安徽省歙县深渡区佛坑村姚正源、吴雪琴夫妇整修厨房时,在墙内发现一纸包,内藏有“太平天国”和“请天福”等字样的旧纸两张。经初步调查分析,是太平天国颁发的路凭和布告。笔者兹将太平天国请天福路凭和布告考释如下,以就证于太平天国史学界的前辈和同人。新发现的太平天国请天福路凭为连棉纸质,高30厘米,宽33厘米,四周是粗细复线边框,上部横刷“路凭”两个大字,下部内容除个别处墨书填写外,其余皆自左向右竖版墨刷,并有硃笔圈勾。路凭左边所署年月处,铃盖22厘米×11厘米的长方形硃印一方,  相似文献   

17.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相传他29岁出家修道,在深山密林中历尽艰辛,静坐苦修六年方悟道成佛。他随后到各地传播佛法,建立僧团,成为信徒非常敬重和崇拜的“智者”和“觉者”。甘肃省陇西县博物馆现藏一尊释迦牟尼佛像,高90厘米,系檀香木雕刻镏金而成,整体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之上,两手搭膝上仰,双指相扣作禅定的形象;佛像头顶饰螺髻,身披锦袈裟,宽额圆脸,两耳悬垂,修眉慈目,含笑下视,端庄而雅致,刚毅中流露慈祥。整座佛像制作工艺精湛,灼灼放彩,肃穆典雅,栩栩照人。关于这尊释迦牟尼佛像“落户”陇西,还有一段奇巧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位高僧名比丘无达,朝拜浙江东海普陀山后,以募资奉请了释迦牟尼、韦陀、关公和观音四尊檀香木佛像,用一条扁担肩挑这四尊佛像,发愿要徒步万里,沿丝绸之路西行去西天。他沿途募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由于长途跋涉,朝夕沿途化斋,他身体日渐消瘦,于康熙七年(1668)抵达丝绸之路南路重镇———陇西翔秦门(何家门)时,竟倒地不起,恰遇一位胡姓居士相救,将其搀扶回家歇息医病。比丘无达和尚终因劳累过度而逝世,临终之前托付胡居士将四尊佛像留在陇西建寺安座。胡居士遵嘱与陇西众佛教信徒集资于陇西北关建起一座宏...  相似文献   

18.
"清静经"是《清静无为之经》的简称,或称"清净经"。从"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等的内容来看,当属道教经典。该经拓本分经文和书题两部分:梁左光禄大夫杨祜奉敕书经文,权中书侍郎李浩奉敕题。拓本现藏南京市博物馆。经文五帧,帧高27.3、宽7.5厘米。共38行,满行12字,计435字,字径1.5厘米左右。前四行刻书者职位、姓名及刻经缘由。书体除大量隶体字外,也有篆书和楷书,个别字也有草书的(图一—四、九)。经文后面题记亦为五帧,均系篆书,共15行,满行5字,计67字,字径4  相似文献   

19.
<正>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莫高窟出"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款绢画《报父母恩重经变》,高182厘米,宽127厘米,绢质,以蓝色和绿色为衬底,施以红色及石青、白粉、金粉等近十种颜料而绘,除表现内容情节的110多个人物形象外,配以日月、山水、建筑、花草等,画幅宽大,内容丰富,运笔流畅,色彩绚丽,是敦煌莫高窟所出佛教题材美术作品中,现存国内的不可多得的珍品。《报父母恩重经变相》画面内容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画面的最上面为一排七身结跏坐佛像,  相似文献   

20.
听说哲蚌寺展佛(雪顿节期间哲蚌寺的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我就早早地上路了。 天刚露出鱼肚白,我便随着人流爬上了哲蚌寺的后山,低沉浑厚的法号声响起,一缕缕香烟袅袅上升,一幅巨大的释迦牟尼刺绣像便展现在我眼前,整个哲蚌寺沸腾了,诵经声、祈祷声、欢呼声响成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