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墓出土遗物中的豚形玉件常出现在墓主的手握之处,它们的出土位置具有特殊的意义,应区别于其它玉雕动物,是汉代一种常见的丧葬握玉。 玉器中的玉蝉、玉豚关系到由来已久的含握之礼。所谓“金玉在窍、则死人为之不朽”,汉代墓葬充分反映了这种自然与人感应能起巫术作用”的观念。在新石器晚期的一些墓葬中,经常发现有以猪头或猪下颚骨随葬的现象。汉人爱猪,尤其表现在丧礼中,将玉豚轻轻放在亡者手中,传递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期望,企盼玉豚能感应肉体不朽,庇祐家族富贵发财、子孙繁衍兴旺。 在亡者手中置物的习俗,溯源甚早。新石器的大汶口文化亡者手中握有獐牙或  相似文献   

2.
汉代猪形玉握中华民族是一个尚玉、爱玉的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精美的玉器就被作为权力的象征和祭祀天地、神灵的礼器。商周以后玉器的用途不断扩大,到了汉代,由于人们对玉的迷信日益深化,认为玉是天地之精,吞食可以长寿,敛尸可以不朽,佩戴可以避邪,因此当时除了...  相似文献   

3.
夏鼐先生把商代玉器分为"礼玉",即璧、琮、圭、璋、璜、琥"六瑞",武器和工具,装饰品三大类,而在汉代玉器中则另立葬玉一类。所谓葬玉是指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塞、玉含、玉握4种。汉代盛用葬玉,但追本求源,其始当在两周以上。夏鼐先生在上文中已经指出,玉衣制度可以溯源于东周时代的"缀玉  相似文献   

4.
严钊周 《南方文物》2000,(2):117-117
西汉初年政局渐趋稳定,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到西汉中期已有所发展。当时汉武帝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罢黜百家而独尊儒学。先秦时期儒家的“君子贵玉”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还提倡孝道等伦理道德,厚葬的习俗大为流行。汉代的皇室贵族等上层阶层的人们生前佩玉,死后也用大量的玉器随葬。这时期的玉器制作因此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汉代用玉不仅数量多,种类也颇多。前朝的礼仪用玉逐渐减少,而开创了新的玉器类型,如玉剑饰、韘形佩、“翘袖折腰”的玉舞人等装饰用玉开始盛行。特别是丧葬用玉显著增多。当时的丧葬用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玲玉、握玉及玉面饰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在死者手中放上的玉器,或其他器物,称之为“握”。古人认为,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及权力。生人不愿死者空口而去便有了“唅”,不愿死者空手而去便有了“握”。灵魂不灭的信仰使得慰藉亡灵的厚葬之风产生,死者生前所拥有、喜爱的物件也由此葬入了墓中。《仪礼·士丧制》云:“握玉手用玄熏,里长尺二寸,广五寸,牢中旁寸,著组系。”这就是说,用长一尺二寸,宽五寸的红黑色织物包裹东西,握在死者手中,并用丝带捆紧。《释名·释丧制》“:握,以物在尸手中,使之握也。”握玉是指死者手中所握的玉器。山西汉墓出土的遗物中,常可见…  相似文献   

6.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以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为主体的中国古典玉器,在东汉末年基本上结束了,此后的中国玉器逐渐进入以装饰用玉和观赏用玉为主体的新的发展时期。探讨汉代礼仪用玉的渊源及其演变过程,对了解中国古典玉器将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所论的礼仪用玉,包括古代贵族阶层祭祀、朝聘以及其他各种礼仪活动所用的“礼玉”(或称“祭玉”)、“瑞玉”及仪仗用玉等。 一  相似文献   

7.
蔡卫东 《收藏家》2003,(11):49-52
近于《收藏家》2003年5期读到了徐琳同志《顾林墓出土白玉镂雕龙纹饰时代考辨》(以下简称《考辨》)一文,将玉饰时代定为明,这对龙纹饰件(图1)馆藏已有20余年,正如《考辨》所言,鉴定记录及馆藏文物帐册上年代均为南宋,笔者与陈建强同志合作有《明万历顾林墓出土玉器述评》一文,也将其年代定为宋,在此,笔者不揣冒昧,再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顾林墓出土玉器、镶金玉器共有10件,除了这一对竹节形透雕龙纹饰件外,另有玉提携1件,系汉代玉剑(?)改制,唐代玉带头1件,唐代人鹿纹玉佩1件,工字玉佩1件,青白玉簪2件,镶金嵌宝玉蝴蝶1件,玉扁圈1件,其中除了工字玉佩、青白玉簪、镶金嵌宝玉蝴蝶饰片明确为明晚期作品——也就是所谓的“时作玉”,一件光素扁圈年份难以确定之外,其他玉器都明显地早于墓主的生活时代,或为汉、或  相似文献   

8.
赵贇 《文物世界》2009,(6):15-23
汉代是中国玉器史上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葬玉之风比较盛行的时代之一。由于汉代推崇厚葬,墓内埋葬物品众多,丧葬用玉是其组成部分之一,而殓葬玉器又是丧葬玉器的大宗。两汉墓葬中出土的殓葬玉器有玉衣、枕、面罩、握、冶等,枕又是其中极具有时代特色的代表性器物,是汉代帝王列侯及高级贵族、官吏等墓葬中常用的丧葬用玉,不仅发现数量多,而且无论材质、设计、制作工艺等都堪称一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用玉及相关装饰工艺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再论两汉的玉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代是我国玉器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用于丧葬的玉制品有了明显的发展,最具特色的汉代葬玉就是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玉衣。"玉衣"之名,始见于《汉书》,或作"玉柙";《后汉书》多作"玉匣",亦有作"玉衣"、"玉柙"的。注家刘昭、颜师古、李贤注"玉柙"、"玉衣"或"玉匣",皆据卫宏《汉旧仪》(或作《汉仪  相似文献   

10.
张尉 《收藏家》2000,(1):22-22
汉代的玉器历史上十分著名,工艺水平高超,被后世称作“汉玉”,奉为效法的圭臬。汉代玉器制作规模很大,产品颇丰,出土和传世的遗品无以计数。但在文献记载中,尚未见有明确指出其琢玉机构为何处及其名称的。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汉代玉剑上的兽面云纹玉璏,其上的铭文则为我们解开此一问题提供了直接的依据。玉璏是镶附在剑鞘上半部的饰物。此璏长11.2厘米,宽2.7厘米,系用一块新疆  相似文献   

11.
汉代的玉文化在继承先秦文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成为汉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玉器称为礼玉,包括祭祀时用的玉器即祭玉,朝聘时用的玉器即瑞玉;葬玉在汉代玉器中占有重要地位;日常生活中使用玉具和佩带玉饰也成为皇室贵族流行的风尚。  相似文献   

12.
赵子敬 《沧桑》2008,(4):7-8
古代中国葬玉极为普遍,并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山西远古先辈在极为久远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文化的眼光来对待玉器,崇拜并喜爱玉器的品格,开始形成了对玉器的三个理论支柱:(1)玉器是美的;(2)玉器是神物;(3)玉器是有德的、高洁的。数千年来,这三个理论支柱几乎变成了三晋大地的文化基因,山西古代的葬玉也因此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玉器的神秘作用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达到了巅峰。汉玉的一大特色是走向极端迷信化的葬玉,而这也是玉器神秘化在汉代达到巅峰的标志。这之后的玉器,佩玉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葬玉逐渐消失,进入了中国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世俗化发展阶段。因此可以说汉代是葬玉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4.
室即墓室     
《文物》1996年第7期刊载的周保平《徐州的几座再葬汉画像石墓研究——兼谈汉画像石墓中的再葬现象》一文,将徐州发现的东汉元和三年画像石题记中的“石室”和另一块画像石题记中的“室”解释为“‘室’与‘石室’都是指墓葬的附属建筑,非指地下的墓室,汉代的墓室一般称为冢”。“这两方带有铭文的汉画像石非但不是出自同一个墓室,很可能来自不同的石室祠堂或墓前石龛”。我们认为此解与史实不合。周文引《汉书·张禹传》:“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堂。”两汉文献中提到“祠堂”之处甚多,无需枚举。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汉人对祠堂一般直称“祠堂”。祠堂画像石题记中对其称呼有;“祠堂”、“庙祠”、“食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素有“金有价,玉无价”之说,汉代则是中国古代玉雕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奠定了中国玉石化的基本格局。1969年在河北定州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中出土的两件玉器绝品——青玉龙螭衔环谷纹璧和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充分体现了汉代玉石化风格和死的身份地位。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玉璜综论——古玉研究之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玉璜的定义与历史概况 玉璜是古代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玉礼器中“六器”(壁、琮、圭、琥、璋、璜)之一。 关于玉璜形状的描述有:《说文》:“璜,半璧也。”《太平御览》卷十四玉部引《搜神记》载称:“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成,孔子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备于天。乃有赤气若虹,自上而下,化为玉璜.”郭宝钧《古玉新诠》:“朝时日出,晷景在西,  相似文献   

17.
1956年江苏铜山洪楼东汉墓出土画象石(参见24页图7),最初发表在1957年第4期《考古通讯》上并刊有纺织画象图片,但简报中并未加以介绍。1958年第4期《文物参考资料》王德庆先生的《江苏发现的一批汉代画象石》一文,和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徐州汉代画象石》一书中,对洪楼汉  相似文献   

18.
《逸周书·克段解》记载,周武王在商郊牧野召开誓师大会,大举伐纣,商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以玉缠身,点火自焚。《逸周书·世浮解》进而解释说,商纣王此举烧掉4千余件玉器;据考古发掘,在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著名将领“妇好”墓中随葬的玉器达750件;汉王刘胜,硬是要等穿好了金缕玉衣才肯进棺材。这些例子都可说明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古人看来,玉不仅有保护灵魂和肉体的功能,还常常是等级、权力的象征物,同时玉还代表着美好的德行,(札记)上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焉。”虽然严格的用玉等级制…  相似文献   

19.
许晓东 《收藏家》2013,(9):35-43
玉器仿古,古已有之。殷墟出土的仿红山文化玉猪龙,商、周遗址所见仿良渚文化玉琮,可谓早期仿古之例。宋代是仿古的第一个高峰。宋代玉器仿占以仿商、周青铜器以及战国、汉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如剑饰、棘式佩、带钩、辟邪,螭、云、谷、蒲纹等)为主,这也成为后世仿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徐州地区发现的汉代玉枕数量较多,形制上有几形和盒形两种,玉枕的出现与汉代初期统治者崇尚“以玉殓葬”关系密切,同时也深受楚文化影响,推测徐州玉枕出现的原因,可能受到楚国木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