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凯 《收藏家》2000,(3):33-35
  相似文献   

2.
紫砂器是民间收藏的大项,其收藏与投资古已有之。收藏紫砂器,一定要多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以防陷入收藏三大误区。 一是“土”的误区。现在陶艺普及,不少人将紫砂泥料误认为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制出来的“紫砂泥”,用这种原料做出来的“紫砂壶”显然在泡茶功能上是没有优势的。  相似文献   

3.
刘士刚 《收藏家》2013,(4):69-70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现已与天津历史博物馆合并,现称天津博物馆),1960年和1974年两度到宜兴紫砂工艺工厂购买紫砂名家作品,如朱可心《常青壶》、蒋蓉《紫砂果品》、吴纯耿《松树壶》、吕尧臣《紫砂银葵茶具》、何道洪《梅椿壶》等,现将这些作品简介如下:1.朱可心《常青壶》。朱可心(1904—1986年)宜兴蜀山人,原名凯长,后更名可  相似文献   

4.
曹宇宏 《神州》2012,(26):202-202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紫砂是一种炻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紫砂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具有双气孔结构,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兴紫砂器胎质具有这种特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紫砂器以器型,泥色和儒雅风采取胜。其器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千变万状。  相似文献   

5.
黄辉 《旅游纵览》2022,(17):52-54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是座历史悠久的海滨城市,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本文归纳总结钦州文化旅游业资源的基本现状,对建设、发展思路、发展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可通过打好“五张牌”的发展策略,促进钦州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钦州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故宫收藏的明清宫廷用紫砂器的归纳研究,揭示了宫廷紫砂器的引进、发展、衰亡的过程。江苏宜兴是民间紫砂器的主要产地,明末清初曾一度辉煌,因此也为宫廷生产茶具和文房用具,这些器物在砂质、造型、工艺上都显示出高贵典雅、富丽堂皇的宫廷特色,代表了同时代紫砂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林勇 《东南文化》2002,(9):74-75
陈鸣远所制紫砂器或样多变,尢以瓜果类像生器具形象逼真,色泽、款式精美独到,被后世视为珍品。  相似文献   

8.
广西北部湾畔的钦州市,乃民族英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故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政府建三宣堂以纪念他早年援越抗法有功,被阮氏王朝封为三宣提督的业绩。三宣堂为中国式的圆柱瓦檐结构,有几道大门,主建筑三进,高达14米,三面有厢房围绕,各厢互通,大小房间...  相似文献   

9.
宜兴紫砂器在明代中期时发展成熟,自明代万历晚期始便开始通过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贸易、来华船长及高阶船员私运、国家间馈赠或来华使节采购等各种渠道进入欧洲,成为皇室贵族的珍藏。这些原本素雅的紫砂器大多被装饰了繁复华丽的中国图案,被贵族们用来炫耀财富和地位,营造文化品味,并吸引欧洲各国积极仿制,对近代欧洲陶瓷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如果羊角山紫砂窑址属宋代,那么,四系壶有可能是元代或明初之物。因四系壶无盖,所以还不能确切地定为紫砂茶具,明代嘉靖年间的吴经提梁壶才真正具备了紫砂茶具的基本要素,属于专用的紫砂茶具。  相似文献   

11.
②“曼生壶”与“杨彭年制”款的紫砂壶曼生壶与杨彭年制款紫砂壶,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紫砂名品。一般人都熟知曼生是清代著名画家、篆刻家陈鸿寿的别名(清乾隆三十三年——道光二年)。他亲自设计,亲自动手在壶身镌刻诗句和曼生铭,因此得名“曼生壶”。又一说陈鸿寿喜爱紫砂壶,在宜兴作官时其居处名为“阿曼陀室”,所以曼生壶的底款为“阿曼陀室”四篆字印章式款。还有陈鸿寿将设计好的壶往往交给制壶名匠杨彭年制作。将工匠的名字印在壶盖里或壶柄的下端。陈鸿寿本人在壶身镌刻的铭文也很讲究,或切壶或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历史典故、座右铭等。以上是对曼生壶的一般说  相似文献   

12.
紫砂器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能给人良好的使用功能,更在于能给人感官上的艺术享受。异彩纷呈的造型,含蓄隽永的韵味,以及深厚沉重的文化内蕴,都是它举世瞩目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13.
顾叶萍 《神州》2013,(20):27-27
紫砂器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能给人良好的使用功能,更在于能给人感官上的艺术享受。异彩纷呈的造型,含蓄隽永的韵味,以及深厚沉重的文化内蕴,都是它举世瞩目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14.
南京博物院考古部于2011-2014年对江苏盱眙县泗州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从遗址中发掘出土明末清初紫砂器约30余件,主要包括茶壶、罐、花盆等。壶多为各种形制的壶盖,以一件"孟臣壶"最为珍贵。这些出土器物为研究宜兴紫砂器的时代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5.
1959年,在杭州市半山机械厂发现一乾隆时期墓,墓内出土了几件造型端巧,制作工艺精湛的紫砂器和一件蓝釉金饰云龙纹小梅瓶。这些器物现均藏浙江省博物馆,从各地收藏情况看,传世紫砂器为数不少,但有纪年物旁证(此墓原出墓志一方,上有乾隆年号,原物已散失),年代较为可靠的出土物尚不多见。为给研究者提供有益的材料,现将所出的紫砂器和蓝釉金饰云龙纹小梅瓶一同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6.
叶佩兰 《收藏家》2001,(11):30-35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明清两代紫砂器400余件,其中明代约50件。紫砂器过去在多位老专家的领导下曾进行过鉴定、整理、编号、制卡等工作。1982年宜兴紫砂工艺新品在故宫乾清宫举办展览时,宜兴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先生来京,借此机会我们邀请顾老对我院所藏清代紫砂器进行过鉴定,笔者曾参加了本院紫砂器的鉴定、整理工作,并作过详细的学习笔记,特别是顾景舟先生的鉴定意见,对我们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现整理出来,相信对紫砂器的研究、爱好者不  相似文献   

17.
陶器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人工材料的制品。陶器的出现,方便和巩固了人类的定居生活,扩大了农业生产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陶器的生产和发展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出土陶器、陶片的研究,可以追溯古代社会的存在及其物质文化水平;在考古学上,往往把陶器的类型学作为衡量文化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考古工作者均把陶器及其纹饰作为考察判断墓葬及其他出土文物文化性质的重要依据;此外,博物馆也经常通过陶器的展示来阐述说明古代社会的文明的存在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万新华 《收藏家》2004,(1):43-50
(四)风格紫砂器的风格主要表现在造型、泥色、铭款、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等诸多方面。紫砂高手善于以壶为主体,融合诸艺术于一体,在形式内容方面谐合、神形兼备。现在紫砂学界有学者把以茗壶为例将紫砂器风格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具有传统的文人审美风格的作品,讲究内在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万新华 《收藏家》2003,(12):31-36
紫砂器,又称“紫砂陶”,简称“紫砂”,是一种以特殊陶土制成的陶器。其所用陶土,出自江苏宜兴,为一种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由水云母和高岭土、石英、云母屑、铁质等矿物成分构成。主要化学成分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钾、氧化钠等。颜色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有关宜兴紫砂的创烧时间一直有北宋说和明代中期说两种观点。近年宜兴蜀山窑址的发掘成果、北宋和明清时代相关的文献记载表明,北宋说难以得到认同,明代中期说也有待深入研究。紫砂壶可能创烧于明代中期,但紫砂器的创烧则可能更早一些。关于明代名家茗壶的研究,重新爬梳、分析历史文献记载和海内外实物资料,并借助科学测定手段,对研究时大彬、陈用卿、惠孟臣等明代名家的生平及其作品均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