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生两馆员     
恩师徐生翁先生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画大师。他的书画艺术,受到周恩来总理、黄宾虹、潘天寿、沙孟海、萧蜕庵、邓散木、陆维钊等大家的推崇和肯定。先生一生清贫,布衣终身。1939年周恩来为抗日救亡运动到达绍兴视察,在大禹陵见到“地平天成”四字碑刻,非常欣赏,陪同者告知为绍兴著名书画家徐生翁先生所书,而且人品高尚。  相似文献   

2.
“邓散木艺术陈列馆”已于去年九月六日在哈尔滨市开幕.开幕式由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省书协名誉主席陈雷同志剪彩,本市各方面领导参加,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亦远道而来祝贺,出席人员近三百人,盛况空前,情绪热烈。邓散木的书刻艺术,得到黑龙江人民的欢迎,这是一件大喜事。本人作为邓先生的入门弟子,又是这次陈列馆筹备人员之一,我认为从我国篆刻艺术发展的角度来漫谈一下邓散木的篆刻艺术,提供研究邓散木艺术的同志们参考,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30年代,张仲鲁先生任河大校长时,我是河大附中的学生。我和仲鲁先生是在1965年相接触的。那时,他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在开封主持文史资料工作。1965年初秋的一天,梁建堂。同志在街上遇到我说,张仲鲁先生想找我谈谈,请我到市政协去一趟。过了几天,我便如约前往。仲鲁先生那时住在开封市政协一个两通间的房子里。我进去时,他正伏案工作。听我报了姓名,他连忙放下笔,热情地招待我,关心地问我解放后的工作生活情况,并把他近年来的工作生活情况也简单地告诉了我。那种恳挚的态度,就好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他说,周总理非常重视文史资料工作,撰写文史资料就是落实周总理的指示,也是我们对社会的具体贡献,并提出要我写一篇有关《河南民报》的资料。这时,我才知道,仲鲁先生事先已了解了我的经历。  相似文献   

4.
赵俪生先生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位大师,今年是他的八十华诞。他投身革命已有六十多年,从事史学研究也有半个多世纪了。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史学巨匠到今天硕果仅存的已经没有几人了,先生仍笔耕不缀地劳作着。先生是1957年被划为“右派”的著名学者之一,而他的学说在今天看起来却是合于马克思的历史观、特别需要加以再认识和重新评价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财富之一。他的遭遇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非常典型而且有代表性的,先生是我的恩师,曾为我的论文集作序,题为《春波与我》。作为先生晚年的学生,我仅从个人角度由感性到理性地谈一点对先生的认识,以便读者,特别是比我年青一代的学者们进一步了解先生,故循先生笔法作本文是为纪念。  相似文献   

5.
殷占堂 《纵横》2010,(6):32-35
春节期间,我受日本八·四会(即八路军、新四军协会)会长小林宽澄先生的委托去拜访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向他询问抗战后期,他担任渤海军区敌工部部长时,日本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的侄子在山东渤海地区迫降被俘的情况。在访问期间,我对于这位外交家的革命生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新增选的全国政协常委名单中,我看到了李默庵的名字。他,就是著名爱国人士、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现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李默庵先生吗?想到这里,我就决定去采访他。 4月17日,我按照约定时间到他的北京新居去采访他。这是一所高20层新建的大楼,楼里宽敞、明亮、舒适。这位老人在会客厅里热情接待了我。他虽87高龄,但仍神采奕奕,保留着军人气质。他热情爽朗,让家人给我泡茶拿烟,并接着就和我开门见山地谈起来。我是第一次见他,但很快就有一见如故之感。这次采访使我对李默庵先生有了更多了解,也使我对他更加敬佩。 热…  相似文献   

7.
《一足印稿》,是当代已故著名书法篆刻家邓散木先生晚年篆艺的代表作。1960年,邓先生因患动脉硬化性栓塞截去左下肢,自是遂号“一足”。1963年,邓先生的上海诸友和及门诸子,取其年来所作裒为一集,由唐云署签、沈禹钟作序、白蕉成跋,题为《一足印稿》。当时曾以原石钤拓五十部,分上下二卷问世,向为海内外同好所宝视。为光大邓散木的篆刻艺术,该集现经邓散木艺术陈列馆出示馆藏精拓本子,并  相似文献   

8.
费新我先生,虽则早已闻其大名,但真正接触交往,还是在我于1983年苏州地市合并调到政协工作后。因同费先生有了交往,所以也就熟悉了他的儿子儿媳费之雄、詹小娴夫妇。其间,与我交谊颇深的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人民政协报》总编工禹时除好是费新我的忘年挚友。因这两层关系,我逐渐了解了费新我倾情书画艺术而不辞辛劳、坚忍不拔的许多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9.
正我第一次知道王力先生,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曾读过由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及《王力诗词格律》,整整几部书厚重而深远,令孜孜求学的我受益匪浅。那个时候,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工作后会有机会来到王力先生的故乡——博白县,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位国学大师的成长之地,了解他的生平故事,感受他的旷世风范、人格魅力,并有幸为其精神传承、其家乡发展献上我的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北宋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的诗句。东坡先生姑妄言之,我姑妄听之,不求甚解。突然有一天看到鄂圭俊先生的一副大字对联,让我吃惊不小,便脱口而出,大师之作,东坡先生之语豁然开朗,如侧耳旁。之后,其书法之气势、之韵味绕梁三日,不绝于心。走近他,了解他,近距离地触摸先生的愿望一日强似一日。无奈不得其门而入,又不甘心放弃。据知情人士说,鄂圭俊先生就在西宁,而且是我民和土族老乡,此愿更浓,如何能放得下。  相似文献   

11.
正谨以此文纪念我国老一辈著名桥梁专家陈昌言先生逝世30周年——题记陈昌言先生是上世纪我国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最后、任职时间最长也是工作难度最大的一任总工程师。陈昌言的小儿子陈宗杰是我的同学、挚友,因为这层关系,加上一些工作的原因,我对陈昌言先生有所了解,也特别崇敬。在陈昌言先生的晚年,我曾先后两次见过他。  相似文献   

12.
惭愧 ,应约采访高敬安先生 ,竟因我疲于应酬来访者而耽误了 3个小时。晚上 7时 ,当我赶到省高院家属院敲开高先生的 2 0 3房门时 ,他竟然没有入席晚餐 ,还端坐在那里等我。先生接访 ,品行甚高 ,令吾敬佩 ,使我不安。这位 55岁的法官、画家 ,“官”至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大学副校长 ,“家”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生于王屋山下 ,长在愚公之乡 ,贫困的家境使他幼年大都在济源的王屋山中磨砺。这里的悬崖峭壁、深潭飞瀑、奇花异草、古树怪石 ,无一不烙印在他的脑海深处 ,尔后又无一不流泻在他不辍的笔端。我想了解一下他的画作及获奖情况 …  相似文献   

13.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  相似文献   

14.
正雷达先生是我的恩师。2005年夏天,他受我的硕士生导师彭金山先生之邀来西北师范大学讲学,其时他在兰州大学做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此前,我读过他的著作,十分敬仰。一时见到先生本人,心中更是激动,便表达了想考取他的博士之愿,没有想到他表示欢迎。后来,我如愿成了雷门弟子,可谓人生之幸。先生在兰州大学做博导10年,前后指导博士10余人,这些同学现大都在高校工作,有不少成就突出。先生在学业上对我们要求非  相似文献   

15.
1986年初,我们省文联几人准备去民和三川的马光星家,参加他亲戚的一个婚礼,以实地考察土族婚姻习俗。正巧时任省民委主任的祁明荣同志也因公务要去三川,只是行期稍早。他约我与他先走一步,可以多跑些地方多了解些情况。我愉快地接受了他的邀请,走访了中川乡和官亭镇。果然不虚此行,在官亭,我听说了朱海山先生其人其事。我一下被吸引住了,连续访问了辛怀志先生等多人。后来,写成了传记文学《名扬三川朱喇嘛》。 前些日子,偶遇《中国土族》总编辑解生才先生,提起那篇文章。他说,土族群众对海山先生都很敬仰,想多知道一些他的事迹,因而要我取出此文在《中国土族》上发表。 十多年过去了。听说,我在文尾提到的官亭海山图书馆已在上世纪末落成,只是已更名为三川科技文化中心,内中除图书馆外还有其他多功能的文化设施,四层的高楼内专门建筑了海山先生的雕像和纪念堂。我为此感到欣慰又不免有些忧伤。因为十多年来为此事辛苦奔波的辛怀志老人,就在落成典礼结束不久溘然去世。而曾为我提供素材的另一位官亭土族知名画家白峰先生也已作古。 我已年过花甲。想起三十年前曾在离宫亭镇十多里地的军区农场劳动半年之久,后来又去官亭采访似乎与此小镇有缘。但愿此生还有机会再去官亭,看一看那新建造的科技文化中心,也  相似文献   

16.
范苏苏 《炎黄春秋》2006,(12):24-26
今年12月12日恰逢“西安事变”70周年,在我们怀念张学良将军的时候,不由想到了他的侍卫副官陈大章先生。陈大章先生和我的父亲范长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有过交往,且他们的交往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又很具有传奇色彩。最近我又看望了陈大章先生的夫人,88岁的陈秀芳女士,对于当年那段历史又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可以说他们的交往对于促使张学良将军下决心抗日并发动“西安事变”起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2000,(7)
我在1955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吴组缃先生教古代文学,我听过他讲明清文学史、“《红楼梦》研究”专题和“《聊斋志异》研究”专题。他以现代著名小说家的眼力剖析古代文学,时发新见,十分精彩,深受同学欢迎。当时我不了解吴先生,把他当成是专门教古代文学的教授,后来一位高年级学长告诉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从清华调到北大后,一直教的是现代文学,直到1955年才转教古代文学。我深以无缘聆听他讲解现代文学为憾。1959年,讲现代文学史的王瑶先生因为他的《新文学史稿》正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那年,我出生在北京东城一个贫穷的家庭。17岁那年,我拜在梅兰芳先生门下。我是通过齐如山先生认识了梅先生的。我和齐先生谈起希望拜梅先生为师的事,齐先生把我带到梅先生家去。那时,梅先生住在东四九条胡同。第一次见面,梅先生对我的印象很好,说我是个好孩子,聪明,扮相也好。我受到了梅先生的称赞,心里说不出的快活。但是,提到拜师的事,梅先生却拒绝了。他说:他是从不收女徒弟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肯收女徒弟,不过事实上他那时的确没有收过一个女门生。齐如山先生是个热心人,帮我再三向梅先生说项,说我是个孩子,不要当作女徒弟收…  相似文献   

19.
电话里响起陌生的声音。一问,才知道那是陈新桂先生的儿媳的一位朋友从京来沪,她托他来我家取磁带。我给了他4盒录音带──—既不是《济公曲》,也不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而是陈新桂先生生前跟我的谈话录音。那是我写《罗隆基传》时,赴京访问陈新枝先生,他一口气跟我谈了4小时,不仅谈他与罗隆基的交往,而且也细谈了自己坎坷多难的一生。就在我访问他之后不久,陈新桂先生与世长辞。他的儿媳听说我采访过他,给我写信,问那些录音带还在不在。对重要的采访,我都永久保存录音带。我当即答应复制4盒送她。她收到后,全家细细听了…  相似文献   

20.
<正> 我非常喜欢欣赏书画作品,尤其是对画家孙峰的作品更加印象深刻。10月里,我去北京的一位在书画界知名度很高的好友孙泳新先生家里做客,他对我讲:"你若早到几分钟,就能碰见著名歌唱家杨洪基先生了……"我问:"杨先生是来收藏您的书画吗?"孙泳新先生告诉我杨先生这次到这来,不是收藏他的书画作品,而是收藏孙峰的画作。于是,他就向我娓娓地讲述了事惰的经过。今天清晨,孙泳新先生接到杨洪基先生的电话,向他咨询画家孙峰的情况,并表示想要收藏孙峰的画作《群虾图》。孙泳新先生高兴地说:"你算是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