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阳文史》2010,(5):1-1
<正>在我极其有限的理解中,刊物,尤其是人文类刊物,应当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对历史的探寻与反思,对文化的追溯与执着,对生命意义的体悟与思考,对普世价值的坚持与关注,对精神家园的坚守与看护……理应成为刊物的基本调性。因此,自回归做刊物以来,寻寻觅觅之中,总在探索一种可以为之努力的办刊之道。然而,几个月过去,改版后的《贵阳文史》也  相似文献   

2.
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乐趣。一卷在手,仿佛找到知音、挚友,不仅可以解决疑难,增广见闻,而且还可与之对话,沟通心灵,使自己获得慰藉和精神满足。所以个人一辈子爱书、读书、也写书,与书本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浅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欣 《安徽史学》2012,(3):57-62
浅铺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水利设置与河工组织之一,其主要功能在于疏通运河淤浅,保持运道畅通。历经明清社会之发展,浅铺、浅夫经历了从"铺"到"堡"、由"征发"到"雇募"的过程,这既是漕运制度的革变之需,也是区域社会的应时之变。对区域社会而言,浅铺同时具有两种性质,一种是解决运河淤浅的空间设置,其存在与区域聚落的成长密切相关;另一种是由浅夫组成的"群体"组织,其来源与管理是区域社群生存状况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4.
浙江乃“文物之邦,人文荟萃之地”,这是清代初叶,人们对浙江的赞誉.文物之邦也就是文化之邦,文化发达的地方,实际也是对浙江历史发展的总概括,对浙江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总评价.因为当时的浙江,确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一种典型地区.当时的浙江是现代浙江的昨天.弄清“文物之邦”因何而云然,对研究中国的昨天与关注浙江明天的人,都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赵宗福 《攀登》2010,29(5):7-9
一、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与“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的关系 首先,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在特殊时期的进一步升华、发展和充实。任何一种精神力量都不是在孤立的环境中产生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郑晓江 《古今谈》2010,(2):18-23
儒学是一种入世之学,是培育人格、提升世人之精神品质之学,也是实做圣贤之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如何适当与适度地恢复儒学教育,使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真正能够起到教化社会、提升青年学子之道德人格及境晃的作用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本文以笔者组织的一次研究生教学活动中.恢复儒学讲会传统的实践为例,  相似文献   

7.
吴培红 《丝绸之路》2009,(18):40-41
中庸与中道,二者意义较为相近。中庸概念由孔子首先提出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中道美德这一观点.指出在实践事务上也和在感情事务上一样,存在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情形。他认为道德德性是适度,它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中庸与中道相比较,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诸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异同,本文将从中庸与中道的理论提出、思想内涵、达到途径等方面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与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太宗与佛教郭绍林关于唐太宗与佛教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法依据太宗贞观二十年(646)贬斥崇佛大臣萧诏令中的几句话:“至于佛教,非意所遵,虽有国之常经,固弊俗之虚术。……报施之征,何其谬也!”①认为太宗“对佛教宣扬的唯心主义的善恶...  相似文献   

9.
郭静 《区域治理》2021,(3):163-164
认可度,是人们根据受评对象的各种表现做出的一种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态度,影响着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与之的交往态度,也影响着人们与之所在组织的交往态度.党员作为党组织的肌体细胞,身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的第一线,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群众对党员认可度的高低,不仅仅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单个党员的评价,也...  相似文献   

10.
……乔玛觉得,寻求匈牙利人与"维吾尔人的亲缘关系"仅仅是为了将荒凉的陡峭山峰和深渊的荒僻之地之魅力,掩饰在一种认真的借口之下。他觉得这是一个荒谬的傲慢、受一种使人引起麻痹的胆怯之苦的小人之虚构,同时也是一种逃向在外貌和文化上都是荒凉偏僻的地区之借口,哪里是一片他能够以其山崖上的雄鹰那样高傲而无所顾忌地考察人类的风水宝地。 (法)米歇尔·泰勒《西方发现西藏史》  相似文献   

11.
田晴 《旅游纵览》2013,(9):304-30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功能已愈来愈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本文从文化的定义出发,在辨析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基础上,通过旅游活动中的主体--旅游者及客体--旅游资源两个角度来探讨文化是旅游产业之魂。关于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1981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旅游与文化》中曾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林洪贷(1990)也指出,仅对旅游业作经  相似文献   

12.
也忆章伯钧     
郭因 《江淮文史》2004,(5):166-168
陆陆续续看了章伯钧的女儿章诒和的几篇章,不由得勾起我对一段往事的回忆,也不由得在内心萌发一种对章伯钧深深愧疚之情。  相似文献   

13.
兰花是一种当今颇受世人青睐的观赏花卉,以其历史积淀下来的魅力和当今人造之势,令无数“兰迷”为之倾倒,大有“妙处难与君说”之趣。笔者养兰近二十年,在此,不揣浅陋,也尽一知半解,与君共赏兰花之趣。  相似文献   

14.
劳资纠纷是民国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问题,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因工资及待遇问题时常引发冲突,执图书出版界之牛耳的百年老字号中华书局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张丽华 《神州》2012,(6):107-107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交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相似文献   

16.
高志其说:"姚君画虎,集物之大成,所谓虎头、狮眼、豹嘴、兰须,亦世之奇绝也。兼夫秦汉瓦当,隋唐壁画,京昆净谱,无不汲取精华也。" 姚少华先生以画虎著称于中外,他笔下的虎有一种气吞山河的凛然之正气,王者之风范,尽显阳刚之美,傲骨雄风, 给人一种强悍的视觉冲击力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之气概,展示出虎的超然内在精神之实质,开创了自己画虎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令人观后耳目一新,心灵为之一振,充分体现出了一种奋然崛起的时代精神和民族之魂魄。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讨论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希腊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揭示出希腊人文主义相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内在的超越性。神性空间与宇宙神圣秩序的存在与否决定了人类对生存价值与生命归宿的不同认识,从而也决定了两种人文空间内人们不同的心理状态与生命趋向。  相似文献   

18.
曾建生 《沧桑》2009,(1):241-243
凭借舟船往来两广及珠三角,黎简与岭南航运文化零距离接触得天之独厚,他的《五百四峰堂诗钞》成了岭南航运文化的大展台,主要包括船文化、船艺文化、旅游文化、海防文化。它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行业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姜朝晖 《丝绸之路》2009,(20):78-80
从魏晋山水诗开启,到山水之作发展到王维、孟浩然掀起创作高潮,张九龄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外放遭贬谪而寄情山水,张九龄对前代诗风深入学习借鉴,其山水行役之作有了谢灵运凝重的风格;山水景致是传达心境的媒介,对山水的感悟和描摹,便不再是简单的铺陈,而成为一种心境的表现方式。诗歌山水美景与心境相合,曲江之诗也有了王维神韵;得山水之助,曲江山水诗歌清新省净,清澹典雅,古朴沉郁,形成特有的明秀清澹之风。  相似文献   

20.
本来不想对中国电视作什么评价的,毕竟电视剧也是一种“剧”的形式——消遣之物罢了。但既然说了,那就开门见山——我眼中的中国电视剧是喜忧参半的。德国有句俗语:“有敏锐之脑与勤勉之手者,随地可得黄金。”而我所喜的,正是当今的文艺工作者们运用他们敏锐的头脑和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