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先生名質,字朴存,号宾虹,又号予向,安徽歙县潭渡村人,公元1864年(清同治三年)正月初一日誕生在浙江金华岭头,1955年3月25日卒于杭州四湖棲霞岭下寓居,享年九十二岁。先生的先祖黄白山明末諸生,耕读不仕,破家产买書数千卷,山居三十余年,清貧自守,善書法诗文,著作甚丰,有《一木堂詩稿》杂書十六种。《一木堂集》于清康熙时代因被列为禁書而銷毁。载东原对白山致力文字学的著作《字詁》《义府》二书評价很高。白山之子黄吕,字鳳六,幼承家学,工詩詞,善画山水,用笔蒼勁,为新安派画家之一。宾虹先生的父亲黄定华,幼年时家境貧寒,从外祖汪籙  相似文献   

2.
景玉川 《百年潮》2002,(10):41-45
名利向来是很多人追逐的目标,在商品大潮汹涌的今天,更有不少人为了金钱与虚名身败名裂.然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历朝历代都有一批争脱名缰利琐、锐意进取的人,李一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1931年,爱国民主人士李一平先生有感于民族危亡,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而“决然兴学”,在庐山“交芦精舍”创办了一所半耕半读学校。这所学校没有校名,有人叫它“芦林精舍学校”,也有人叫它“存古学堂”,还有人称之为乡村小学。由于学校不收费,老师义务教学辅以学生互教,并特别强调学生自强自立,使得学校名声鹊起,远道慕名而来的学生越来越多,黄炎培、林语堂、杜重远等名人考察后也极为赞赏。1933年庐山军官训练团开办后,一些军事教官的子女也来此就读。这所学校办在号称蒋介石“夏都”的庐山,由于李一平与林森、陈诚等国民党上层高官有交往,蒋最…  相似文献   

4.
我知道方成先生,与许多读者一样,始于欣赏他的漫画。渐渐的,不看署名,也能知道哪些是他的作品,这便是大家风格使然。认识方成先生本人之后,再看他的画,首先想到的倒是他本人幽默的言谈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幽默的生活 第一次见到方成先生,是一个冬日的午后,在张守义先生的工作室。  相似文献   

5.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翻译、评介了夏目漱石的许多文章,深受夏目漱石余裕文学观的影响。余裕文学观不仅是鲁迅看取日本文学的重要标尺,而且也是他理解文学与人生现实关系的内在原则之一。鲁迅的《藤野先生》与夏目漱石的《克莱喀先生》都是对留学时期师长的回忆性文章,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二人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个性心理的悬殊,《藤野先生》与《克莱喀先生》又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张云 《中国西藏》2005,(2):62-63
名藏学家黄颢先生2004年5月18日因病辞世,闻此噩耗,许多学人扼腕不己。与这个消息几乎同来的.是先生家人捎来的先生的亲口叮嘱: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一切从简。这样.许多学人没能见上先生最后一面.而先生病中探过病的,忆起先生的豁达安命、朴质热心.也每每唏嘘不已。张云博士这里所记述的,正是整个学界的感受;他所表达的哀思,也是大家的心意。本刊能荣幸地刊发此,正是学界对黄颢先生的这份不能忘却的忆念。  相似文献   

7.
短歌当哭     
公元2000年是个凶年,刚祭别了周振甫先生,接着又走了戈宝权先生、柯灵先生和程千帆先生,再加上前些时先行的赵朴初先生,文坛、学界遭此噩运,斯文难再。 欲哭无泪,就是有泪也禁不得接连而来的许多悲哀。长歌当哭,我已无力长歌,只能短歌而哭一哭程千帆先生。 至今我还未曾见过程千帆先生,因为我不是他的弟子,却对他老人家怀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感,我知道我的学业与他相比相差奚止千万里,一见面就会被他洞察而无地自容,这就是当我得悉南秀村他的住址时,多年来一直没去拜望的心理障碍。 程先生1978年被匡亚明校长请到南…  相似文献   

8.
吴亚卿 《古今谈》2004,(3):29-31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一字朴人,号宾虹。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他博通诗书画印诸艺,于画则开宗立派,为一代巨擘,而诗,洵其馀事耳。  相似文献   

9.
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与日本有过密切联系,这是因为他曾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视为亚洲国家立国的楷模,日本与中国近在咫尺便于他来往活动,清末很多留日学生是他进行革命的辅翼,许多日本的有识之士也赞助他的革命。所以,日本曾是他的革命据点。他受过日本人民与进步势力的支持,同时又受过日本反动派与反华势力  相似文献   

10.
张瑞玑其人     
1908年初春,在陕西韩城当了近两年知县的张瑞玑,奉调将至兴平.正束装待发,听见一阵杂沓的脚步声,从外面进来十几个认识和不认识的乡民.为首的那位胸前捧着一双崭新的靴子.张瑞玑两只大眼睛疑惑地看着他们.捧靴子的那位说,乡民们感戴“张大老爷”两年来的恩德,专门赶制了这双新靴,务请“张大老爷”临走前穿上,把换下的旧靴留给他们作个纪念.张瑞玑拗不过眼前这些憨直忠恳的乡民,但他到底也不明白,乡民们将怎样搁存他这双靴子.到兴平不久,张瑞玑就听人说,他那双旧靴子已被陈列在韩城中心的鼓楼上,供人瞻仰,靴上标有“知县张瑞玑之遗靴”的字样.这一年,张瑞玑36岁.关于这段佳话,现存张瑞玑几百篇诗文中只字未提.但据其外孙王作霖先生的记述,80年代中期,他拜访过考古文物专家、陕西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贺梓诚先生,了解先外祖张瑞玑的生平事迹.贺老先生年近八十,韩城人,少年时他曾亲眼见过陈列在城中鼓楼上的张瑞玑“遗靴”.  相似文献   

11.
启功先生博雅、精深、有趣。张中行先生说他善书能画,精于鉴定之外,“他肚子还有大批存货,因为受‘能者多劳’之累,即使想掏也掏不出来。”如果有什么光的探测器,对准他的肚皮(从旧而俗之习,不说心,更不说大脑),卡喀一响,我想一定会有许多新发现。”启功先生曾住鼓楼东里芝麻胡同,张中行先生住鼓楼西,一街之隔,晚上常在启功先生的“兰堂”见面叙谈。那时必到的有曹君家琪,因面长,启功先生呼之为驴;有马先生焕然,启功先生小学同学,也是寡言,可是屁股沉,入室即上床,坐靠内一角,不到近三更不走;有熊君尧,寄生虫学家。…  相似文献   

12.
脸谱     
1949年,朋友们在重庆为老舍先生祝寿,并祝贺他从事写作20周年。大家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轮到老舍先生致词的时候,老舍先生早已泣不成声,只喃喃地说出一句来:“20年,历尽艰苦,很不容易,但是拉洋车、做小工20年也很不容易,我定要用笔写下去,写下去。”  相似文献   

13.
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北学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在北京京去世。启功先生一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这里着重介绍他与结发妻子患难与共的故事,以示纪念。在启功老人的心底,有一个使他永远难忘的人,这便是他患难与共的妻  相似文献   

14.
马一浮先生(1883—1967)是现代著名学者、一代儒宗、诗人、书法家、篆刻家。他的作品、书札、文稿、讲录等都是随写随散,无意于收存与编撰,直到他逝世之后,由他的友人楼达人先生提议并写信给胡乔木同志,才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经过十余年的搜寻,特别发现他的关门弟子龚慈受在随侍马先生期间,手抄笔录,留下许多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陈桥驿先生是我国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终身教授。他治学严谨,博采众长。他自喻是地方志的“大用户”,对地方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亲自参与旧方志的搜集、点校,亲身指导、编纂新志,并为多部志书担任顾问,提出了许多极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他与地方志结下了不解之缘,是方志界的挚友良师。喜逢陈先生八十华诞之际,本刊特发陈先生家乡史志界人士撰写的3篇章,以表达我们对这位学界长的崇敬与祝福.  相似文献   

16.
<正>一近年写黄宾虹先生的文章,常出现意思相同、但版本不一的说法:据说黄宾虹先生曾说自己的画要在他死后50年人们才看得懂。于是有文章演绎,2000年后(还有的精确到2005年),黄宾虹的画开始大涨,从他逝世时算起,正好50年左右。关于黄宾虹先生在什么场合说、对谁说过此话,许多文章都是语焉不详。对此,我是一直持怀疑态度的。即使黄宾虹先生真说过这种话,我觉得也丝毫不会因此而抬高黄宾虹先生的艺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的黄宾虹先生,其说不完道不尽的艺术人生、艺术创造令后来从艺者着迷,每每欲探其奥。今笔者不揣浅陋,就三个方面来同大家共究宾虹老人的人和艺。关于年龄、身世及家乡观念黄宾虹先生1865年生,1955年逝,实龄90岁。按中国人以虚岁计龄,享年91岁。大约在十余年前,我每次以画上干支年款按虚龄推算,后发现有干支纪年款又有自署年龄的,推  相似文献   

18.
正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于今年2月24日遽归道山,消息传来,我深感震惊和无比悲痛。李先生是当代中国古史、古文字及古文献研究的杰出学者,也是数十年来中国先秦史学界公认的领军人物。我自从学习古史专业以来,有幸与李先生有很亲密的交往,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为学做人的原则和方法,李先生的高大形象及所给予本人的教诲将永远铭记在我心中。在与李先生相识的30多年中有许多往事难以忘怀,在此谨略叙数事以表达对先生诚挚的怀念。我的导师是吉林大学金景芳先生,金  相似文献   

19.
陈小丽 《百年潮》2008,(6):46-51
黄炎培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著名诤友。他亲手创建中国八个民主党派中的民盟、民建并任两党派中央第一任主席。他与毛泽东的延安对话被称作“黄氏周期率”,至今仍不时被人提起。近日,黄老的儿子黄方毅先生向我们讲述了黄老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在这些往事的片断中,让我们一起追寻黄老曾走过的路、曾有的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范用先生曾任三联书店总经理,人称“范老板”,因他手握书稿生杀大权,就是印数多少、酒钱(稿酬的戏称)几何,也是他大笔一挥,一锤定音。我与范公是忘年交。过从一段时间后,没大没小的我,也斗胆送他一个雅号“三多先生”。三多者,书多、友多、酒多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