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孙中山振兴中国商业的经济思想及其演变林家有孙中山作为一位民主革命家,他成就了伟大的事业,领导人民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人文地理》2000,15(5):34-38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改革开放使中国及时赶上经济全球化的高潮,对外贸易则是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本文在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表现出对外贸易额迅猛扩张、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不断深化的外贸体制改革以及波动之中的贸易条件等特征。展示了中国对外贸易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格局,无论国内对外贸易的分布还是主要贸易伙伴的构成都体现出这一特点,说明中国的对外开放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并分析了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经贸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吕振羽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振羽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 ,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 ,得出了神话传说所反映的史前时代是原始社会的结论 ,深入探讨了殷周时代的社会性质 ,认识、考察了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有力批判了“中国社会之特有的停滞性”的错误观点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经济开始局部停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伪市场化取代真正的市场共识。中国未来10年改革需要的是公共财政、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简而言之,是以前10年中失落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界对帝制中国法律的认识受到"现代主义"价值的影响,"现代主义"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关于帝制中国法律的社会基础的认识,认为帝制中国法律的社会基础是"东方社会",将帝制中国法律与西方法律对立,并注重批判帝制中国法律的"专制主义";二是关于帝制中国法律的制度功能认识,认为帝制中国法律的主要功能是社会秩序控制,同样将帝制中国法律与西方法律对立。"现代主义"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洞见与偏见并存。西方学界内部对"现代主义"中国法律史研究进行深刻反思。其反思对于国内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有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明清时期是帝制中国的晚期,积累了数千年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思想演进、社会生活变迁、阶级关系调整、文化与科技创新之成果,在此基础上,按照自身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社会在默默前行。虽然,来自国内外的滞碍很大,但学界的独立探索却从未停止。所谓“中国历史停滞论”,“西方中心论”,“明代倒退论”,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过密型商品化论”等,被中国学者的经验实证研究结论所突破,帝制晚期中国道路的探讨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与“长期停滞论”的说法相反,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有着十分可观的发展。举例来说,明清时期的500年间,中国耕地的拓展可能与前2000年的成绩约略相当;而人口约近三倍的增加,显示出经济尚有超出一般土地开垦之外高水平发展的一面,因而受到当代学者的特别关注。早在公元前200年国家初次统一前后,中国经济已有相当的进步,农业进入精耕细作,成为一种市场经济,空前统一的秦、汉国家又拥有接近明清时代的版图,这就很容易使人误解,在其后的2000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并无什么进步可言,走的是一个“长期停滞”的“不正常”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工业建设的重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西部工业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出于备战考虑,东部沿海城市不仅工厂大量内迁,国家投资减少,而且城市人口的发展也受到严格控制。三线建设为内地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并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为内地城市现代化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在全国层面,六七十年代中国城市化发展逐渐与工业化脱钩,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三线建设是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自通货紧缩对日本经济的严重影响引起广泛重视以来,围绕如何打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日本学术界出现了综合经济对策重点是优先处理不良债权还是优先消除通货紧缩的论争。2002年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加速改革的综合对策》、12月12日公布《加速改革的计划》以后,这一争论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尽管如此,迄今为止,日本政府仍难于采取优先消除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的新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该书将由国家清史编委会翻译出版),是继其多部在中国思想史领域富有影响的著作之后的又一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他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历史有一种一贯性,那就是无论帝制时期的改革者,还是早期的共和派,无论国民党官员,还是  相似文献   

11.
史浩江  周光友 《人文地理》2005,20(5):99-102
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了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量引进外资的深层次原因。采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中国工业化进展程度的指标对整个90年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工业化从90年代中期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低速徘徊的阶段。大量引进外资导致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是"外资替代效应",二是"弱质替代强质"现象。两个"替代效应"对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相似文献   

12.
刚刚过去的这四分之一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然而在此之前,世界日新月异进步的时代,中国却曾经历过长达20年的停滞。生产力长期停滞,显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因而阻碍了它的发展。长期停滞的20年,恰恰是中国大张旗鼓反对修正主义的年代。历史已经证明,那时我们所反的并非修正主义,而是最近四分之一世纪促进中国迅猛发展的指导方针,这方针正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3.
古德诺与民初中国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阙光联 《百年潮》2004,(4):60-66
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有位来自美国的学者、袁世凯的法律顾问古德诺在报上发表了一篇名噪一时的文章<共和与君主论>,鼓吹中国宜实行君主制,对帝制运动产生了推波助澜的舆论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旅游经济的作用,指出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旅游需求的增长,三大市场全面开花;旅游供给的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功能的发挥,对经济的贡献率是非常令人满意的。最后提出了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促进进一步提高旅游经济的作用,继续做促进社会劳动就业;旅游总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继续扩大;继续加快旅游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优化和中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改造。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与当代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的旅游经济思想 ,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旅游业初创时期的实际 ,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旅游业和怎样发展旅游业的重大理论问题 ,体现了他对旅游经济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 ,为我国旅游业的崛起和腾飞奠定了政策框架的根基 ,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促进了旅游生产力的全面增长和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 ,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宝库中极具特色的篇章 ,学习、研究和实践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 ,对推动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方人物周刊》2012,(25):10-10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76%,是3年来的最低。按照西方的标准.这个速度已经很高了,但和2010年的10.5%相比还是相形见绌。分析师认为.强劲的银行信贷意味着经济可能会在下半年复苏,但疲弱的零售和工厂出货量使得复苏的速度和强劲程度变得不确定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1 949— 1 999年半个世纪的中国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作了全景式的勾勒 ,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和研究、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构造“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尝试 ,整理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的发展线索 ,给出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的理论框架 ,并作了纲要式的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8.
赵轶峰先生新近出版的《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初编)》,对"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深刻批评,力图从真正的"本土"视角出发,呈现和阐释中国文明、文化、社会共同体的结构模式与演进历程,提出"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这样一个统摄性概念,并围绕这个概念对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充分展示了"大历史"的活力和魅力。此书的出版,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界对于"大历史"的关注和兴趣,推动对于中国历史独特发展道路的探索与讨论。  相似文献   

19.
对于近期的中国经济,温家宝总理作出基本判断:二季度经济增速下降是主动调控的结果,政策基调是保持稳定。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次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上半年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主动调控导致,并认为,下半年经济调控的主基调是保持政策稳定,核心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就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而言,十八世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c在结束广明永清初战乱.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以后,社会秩序开始稳定,经济逐渐恢复,进入十八世纪.社会生产持续发展。其间不论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生产水平和规模都超过以往任何阿代。其中农业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该世纪末,全国在册耕地已接近八亿亩。水稻、玉米、番兽等高产作物品种得到推广,农田水利的修建也比前代有了较大进步,全国粮食产量增加。边疆地区农业经济面貌的改变尤为显著,成为十八世纪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