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旅游作为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活动,成为近年来的旅游热门。然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与加强文物保护发生冲突。如何把握好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的"度",成为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重大问题。本文从文化旅游的意义、文化旅游的现状以及文化旅游如何加强文物保护等方面,阐释旅游活动必须在保护文物及其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空间的保护,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颇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民族文化内涵及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既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国家和自治区应加大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潘媚 《丝绸之路》2011,(10):63-64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积淀,展现了鲜明的民族个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机,此问题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严重。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贫困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必须结合山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4.
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都需要国家文化精神。国家文化精神需要的是一大批经典的文化作品作为支撑,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尤其要珍视。在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中,我们首先应该厘清文化产业和文化遗产的关系。从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文化保护的角度出发,文化遗产是不能产业化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民众的支持和参与,民间文化应该还给人民。  相似文献   

5.
袁佩凤 《神州》2013,(33):143-143
越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适合于从小培养,在幼儿中进行越剧启蒙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从越剧在三明的背景与现状、在幼儿中进行越剧启蒙教育的意义、如何进行启蒙教育三方面阐述本人对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粗浅认识与心得。  相似文献   

6.
张双果 《文史月刊》2012,(Z3):25-25
本文在论述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如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建忠 《神州》2011,(26):20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先秦到隋唐,从宋元到明清,在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文明的映射下,这五千年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属于精神成果的非物质文化保持了质的千年延续与量的永恒积累。但是,这些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消解。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现如今在非遗保护利用过程中,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出现了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本文将从产业化的视野下浅析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来是学界争论的话题。本文立足于花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从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进行分析,阐释了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袁洁 《旅游纵览》2022,(13):105-10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旅游作为休闲放松的方式,这为旅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作为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象,其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却在逐渐加剧。因此,如何解决二者间存在的矛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共同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分析如何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同时实现对其的传承与保护,以期能够为旅游行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露 《神州》2012,(9):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特殊文化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丰富群众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述,分析"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建忠 《神州》2011,(11):202-20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先秦到隋唐,从宋元到明清,在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文明的映射下,这五千年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属于精神成果的非物质文化保持了质的千年延续与量的永恒积累。但是,这些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消解。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现如今在非遗保护利用过程中逼过市场化的途径,出现了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本文将从产业化的视野下浅析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杨志刚  马健  陈强 《丝绸之路》2014,(24):38-39
甘肃榆中青城古镇是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也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具有千年发展历史的古村落之一。青城古镇历经千年文化传承,遗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遗产,也有非物质遗产,它们共同孕育在青城古村落的整体生态文化遗产之中。青城文化遗产对于研究黄河中上游古村落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特别是协调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本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刘洪 《文物春秋》2011,(2):33-35,5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应该采用公权为主、私权相辅的保护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解构,通过公权的方式维护其"文化空间",实现其公共利益;通过私权的方式,利用著作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产品,并鼓励其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对于历史悠久的传统作品,可以通过私权与公权相结合的方式,调动相关地方和人员的保护积极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的利益,保护好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衡水内画是河北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发展已然成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最佳途径。然而,在面向市场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衡水内画还可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应当怎样进一步扩大产业化发展,提升冀派内画的影响力,如何在提高其艺术价值的同时实现它的经济价值,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冀派内画艺术必不可少的思考,亦是本文讨论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亚鲁王文化横空出世,对如何保护与开发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如何利用旅游开发模式,寻求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格凸河亚鲁王城旅游度假区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保护和开发互助土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实推进土乡文化产业化发展,2007年初互助土族自治县组织县文联、县社会发展局和丹麻镇有关人员及土族民间刺绣艺人,分赴我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南县和甘肃省庆阳市,就两地文化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笔者深受启发和鼓舞,  相似文献   

17.
华侨历史源远流长,世界各地遍布华侨文化遗产。华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华侨文化遗产,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社会、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将海上丝绸之路按照《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进行解读,分析了文化线路这一特殊文化遗产类型的价值构成。探讨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利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有关定义和共识,来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9.
清代方志中对台湾地区文化遗产多有记述,主要分为自然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3类。自然文化遗产展现台湾地区独特的地物风貌,物质文化遗产是台湾历史信息的情境再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台湾历史社会风貌的集中展现。通过对涉台方志中"古迹""风俗"等部分中有关当地文化遗产记载的归类分析,在纵向上把握台湾文化遗产由远及近的发展脉络,在横向上对台湾不同地区文化进行比对和释因,并从方志学视角对清代台湾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脉络进行梳理,借此思考当前两岸涉台文物的共同保护与治理问题,为两岸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20.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博  程圩 《人文地理》2008,23(1):74-79
文化构成旅游的灵魂,在文化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和事项.因此,实现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必须要清楚上述二者的关系、必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特性的梳理与描述,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对待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