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读经”     
刘奕 《贵阳文史》2011,(3):31-31
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是通过这些行为慢慢培养出一些根苗,这是当下推动“读经”的正面意义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林 《贵阳文史》2011,(3):27-28
一边是家长的读经热潮,一边是现行教育制度的约束,这群读经幼童常常漂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在于:家长希望通过读经来塑造一个理想中“君子”形象。这个“君子”仁爱、贤德、孝顺;然而现实在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小学升初中数学等知识是必学的,也就是孩子不可能脱离整个教育体制而仅仅只读经书。但13岁之前又是大家所公认的读经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3.
不管动机如何。经典的“滋养”都毫无声息地融化在“读经”这一行动之中。于是,我们只得从贵州历史上那些声名显著的古代读书人身上,探寻一点关于古人读经的蛛丝马迹。对于日益浮躁的今人来说,或许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2011年的中国,时逢帝制消亡百年之际,一方面“西学东渐”之风尚在续吹,另方面“尊古读经”的呼声又在社会上漫延开来。对读经的动力和目标众说纷纭,在我看来,应在于道统的体认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南国学馆的读经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成立的湖南国学馆,是何键在湖南推行尊孔读经的一个重要机构。它名为国学馆,实际上是在弘扬国学幌子下的一个以读经为中心的机构。它招收习经生;开设读经课程,使读经进入课堂;它创办《国光杂志》,发表读经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但如同船山学社的读经一样,国学馆的活动由于逆历史潮流而动,最后也失败了。  相似文献   

6.
汉朝时的韦贤和他的儿子玄成,两人对经书都很有研究,后来都做到宰相。当时的人都称赞他们,流传出“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这句话。以此来看,劝人读经不是没有根据的。《三字经》里总结为“人遗子,金满蔬,我教子。惟一经”。至今流传。  相似文献   

7.
对于1930年代因"读经"而引发的争论,仅从政治思想斗争及国民党寻求统治的合法性而展开研究是不够的.争论的背景和相关论述表明,它更主要是立足于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立足于对传统文化与现实政治、社会生活、文化建设等相关联系的多种认识.  相似文献   

8.
陈雪峰 《岭南文史》2008,(3):97-102
陈济棠鼓吹在广东中小学进行读经 1933年6月18日,陈济棠向西南政务委员会提出,请通令全省学校恢复读经。并拟具“正学风办法”;(一)由教育厅将《孝经》、《四书》摘其“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编为经学教科书;(二)大、中、小各级学校以经学为主科,每星期至少授课六小时;(三)作文命题,经学题应占其大半;(四)唱歌一科,将诗经及古圣贤之雄壮诗词采入,以“养成浩然之气”;(五)考试成绩,以操行为重。  相似文献   

9.
郭楠柠 《炎黄春秋》2008,(12):28-33
《中国青年》杂志1980年5月至1981年3月开展的《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讨论(读者简称为“潘晓讨论”),可以说是当时思想解放浪潮中的一个浪头。我自始至终参与并且具体主持了这个大讨论。  相似文献   

10.
“只要宗教在当今社会完全正常化,负责部门采取很好的宗教管理举措,让信教群众有正常的宗教社团、宗教场所、宗教生活,包括正常的宗教读经方式,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1.
读经幼童     
黄圆 《贵阳文史》2011,(3):26-26
“我们期望自己的孩子有礼貌.要善良.具体到孩子的成长当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内容,或者是当着众人背诵的‘表演’,传统文化能够延续下去,我们真正看好传统的最本质的东西吧?”不就是这些一点一滴的积累吗?《弟子规》也好,《千字文》也罢。更应该是能够影响他,塑造他一生一些好的、善的东西。可能这才是  相似文献   

12.
被人称为"南天王"的陈济棠和"一代宗师"的胡适,一南一北,一武一文,本来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的名人,却在1935年1月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尊孔读经"的争论,真是匪夷所思。时至今日,这场争论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思考。陈济棠(1890.1.23-1954.11.3),字伯南,广西防城港人。早年在广东陆军速  相似文献   

13.
“亚封建主义”及其新近的讨论谢天冰“亚封建主义”(BastardFeudalism)一词是C。普卢默首先创造的。但是,赋予它完整的概念的是K.B.麦克法兰于1945年发表的著名论文。①他强调,“bastard”一词不是字面所示的“私生”、“变形”、“...  相似文献   

14.
汪毅 《巴蜀史志》2012,(3):36-38
在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中,最说不完的却是哈姆雷特。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说不完的大千世界里,最说不完的艺术家却是张大千。“说不完”,构成了对张大千文化现象(人性的、人格的、精神的、艺术的、情感的,等等)的特别观照,传达了“张大千学”的多元意义。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与张大千的“术”之讨论。传达了对张大千“说不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汪毅 《巴蜀史志》2012,(1):36-38
在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中,最说不完的却是哈姆雷特。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说不完的大千世界里,最说不完的艺术家却是张大千。“说不完”,构成了对张大千文化现象(人性的、人格的、精神的、艺术的、情感的,等等)的特别观照,传达了“张大千学”的多元意义。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与张大千的“术”之讨论.传达了对张大千“说不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的决定,有过一次讨论。1949年9月21日全国政协会议已经开幕。9月25日深夜,收到周恩来、林伯渠两人联名的午宴请柬:“九月二十六日上午十一时半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午宴,并商谈重要问题,务请出席。”我  相似文献   

17.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这是教育总长蔡元培启用教育部印信的当日发布的。5月,教育部再度下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7月,蔡元培在全国第一届教育会议上提出:各级学校不应祭孔——“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相似文献   

18.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80年来,持续不断的现代化思潮几乎是社会发展的主流, 并且这种对现代化的追求在很大程度是以传统文化的“让位”为代价而前行的。在文化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一直是个困扰人们头脑的问题。但在当下,国学、传统文化的复兴“热”突然如雨后春笋般扑面而来,且正未有穷期:议论纷纭的读经运动之争尘埃未落,名流贤达的《甲申文化宣言》又冒了出来;曲阜市政府首次主持公祭孔子诞辰大典,尊孔之风趋盛;甲申年重阳炎帝陵祭祖大典又在株州炎陵县炎帝陵举行;北京安定门街道办事处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欲联手打造中国首个“国学文化社区”,继而又有报载山东济宁将兴建一座“中华文化标志城”……这些轰轰烈烈的“复兴”活动究竟昭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9.
1978年,邓小平同志支持并领导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极其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二十年来,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转变了思想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有了新的飞跃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回顾二十年的历史,展望新世纪的末来,二十年前所进行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中国,人们的思想受到“两个…  相似文献   

20.
李俊英 《神州》2013,(18):94-94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作为教育者必须而且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学校提出的“思悟课堂”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思、悟”作为教与学的中心,突出思维的重要性。教育绝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它承担的更重要的任务是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