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有幸从2000 年起,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一员连续三年间三次到过祖国宝岛台湾,更有幸的是,第一次去台湾时,2000 年6月8 日,我拜访了国民党元老、时已101 岁的世纪老人陈立夫先生。据说,我是大陆最后一位见过陈立夫先生的人。对于那次会见,先生的音容笑貌如同昨日,尤其是他关于呼吁祖国统一,提出国共联手打击台独的主张言犹在耳,令我难忘! 说来是一种缘份。先生在大陆的侄子陈小薰先生乃北京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他为筹拍《陈英士》的电视剧,几年间奔波于上海—— —湖州——北京之 —间。我们是朋友,常有交往。他听说我要去台…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我省六盘水市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刘国治先生,长期从事英语教学,退休后仍笔耕不授。他为了向国外宣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使西方学人对孔子有所了解,用英语编著了一部《孔子故事新编》,近十万字。该书得到台湾《黔人》杂志总编辑李永久先生资助,并亲自编辑校定,于1996年3月在台湾出版。由于刘国治先生早年就读于中央政治大学,曾受业于陈立夫先生,于是以学生身分敦请陈立夫先生题写书名,年近百岁高龄的陈立夫先生慨然题赠;李总编又为该书写了热情洋溢的简介文字,这都为该书增添了光彩。本刊特选出其中一些篇章,并由刘国治…  相似文献   

3.
当举世瞩目的澳门回归进入倒计时之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民建湖北省委离休干部白雉山先生收到一个台湾邮件,打开一看,是一对三尺条幅,上书:历史岂无情,港澳庆观归,齐湔国耻;神州应有幸,陆台期一统,永固金瓯!这正是白雉山先生撰句,由久居台湾的国民党元老、99岁的世纪老人陈立夫先生书就并寄返的《澳门回归祖国志庆)联。日前,笔者有幸敬瞻了这一书句双馨的艺术珍品,并亲聆白雉山先生回忆了他与陈立夫先生十年笔交的经历。1989年春夏之交,白雉山收到一位海外诗友来信,建议他从祖国统一大业计,给90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敦煌古代艺术及科技博览会”1992年6月至10月在台北市展出。9月18日,九十三岁高龄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莅临展场,他兴致盎然地观赏展品,仔细地听取解说,谈笑风生,这位九三老人一点不显疲倦。参观完毕。乘兴挥毫,大书“敦煌精华在宝岛”,记下了他对台北敦煌古展的观感。9月26日是敦煌古展在台北展出一百天纪念日,主办单位台湾大洋洲文化经济协会负责人丁中江先生举办“敦煌占展在台湾展出百日庆祝酒会”。陈立夫先生又到会祝贺。他在即兴讲话中对敦煌艺术之博大精深倍加赞扬,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前后国共谈判史实订误──评陈立夫《成败之鉴》,兼评他对于苏基君的批评杨天石说明:1977年,陈立夫先生在其《参加抗战准备工作的回忆》一文中首次公布了周恩来致陈立夫、陈果夫函,以括弧注明;民国二、十四年九月收到。其后,沈云龙等著文认为,该函作...  相似文献   

6.
陈立夫先生在台湾一再表示:“海峡两岸交流,可以先从中医开始合作。”陈立夫早在20年代就与祖国医学结下不解之缘。1929年2月25日,汪精卫主持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蛊惑与会者通过《废除中医中药方案》,宣称“若给中医以行政权利,恐非中国之福。”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当时,  相似文献   

7.
大陆记者首批赴台采访团一行18人,去年九月正式访问台湾,其中人民日报社瞿象乾、新华社端木来娣、光明日报社翟惠生、团结报社卜林龙、现代中国社魏秀堂等5位记者拜访了国民党元老、94岁的陈立夫先生。陈先生分别赠送他们手书条幅留作纪念。陈立夫为访台大陆记者题辞  相似文献   

8.
2001年2月8日下午8时50分,在台湾省台中市中医药学院附设医院加护病房的病床上,台湾知名人士陈立夫先生合上双眼,安祥地走了。作为“四大家族”中的最长寿,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岁老人,陈立夫终于走完了102年的人生之旅。  相似文献   

9.
陈小薰 《世纪》2023,(1):48-51
<正>我祖籍浙江湖州,太祖父陈容生和陈立夫先生的祖父陈延佑是亲兄弟。我的祖父陈其文、陈立夫的父亲陈其业和沪军都督陈其美都是其字辈,从辈分来说,陈立夫算是我的伯父。说来也巧,我与伯父陈立夫的生日时隔49年,在阳历年与农历中国年竟然都是同一天,阳历的1949年8月21日,农历的七月二十七。伯父于2001年2月8日在台湾逝世,已经有二十多年。他的音容笑貌依然让我印象深刻,我想说一说我眼中和心里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以此缅怀与追思。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曾自称是很有骨气的人,香港和台湾的一些报纸也曾说梁漱溟先生是大陆上"最有骨气的人"。他与韩复榘、张东荪、陈立夫、张群有过交往,毛就说:"他们都是你的密切朋友。他们骂我是‘土匪’,称你是先生!我就怀疑你这个人是哪一党、哪一派!"  相似文献   

11.
高金声 《古今谈》2002,(4):29-29
周启人先生1903年出生于杭州,号补松。曾求学于徐映璞先生,青年时拜黄晓汀先生为师,学习山水。19岁时进“小米巷图画面授学校”习素描,39岁时经黄叔先生引见拜张大千大师为师。曾刻有《鉏月庐》仿汉印一册(上、下集)。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收到一位同志来信,说他读了台湾报刊多次发表的陈仪致汤恩伯影印亲笔信件原件,又看了我写的《陈仪策动汤恩伯起义经过》一文(该文收入《陈仪生平及被害内幕》一书),发现两者不一致,从而产生疑问。他来信说:“陈仪先生请您去上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初,国民党元老“中华孔孟学会”会长陈立夫先生应我的邀请,在他90多岁高龄之际,先后寄来一些照片和墨宝给我。在此期间,每逢元旦、春节,我都以晚辈的身份,给他寄去贺卡向他拜年,祝他老人家新年快乐,健康长寿。陈先生也是见信必亲自回复,并回赠贺卡给我,共贺新春,我俩结成了忘年之交。我能和陈立夫先生进行书信交往,还得从上辈老人的结识交往说起。我是南京人,父亲冯祥麟,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系,后经该校经济系主任雍家源博士的推荐,到国民政府审计署做事,时任审计署署长就是陈立夫的三叔陈其采。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从重庆…  相似文献   

14.
陈立夫是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立法院副院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孔孟学会理事长等职。花溪区政协委员张葆琛与陈立夫祖籍同处长江之南的太湖地区,陈立夫生于1900年,比张大5岁,陈立夫与张葆琛从小相交。陈立夫在任南京教育部长时,与张葆琛交往甚密。陈立夫于1949年随蒋介石飞往台湾。张葆琛1973年移居花溪奶牛场,1981年7月被选为花溪区政协常委。1996年与陈立夫恢复联系。是年3月,陈立夫寄来第一封  相似文献   

15.
李荣玉在书画界的口碑很好,也很有人缘,他的书家生涯一个亮点,就是用书法为大众服务。与台湾同胞的友谊一次,外交部组织部分书画家到人民大会堂,为台湾代表团的朋友表演书法。李荣玉在表演时,有个台胞对他说:"先生!大陆有我的老母亲,她在上海。还有我的同学,战友、好朋友和同事。我很想念大陆,很想念他们,能否帮我表达一下心情……"他思索了一下,在纸上先写了个大大的"思"字,下边写了几句话:"千年大树,落叶归根,思念战友,  相似文献   

16.
现任美国西雅图航空公司空运总监,西雅图中华商会副会长的吴庆齐先生,以其在美国运输业上的卓越成绩,最近被北美《西华报》、《侨商报》以及多家英又报刊合力“西雅图的成功人物”。成功来自勤奋吴庆齐先生,1943年出生于贵州贸阳。6岁时随母亲丁文静(贵州瓮安县人,曾就读于贵阳女中)去台湾。在童年的记忆中,贵阳给他留下美好的印象。至今,他仍然念念不忘这块生育他的故土。吴庆齐在台湾读完高中后就进入社会谋生。他做过旅行社导游、饭店会计,最后转入运输部门工作.可谓艰辛备尝。但无论做何种工作,他都专心致志,全身心地投入…  相似文献   

17.
著名画家张大千在海外一直心系祖国,晚年由于种种原因他没能回到大陆,去了台湾。他在台湾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请看朱小平先生撰写的《张大千在台湾的最后岁月》。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南京解放前夕去了台湾。他去台后的境况如何?《去台后的于右任先生》一文讲述了老先生在台湾孤寂清苦的晚年生活和他渴望回归故土的企盼。  相似文献   

19.
二十年前,在唐兰先生指导下,故宫博物院完成了“历代艺术馆”的建馆之后,我曾就其中的陈列品作了一些研究工作,写了几篇短文,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六○年总第二期上发表的《朱碧山龙槎记》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前,友人以台湾曾堉先生将“龙槎”定为“乾隆年间的仿品”相告;最近复承以台湾出版的(《故宫文物》(月刊)一九八三年第一卷第二期中题为《黄河的水那  相似文献   

20.
近日我刊得接台湾陈大络先生赐稿,内有陈立夫先生为福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所作论文一篇及信函、对联等,现特予发表,以明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和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