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故宫西路的养心殿,从清雍正年间到清末一直是皇帝办事和居住的地方。殿的明间和东西次间都是宫廷设置,唯独在西头隔出来一个小小的雅室,这儿四壁紧凑,光线充足,天花板举手将触,陈设物精巧绝伦。这里就是书苑闻名的“三希堂”,迄今仍大体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墨妙轩法帖》内容、特点及相关问题。考证了《景福殿赋》、《苦笋帖》、《张好好诗》、《买田帖》等重要单帖为墨迹上石,并考析了这些帖的真伪、书写时间。  相似文献   

3.
一、壬子题识《三希堂法帖》第十八册卷尾,刻有一段彭元瑞奉敕书写的乾隆御识文字(图一)。其内容大意是:本册所刻赵孟頫书《卫宜人墓志》一帖(图二),经考证,卫宜人是赵  相似文献   

4.
<正>《莲池书院法帖》是清道光十年(1830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其家藏唐以来名贤墨迹和旧拓命人摹刻上石的,因刻石原嵌于莲池书院南楼壁间,故名《莲池书院法帖》,目的是让人们观摩学习。莲池书院建筑被英、法、德、意四国联军毁圯之后,刻石移入高芬轩两  相似文献   

5.
6.
《古宝贤堂法帖》为太原府知府李清钥(字叔达,今辽宁省铁岭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太原集刻的四卷石刻丛帖。明弘治二年(1489),晋世子朱奇源在太原集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十二卷,为继山西境内宋刻《绎帖》之后,规模更为宏伟的又一大型丛帖。为纪念曾经置放《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宝贤堂,并将集刻人朱奇源的法书收入此法帖,将石刻置于太原府署后圃原藏明刻《宝贤堂帖》之处,“小忘旧也,亦复古意也”,因名《古宝贤堂法帖》。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历史考察,《淳化阁帖》问世,不仅为历代众多书家提供习书的绝好蓝本,并为一直笼罩中国书坛的“帖学”奠定坚固基础,而且,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爱好者的注目,潜心探究,著书立说,久而久之在中国书坛上形成了一门专门学问。出现这样情况,发挥如此巨大历史作用;成都王著的功迹是不可也不应磨灭的。王著,宋初书法家,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只知他由蜀入宋。字知微,一字成象,四川成都人。自言自己是唐代宰相、著名书法家、东晋“书圣”王羲之之后的王方庆的后代。“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三希堂法帖》楷书书家标题的研究,明确了其内容及设计形式,并通过对主持法帖编纂者:梁诗正、汪由敦、嵇璜等人书法遗迹的考述,进一步廓清了《三希堂法帖》楷书书家标题为梁诗正题写,这一成果拓展了《三希堂法帖》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快雪堂法帖》,为涿州冯铨所刻,五卷。卷数虽少,然大部以真迹摹刻,而且刻手为铁笔名家刘雨若,故此帖久为世人所重。以后冯氏之子不能守,分之为二,皆质于州库。州牧黄可润购之运至福建。以后黄氏子也不能守,总督杨朴园购以进奉,遂入内府,作快雪堂藏之。原有木刻三版,以后都换为石。此帖有三个名称:因冯氏为涿州人,故早  相似文献   

10.
《听雨楼法帖》为清代云南人周于礼撰集,金陵穆文、宛陵刘宏智等人镌刻。第一卷为褚遂良、颜真卿、蔡襄三家;第二卷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第三卷为黄庭坚;第四卷为米芾、赵孟頫。本文对各家书法风格及刻石流传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1.
永祚寺俗称双塔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是太原的标志性建筑。寺内现存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分别为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晋世子朱奇源集刻,和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太原知府李清钥从李氏家藏法书中选镌而成,20世纪80年代从傅公祠迁置于永祚寺碑廊。本文以二部法帖为例,通过校勘诗文刊本、先贤手迹和散佚书论,阐述了二帖的文献价值,并从二帖的异同对比说明了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三希堂法帖>是清代著名的汇刻丛帖之一,该帖卷六、卷7刻有宋太宗、宋高宗、宋孝宗七件宋代帝王书迹,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两卷宋代帝王书迹中竟没有宋代书画大家徽宗赵佶的书迹.本文从徽宗赵佶个性独立的书法风格、因艺灭国的君王行为、唯我独尊的书画签押、值得称道的书学贡献等方面加以考述,揭示了此举虽是臣下所为,实乃皇权意志使然.  相似文献   

13.
《玉虹楼法帖》是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涑摹刻的书法丛帖,其主要摹刻时间在清乾隆中晚期,其纂辑参与人员主要为曲阜的孔继涑及其后辈;摹刻内容共计14类101卷,刻成用石584块(现存571块),是目前存世的最大系列丛帖,具有十分深远的后世影响。文章主要依托于孔子博物馆馆藏《玉虹楼法帖》拓本,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考证,从《玉虹楼法帖》的历史沿革、孔子博物馆的馆藏现状入手,对《玉虹楼法帖》的特点及历史价值加以考略。  相似文献   

14.
《文物天地》2021,(8):64-68
<正>曲阜是国内碑刻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碑帖的主要产地之一。清代刻帖之风盛行,康熙、乾隆时期均有刻帖活动,且文人私刻者颇多,曲阜当地留下了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的碑帖拓片。曲阜孔氏因先祖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而备受优待,形成了显赫的文化世家,为世人所瞩目。得力于独特的家族优势,孔氏世家在文化领域有颇多建树,尤其是清代家族成员在经学、文学、史学等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涌现出孔继汾、孔继涑、  相似文献   

15.
开制度局和开懋勤殿同为百日维新的核心问题,是维新与守旧两派政治斗争的焦点。在开制度局的斗争中,李端棻率先提出了开懋勤殿以议制度的主张;这一主张被维新派奉为百 日维新后期的奋斗目标。然而,对李端棻这一历史人物在变法中的地位与作用,至今大都只强调他在倡办学校、荐举人才方面的贡献,而对他在开懋勤殿等政治举措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却尚未引起史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懋勤殿本《淳化阁帖》是故宫博物院所藏众多《淳化阁帖》中最为知名的一部。本文由《石渠宝笈》著录入手,结合实物特征,确认懋勤殿本《淳化阁帖》曾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又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相关史料,推断懋勤殿本《淳化阁帖》于雍正十二年(1734)入藏宫廷,并被重新装裱。此后于乾隆三年(1738)鉴定为宋代拓本,被列为上等。由此基本厘清了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入藏清宫的经过。  相似文献   

17.
元代赵孟頫旧藏宋代曹之格所刊宝晋斋法帖,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一九六○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这本帖在没有归上海文管会之前,我曾匆匆翻阅过,当时因惑于宝晋斋帖"于诸帖为最下"的说法,不很注意它。此次印出后,再一次细读,才知道这部帖在目前所存宋代法帖中,还是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吴元真 《文献》2006,(1):41-46
张伯英,字勺圃,一字少溥,别号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清同治十年(1872)九月生于江苏省铜山县,1949年元月病故于北平,享年七十八岁.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碑帖学家,特别是对帖学的研究堪称翘楚,为世人所敬仰.  相似文献   

19.
国家图书馆藏元顾善夫摹勒吴世昌镌刻《赵松雪书太上玄元道德经》初拓本是传世赵文敏公书小楷法帖中的珍稀拓本。该帖为经折装,一册,25开,黄绵纸浓墨擦拓。每开页帖心高24厘米,宽13厘米,刻乌丝栏7行。首题“太上玄元道德经”,落款为“延祐三年岁在丙辰三月廿四五日为进之高士书于松雪斋”楷书两行,旁有“孟頫”二字,下钤“赵氏子昂”方印。帖尾刻“善大顾信摹勒上石姑苏吴世昌镌延祐戊午十一月也”两行楷书小字。楠木封面上有章钰题签“赵松雪书太上玄元道德经”,旁有小字一行“元刻元拓前人所谓亲见仙人吹玉笛也茗移秘笈”。  相似文献   

20.
北宋时期,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刻帖出现。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北宋官方刻帖一是《淳化阁帖》,一是《大观帖》。北宋雕刻、造纸、制墨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刻帖的兴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淳化阁帖》、《大观帖》的刊刻,正是得益于这一时期科技的巨大发展。《淳化阁帖》是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官修刻帖,亦称《阁帖》、《淳化帖》。宋大观三年(1109年),宋徽宗赵佶命蔡京主其事,更定编次《阁帖》而重刻于太清楼下,史称《大观帖》。《大观帖》在《阁帖》每卷内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了编次,纠正了一些错误,在雕刻工艺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到了南宋,官私刻帖规模越来越大,遍布全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北宋官方刻帖成为历史上保留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书迹最重要的资料宝库,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