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范莹 《神州》2011,(10):23-24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女性文学的园地里可说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派繁荣景象。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女性写作高潮的涌现,我们发现评论界在谈到女性文学时,就会与“身体写作”“欲望叙事”这类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概念相关联,有关女性身体书写的文学、文化现象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一点不可否认“身体写作”确是当代女性文学写作的一大特色,有的作家成为“女性文学”中“欲望叙事”的代表人物,并因此而走红。现在就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是否就囿于“身体欲望”写作中,在“身体写作”之外还有着怎样新的话题?本文将从王安忆、铁凝、张洁和迟子建等几位作家及作品入手,尝试着对女性与我们民族历史、女性与传统伦理、女性与社会底层等“身体写作”之外的话题进行思考和阐释,洞见在“身体写作”和“欲望叙事”之外,女性文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寻求女性文学研究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2.
"丁戊奇荒"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历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成果硕硕,多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把握整体,鲜少微观考察,更缺乏对灾荒中身处社会底层的个体生命的关注。因此,如何将其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理论创获,是"丁戊奇荒"研究的新课题。以留存在山西省阳城县乡间社会的、记载"丁戊奇荒"的民间碑刻为研究材料,以灾民的身体侵害变故以及遭遇变故后民众的身体伦理变化为考察对象,着力将灾民的身体重新放入其发生变化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关注身体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为了更加深刻地呈现这种变动,进一步引入叙事理论,就灾荒与叙事等理论核心要素之相互关系开展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尝试实现从灾荒叙事向身体叙事视角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在民俗学研究中,如何理解和运用那些经由访谈得来的具有"个人叙事"性质的资料,需要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探讨。近年来,民俗学研究的身体视角得到加强,这不仅是对哲学、社会学等学术思想中身体视角的借鉴,而且与当代社会发展过程带给人们的一些现实感受有更加直接的关联。与春节有关的个人叙事,来源于个人节日生活经历中的身体经验,具有身体记忆的性质,并因之赋予春节以鲜活的文化意义。对于个人叙事文化建构作用的关注,应在今后的民俗学研究中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4.
刘欢 《神州》2015,(1):12-13
2014年中国文坛大事不断:各种文学奖在评审前后遭质疑,公众对权威渐失信心;《三体》等中国科幻小说拍电影,科幻星云奖颁发,吸引了国人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关注;今年几个国际文学大奖纷纷授予中国作家、诗人;中国小说在海外销售走俏……这些都证明了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力正逐渐增大。今年几个国际文学大奖纷纷授予中国作家。2月21日,作家麦家登上了《纽约时报》,被赞写作具有"现实意义"和"世界性"。  相似文献   

5.
正雷达先生曾对我说,就他自己的散文写作而言,他是真正意义上的西部作家。我十分理解先生对于西部文学的心绪,作为当代文坛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站在全国文学的制高点评价和推介西部作家,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同时,他又倾心散文写作,许多书写西部乡土的原乡散文已成为当代散文经典。我和丁帆老师主编的《中国西部新文学史》(《中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跨国民族主义的分析视角,探讨以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为代表的三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背景,论证她们如何在自身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其作品中再现"想象的母国"的形象,以及她们笔下"想象的母国"的故事与美国主流文化关系从迎合到抗争、再到融合的嬗变历程,并为当代华裔女性文学中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中外文化交流与价值共享等研究带来启迪。对于所有的华裔作家而言,身份认同作为民族性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在祖籍国文化与居住国文化的并存与交融中方能实现并发挥效应。唯有如此,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推动跨民族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3月16日,译林出版社发起的“相遇·格非:文学的黄金时代——《相遇》、《博尔赫斯的面孔》新书沙龙”在北京字里行间书店德胜门店举行。作家格非、冯唐和阿乙就“经验与写作”等话题进行对谈。主持人是《新京报》编辑吴永熹。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是女性作家文本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思想,而女性叙事方式是女性意识形态在文本中的具体呈现。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中国二十世纪现代女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这两部创作于不同年代,有着不同民族文化和审美背景的作品,却有着相似的女性叙事方式,折射出女性作家相通的女性主义思想。文章试从两部作品文本的女性叙事方式入手,探讨女性作家不同于经典叙事文本的女性叙事特点,发掘其文本在女性主义思想方面的共通之处,以利于女性文本意识形态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以女性视角从关注女性文化的角度探讨女性写作的母题,是女性文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视域。在女性写作中,女性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的日益显著使女性文化蓬勃发展,并且在当今社会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女性写作使女性文化有了确实的落脚点,并随着女性文学的传播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再读《生死场》为依据,放置三十年代"左翼"对它的评价,着重关注其女性身体体验、生存状况与命运的方面,以及战争在女性叙事中的矛盾性展示,重新思考其在当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黄敏 《神州》2013,(32):23-23
作为当代著名的藏族女性作家,梅卓的文化身份角色是多重的,这些文化身份的交织,带来了其创作中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梅卓独特的想象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表现,其一是在生死爱欲中反思历史;其二是通过话语转换,在城市写作、女性写作中融入藏文化传统。她的作品在较广的领域审视和反思民族的精神文化,从文学的视角为民族文化记忆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于晓楠  向沁  杨冬  曾晓辉 《神州》2013,(17):31-31
沈从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他的湘西作品中为我们描绘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女性形象、女性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周瑞娜  杨梅 《神州》2013,(18):17-17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伤痕文学"渐渐兴起。在"伤痕文学"这一文学浪潮中,作为生力军的知青作家们以其亲历性的经验和独特的视野对与自己命运相似的知识青年进行观照,写出了他们的尴尬处境。作为一个始终关注知青命运的作家,叶辛以其写实的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鲜明生动、处境尴尬的"局外人"形象。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他的湘西作品中为我们描绘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女性形象、女性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从当前文学中的审丑溢恶现象,尤其是80年代先锋小说溢恶现象的集中爆发出发,接着探讨文学溢恶现象在当今80后作家写作中的体现。就郭敬明和张悦然两位80后作家为代表,探讨80后作家作品中的溢恶现象。简要分析在80后写作中溢恶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后强调文学溢恶与审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农村在发生了急剧的社会变迁的时空背景下,女性在生育、婚姻等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期透析现代化语境中农村女性自主性的重构与发展,1999年7月、2000年1月我到山东省菏泽市闰村做了几次关于农村女性生育状况的社会调查。关于这些调查和拟在此基础上展开写作的学位论文,我的老师胡鸿保和我断断续续有过些对话,我们的话题涉及了论文的调查方法、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问题。这些讨论对于我清理思路、进而在论文写作中选择使用资料都不无裨益。故而我将谈话整理成文,予以刊布.希望有更多学人关注妇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姜振华按]为了了解农村在发生了急剧的社会变迁的时空背景下,女性在生育、婚姻等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期透析现代化语境中农村女性自主性的重构与发展,1999年7月、2000年1月我到山东省菏泽市闫村做了几次关于农村女性生育状况的社会调查.关于这些调查和拟在此基础上展开写作的学位论文,我的老师胡鸿保和我断断续续有过些对话,我们的话题涉及了论文的调查方法、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问题.这些讨论对于我清理思路、进而在论文写作中选择使用资料都不无裨益.故而我将谈话整理成文,予以刊布,希望有更多学人关注妇女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他是当代最震撼我们心灵的作家,在被世人遗忘的地方行走,用手中的一杆笔,掀开历史的死角。在2007年的新作《定西孤儿院纪事》中,他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性"大饥荒"中幸存的定西孤儿的故事。以纪实的态度,文学的形式,直面书写"大饥荒"的历史,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这还是第一次。这些以令人难忘的真实细节构成的个人故事,使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历历在目,不容我们回避,逼迫我们反思。他的作品彰显了作者的良知,体现了文学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程新民  安文才 《纵横》2012,(8):35-38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作家群中,萧也牧算是不可多得的一位,他集记者、编辑、作家于一身,潇洒自如地乳鳞争在当代文坛上。除《锻炼》之外,他虽然没有写出大部头的长篇巨著,但他的短篇小说至今还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他倡导编辑的《红旗飘飘》丛刊,在经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之后,还是教育启迪青年的一部重要文献。他慧眼识明珠,亲自编辑的梁斌同志的《红旗谱》、《播火记》和曾秀苍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等作品,至今还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巨著,在中国文坛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由"家族"叙事向"村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文本。村史文学的发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八十年代初的个体历史的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九十年代初《白鹿原》等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村史叙事。村史叙事及其文本诞生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也意味着民间话语与民间文化的强烈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