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琳剑 《神州》2011,(11):172-173
李朝时期王朝的经济体系从十七世纪后由私营企业激发出了手工业的发展,逐渐取代了之前的农业税收并刺激了商业性农业的兴起。本文从作为手工业兴起不可或缺的角色——工匠的角度,以及手工业兴起过程中一系列规定的扬弃角度入手,窥探李朝手工业的生产方向,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郭珂 《史学月刊》2004,(9):117-119
明清之交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江山易帜的特殊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市民阶层逐渐扩大。长久以来的封建正统意识、价值观念——从孔孟之道到程朱理学都受到猛烈冲击,新的美学观、价值观正在兴起,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如李贽、袁宏道等,他们认为艺术在于抒发个人情性、独抒性灵。这种求异的美学思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一体化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一体化结构张鸿雁从中国的文明发生,到中国从近代社会的屈辱中走出来,长达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整个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形式就是农业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一体化结构。为什么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长期的牢固结合呢?...  相似文献   

4.
从屈家岭化至石家河化早期,汉东地区手工业专门化兴起,为长江中游中心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雕版印刷试析交子成因黎人忠唐末至五代,长期分裂割据与混战,严重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北宋统一后,统治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为恢复农业经济,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社会局面。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农副产品及手工业产品需要扩大它的交换市场。无论是农民...  相似文献   

6.
吴城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兴旺,手工业高度发展,商业贸易活跃,与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往来。繁荣的社会经济,促使社会各阶层分化和早期城邑的兴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文明形态,成为长江中游地区一个辉煌的文明中心。吴城古城便是这一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7.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手工业是在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以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部门,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和壮大.在中国历史中,由于受到厚己薄人的封建史观、重本轻末偏颇思想以及地理、文化、语言等诸多差异因素的影响,文献中对于古代北方草原的经济发展轨迹,尤其是手工业的发展只有零星的片段,没有整个行业发展完整、清晰的文字线索.因此传统歧见中,在农业不占据主导地位的北方草原地区,手工业发展被认为是落后简单和零散粗放的,其生产规模和效率受到制约.近年来随着北方草原考古的勃兴,为世人呈现出了旭丽多彩的手工业制品,揭示出了北方草原不容小觑的古代手工业发展实力.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北方地区古代手工业发展轨迹的简要梳理、考述,对北方草原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杜文玉教授的新著《五代十国经济史》(学苑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洋洋洒洒50万字,从农业经济、手工业生产、商业与交通、畜牧业与林业、赋税制度等几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演变。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区域经济史的角度对当时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及其特点作了深入分析;又从中国古代经济史演变的纵向角度,探讨了学术界的热门问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进而对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产权基础是9到11世纪期间西欧生产奴隶的消亡。农奴工匠因而成了庄园手工业中的唯一的劳动。他们对其劳动力的权利具有双重性质:是客体,又是主体,从而铸成其人格结构的双重性,使不同产权制度下的手工业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率和产品质量出现巨大的背离和反差。这推动了庄园手工业中的劳役租向货币租的更替,使农奴工匠获得自由,从而促进了庄园手工业的瓦解与城市的复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区域经济史的角度,具体考察了隋唐时期淮河流域各种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发展情况,简要阐明了各种手工业生产的经济地位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着重论述了淮河流域手工业生产发展与社会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结论是:社会统一是手工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清崇德元年(1636),“丙子之役”李朝由明朝的藩属国正式变为清朝的藩属国。这一转变形式上看似简单,但就李朝的思想观念而言,却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的痛苦磨合过程。其过程具体表现为从“反清复明”的“北伐论”到“力学中国”的“北学论”的转变。本文对李朝这一转变过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重温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促进集体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季龙今年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40周年。我有幸参与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过程,并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社会主义改造后发展集体工业主要是城镇集体工业的工作。实践证明,对手...  相似文献   

13.
《贵阳文史》2008,(6):F0002-F0002
明、清两代贵阳由于山川梗阻,人民往来不便,商业贸易极不发达;城市的性质,主要还是作为军事防御的城堡和据点。那时的经济还完全是封闭式的小农自给自足的经济。后来随着驿道的逐步开通。统治者实行屯田垦荒,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农业和手工业有所松动,商业逐渐兴起,城市经济比过去长进。当时贵阳城内外、街上、路口、寺庙前、围墙后,  相似文献   

14.
包买主制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彭南生 《史学月刊》2002,3(9):93-101
包买主制在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尤其是若干手工业经济区中广泛存在。乡村手工业者丧失了先前的经营独立性,他们或直接、或间接,自觉与不自觉地在资本、原料、原料供应与产品销售等多方面陷于对包买主的依附之中。包买主也呈现出多种存在形态,如商人型包买主、商人兼工场主型包买主、工场主型包买主等。包买主制适应了包买主和依附经营者双方的经济状况,它对市场反映的灵敏度、对产品规格和质量的标准化要求等方面,是业主制下自主经营的家庭手工业无法比拟的,从而为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区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半工业化: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一种描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南生 《史学月刊》2003,9(7):97-108
以半工业化来描述近代中国若干乡村、若干行业的手工业的发展进程,在学术界还是第一次。半工业化的兴起不仅是近代中国农村自然条件恶劣、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产物,而且主要是机器工业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的产物,地方能人在半工业化兴起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区域外市场是半工业化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多元共存的生产形式使半工业化在市场波动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技术进步、区域外市场与多元共存的生产形式构成半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半工业化的衰退主要是外力作用,尤其是1929~1933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结果,尽管如此,半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还是对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变迁产生了积极影响。半工业化是一种在落后国家和地区所存在的既不同于农村传统手工业、也不同于原始工业化的一种现象,适合于对近代乡村手工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亦是江南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农业上的精耕细作,也表现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异常繁荣。本文从唐宋时期江南地区较长期的和平环境、政府的支持政策、大规模的南迁移民等方面对此时期的江南手工业发展原因进行探析,以希有助于江南经济史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苏北市镇工业的兴起改变了市镇经济结构,工业逐渐在市镇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刺激了市镇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苏北一批市镇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近代市镇经济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俄国的工场手工业在17世纪后半期开始产生,到18世纪有了迅猛的发展,成为工业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形式。俄国的手工工场有官营的、私营的、领地的、领有的几种类型。俄国工场手工业的萌芽是从私营开始的。最早的工场手工业,在17世纪后期首先于采矿、冶金、纺织和煮盐业中兴起,多半都是由私人资本经营的,并且是建立在雇佣劳动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手工工场虽然为数不多,在工业中不占重要地位,但它们是新产生的资本主义因素。这一点似乎没有疑义。这种私营的工场手工业在18世纪又有所发展。18世纪后半期,叶卡特林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地区古为“蛮荒之地”,但自汉末三国以后,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衰退,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中游各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得这一地区迅速得到开发,到六朝隋唐时期,农业生产已有了显著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均有了长足的进步。长江中游的矿冶、造船、纺织、制茶、制瓷等手工业在全国同样享有盛名。瓷器生产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手工业部门,它的兴衰可以从侧面反映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建国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长江中游地区墓葬中出土了越来越多的瓷器,并发…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兴起是历史自然选择的必然。苏州西郊至太湖沿岸的低山丘陵屏障是苏州城市兴起的依托,北、东、南三面的平原区是城市发展基地,委江、吴淞江、东江(黄浦江)、太湖、阳澄湖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苏州水路交通便利,为苏州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腹地,尤其是隋代大运河开通后,苏州成为江南的航运中心,商业繁荣,手工业发展迅速,发达的工商业为苏州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