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魏凤丽 《神州》2011,(10):13-13
作品以其“人学”的特质,渗透着现代文化的历史意识。在感性的事件叙述中倾泻着审美的理性认识,阐释着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作者“把审美从低级的感性领域提升到理性高度”①,字行间渗透这样理性认识;对待落后的东西坚决不要保护。  相似文献   

2.
杨静 《丝绸之路》2013,(6):111-113
婚嫁礼俗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礼仪之一,也最能体现和反映人民的生活及思想观念。作为中国民俗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延安地区的婚嫁礼俗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养,积淀着民众的文化和创造精神"。通过考察延安地区婚嫁礼俗,可了解本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现其中的变化和审美意义,满足人们感性和理性层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关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问题,虽然人们争论已久,但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对此,我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会计与财务管理有关本质的区别 会计的实质,是对经济活动能动性的反映与控制.会计能动性反映,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会计反映必须以客观经济活动为对象,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真实、及时的记录和计算,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资料,这种感性资料只是会计对客观经济活动的感性认识.然后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资料进行会计分析和判断,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会计信息,即会计的理性认识.其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会计反映过程中第一次质的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只是完成了会计反映过程的一半,更重要的一半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际,指导实践,即通过这咱具有“理性认识”的会计信息来指导企业经济活动,调节企业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4.
正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思维所反应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在认知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们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构成了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作为认知的加工方式,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应当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这些过程的有机整  相似文献   

5.
李霞 《沧桑》2008,(3):140-141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层垒着也堆积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技艺、灵感和非凡的创造力。它作为一种深厚而悠久的物质文化,渗透在中国人的情感习俗、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社会制度中,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外在的标志,而且沉淀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历史教学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根据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规律来确定审美教育的要求,即美育原则。历史课美育的原则最基本的有以下五点: (一) 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到感性的原则。这是指历史课的美育应首先从感性入手,使学生通过对审美对象感性因素的整体把握,去发现蕴藏在其内部的理性因素,领会其精神内涵;然后再带着理  相似文献   

7.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二者可以相互渗透。史志与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关系也是如此,道德素养较高的公民能够促进史书志书提高质量,高质量的史志又能提高更多人的道德素养,二者是相辅相承的。  相似文献   

8.
陈映真接受过20余年系统规范的基督教化,这种深厚的宗教背景使其养就了一种极富人道意味的宗教情怀,并进一步规约着他的审美创作:受基督教精神的浸润,其创作文本渗透着浓郁笃厚的博爱、牺牲与救世精神和拂之不去的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9.
赵美音  杨爽  赵艳 《神州》2013,(17):233-233
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音乐作为这种特殊形态的艺术,其作品的创作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它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渗透着生产者主体强烈的情感向、独特的艺术个性、气质和风格,物化着艺术家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因此,在音乐作品中,必定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徐岩海 《沧桑》2008,(3):138-139
判断是行为的基础,艺术判断力的构成影响着艺术实践的发展和艺术哲学理论的构建。本文从艺术审美价值形态的主体差异性、情感因素的影响、直观性分析、不稳定性变化四个方面对艺术判断力构成进行了解读,引导人们对审美体验中的感性认知判断有一个洽合的理解,并对艺术的发展和个性艺术创作做必要的理论补充。  相似文献   

11.
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音乐作为这种特殊形态的艺术,其作品的创作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它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渗透着生产者主体强烈的情感向、独特的艺术个性、气质和风格,物化着艺术家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因此,在音乐作品中,必定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康德美学中,“形式”是引起很多误解的一个概念。美的形式是想象力内在化的形式,而不是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它依附于审美直觉,直接体现审美理念。崇高涉及对象的“无形式”,因而对崇高的审美判断并不像美那样具有形式的合目的性的严格规定性。崇高的根据是内心的一种思想境界,它折射出来的是主体中的理性理念对全部感性能力的优越性。康德说,这种能力的优越性恰恰是在人的感性能力的局限性中被直观到。  相似文献   

13.
李学彬 《神州》2012,(19):149-149
对于理科学习,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抓住学生的观察力进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成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的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正一、案例的背景如今,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个幼儿园都在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建构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我园多年来致力于美育课程的研究,并且以此为依托申请了省级重点课题,园内各个领域教研组结合本课题和自身领域教学的特点,积极寻找着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切入点。众所周知,美育一般指审美教育,而审美更广泛地应用在比较感性的  相似文献   

15.
有明一代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一个朝代,伴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走上历史的舞台,瓦解了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并对传统的禁欲主义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明代的文人们所关注的已然不再是家国天下,而是个体感性生命存在的点点滴滴。他们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放纵个体感性自然的欲望,彰显个体感性生命存在的价值,这在其时的小说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16.
吴鹏 《黑龙江史志》2011,(19):32-33
两汉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营口市博物馆收藏有两件汉代铜镜,一件是西汉连弧铭文铜镜,一件是东汉"宜子孙"凤鸟纹铜镜.两镜制作规整,图案清晰,反映出汉代精湛制镜水平,也集中体现了汉代的经济政治状况、人们的审美和思想观念等历史文化内涵,渗透着我国古代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汉代工艺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7.
砖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艺术语言丰富,而且还浓缩着中华文化的精华。亳州花戏楼精湛的砖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其清新质朴中饱含着中华文化"和"的审美伦理内蕴。这些砖雕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砖雕艺术风格和艺术发展成就。它们以审美表征形式生动呈现了图形文化中的器物意识形态,使审美个体在审美的同时受到"和"的审美道德规训。  相似文献   

18.
美善合一是李长之的审美教育理念,德国古典美学、儒家古典审美教育思想和中华玉文化是李长之审美教育理念的思想渊源。文章从这三个视角出发去解读批评家的审美教育思想,探究介于批评家理性和感性之间的那块心灵圣地,揭示批评家批评思想的哲学底蕴和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李亚莉 《神州》2012,(20):212
水墨人物画的学习离不开写生,在写生中需要对形象进行成功的"取舍",正确的取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合理结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贯穿于水墨人物画写生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20.
旅游审美观照的发生有赖于旅游审美主客体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其一是旅游审美的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其二是旅游审美主体心理机制的建立,其三是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客体具有感性形式并能够作为感性形象自由显现.也就是说,旅游审美观照的发生,主体需要具有审美观念和审美感觉,不被种种实用的、功利的观念所占据;客体必须是可以被感知的实际的对象,具有丰富的美的潜能.这两个条件总体来说就是要求:主体要心“虚”,客体要物“实”(具有实在形象);虚以待物,实可入心,虚实综合作用便发生了旅游审美观照.旅游审美观照发生的过程就是主体的拟物化以及客体的拟人化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