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钦池 《攀登》2014,(3):31-35
文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分因素特征和贡献率。结果显示,城市和镇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升高,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下降;一孩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显著增大,二孩的影响明显下降;人口大省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仍然较大,部分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连续升高的趋势。基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新态势,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的策略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李清源  朱瑞  沈秀丽 《攀登》2008,27(6):110-115
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海省出生性别比呈整体性急剧攀升之态势,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成为人口结构性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积极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尽快遏制出生性别比升高趋势,统筹解决青海人口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李卫平 《攀登》2006,25(5):85-88
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会对今后家庭、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危害。本文分析了青海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状况及其危害,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米亚梅 《神州》2011,(11):213-213
当前中国人口高出生性别比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男女性别比失调不仅影响到未来婚姻的平衡和家庭的稳定,而且也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动向     
重点中国男女比例失调在全球最严重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别比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中国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2.85,也就是每100个女性相对有122.85个男性,高于全国119.58的平均水平。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应在103至107之间。  相似文献   

6.
坡底遗址是关中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处秦人墓地,通过对墓地出土的154例人骨标本的人口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154例个体中,性别明确者91例,鉴定率为59.09%,年龄段明确者127例,鉴定率为82.47%;坡底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龄为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死亡年龄为30.29岁,女性平均死亡年龄为29.73岁;死亡高峰为壮年期(51.18%),其次为青年期(24.41%)和中年期(18.90%),不见老年个体。秦国长期征战导致关中地区大量男丁入伍应该是坡底居民性别比例失调(性别比0.596:1)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古代居民年龄组数据的分析,坡底居民的死亡高峰提前到了青年期和壮年期,这或许是战国晚期秦人生存压力较大,寿命普遍较低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李常生 《沧桑》2009,(1):59-60
抗战以前,晋西北人民因生活贫苦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制约,人口性别比偏高,性别结构极不合理。抗战以来,晋西北根据地总人口性别比基本平衡;分年龄组性别比呈下降趋势,而青壮年性别比偏低。这种激烈变动的原因:一是受战争的影响,男子参军、从政、死伤较多;二是为了抵抗日寇和推动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针对当时人口数量少,人口结构不合理的实际状况,抗日民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诸如改善人民生活、保护妇女儿童、宣传男女平等、推广医疗卫生、普及文化教育等有效措施,使人口性别结构较战前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傅国涌 《炎黄春秋》2000,(11):23-26
陕北是中国最贫穷、落后而且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在1928年到1933年间,饥荒席卷了中国西北部,土匪蜂起,军阀横行,饿殍遍野。刘志丹这个“乱世的豪杰”就出生在这片动乱的、贫瘠的黄土高原上。  相似文献   

9.
《攀登》2015,(6)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常态,人口规模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总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低生育水平基本稳定;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老龄化问题突出;出生性别比偏高且居高不下;劳动年龄人口跨过拐点,步入下行通道,劳动力数量比较优势开始下降;流动人口规模空前,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传统家庭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人口发展中呈现的新常态,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是解决人口结构性失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李澈 《炎黄春秋》2012,(7):46-52
摘要1,按照国家统计局1983和1989年公布的人口数据,从1964年人口普查年龄表数据,推断1958~1961年的出生人数比较接近实际,进而逐年比较自然增长数与总人口增长数之差数,分析差数产生原因和含义,在不更改总人口数和出生数的情况下,逐年修正1958~1962年各年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2,计算出1959~1961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数是(481.9+1700.2+847.6)=3029.7万人。1958~1961年四年非正常死亡人数是(92.1+481.9+1700.2+847.6)=3121.8万人。  相似文献   

11.
1928年安徽人口普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1928年安徽人口普查的背景、制度和执行情况,分析普查数据,可以得知此次人口普查执行得力,普查结果可信度较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此次人口普查所得人口数量与实际人口仍有相当差距。利用以中国土地利用调查为代表的区域性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通过调整人口性别比可以对1928年安徽人口数量进行大概规模的复原。  相似文献   

12.
马璐  张志斌 《人文地理》2015,30(6):132-137
文章运用2000年第五次及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兰州市主城区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老龄人口增速快,各区增长差异显著,街区差距相对缓和;老龄人口比重呈圈层结构分布,街区间比重差异明显,老龄人口高密度街区范围扩大,空间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双中心"结构;高龄老人增速快,老龄人口性别比下降,空巢家庭日益增加,老年抚养负担加重。其形成机制主要缘于历史沿革、社会发展、人口生育政策以及人口迁移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出生在长江下游,50年前上中学时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遐想着:将来到了成都,一定要把飘落江边的茅草捡拾起来送回杜甫草堂。44年前我跋涉数千里来到成都,首先瞻仰的是杜甫草堂,然后游览了其他名胜古迹,直观地感到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明古城。  相似文献   

14.
要独立不要生小孩1月1日,台湾人口专家发出一则警讯:鉴于台湾妇女生殖率低落,不欲培育婴儿,导致全台在新春出生的婴儿数降至个位数,死亡率首度高于出生率。专家同时指出,若任令生育政策恶化下去,2015年时台湾人口将呈现负增长,伴随高离婚率与妇女选择单身,2020年至2025年间,青壮人口将出现空档,这势必影响台湾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朝鲜族是辽宁省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辽宁朝鲜族人口为241052人,与“四普”相比,朝鲜族人口接近零增长,在1999年11月1日到2000年10月31日期间,朝鲜族死亡人口为1303人,出生人口为155人,死亡人口远远高于出生人口。面对辽宁省朝鲜族人口的现状,分析其成因和社会影响,及早采取措施,使朝鲜族人口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对朝鲜族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蔷 《南方文物》2004,(4):114-115
江西古代民间陋习甚多,“溺女婴”便是一例。溺女婴之风在我国民间传延已久,它是封建迷信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符海月  李满春  赵军  刘永学 《人文地理》2006,21(3):115-119,114
人口数据格网化是目前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研究进行总结,重点剖析几种主要的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研究表明: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从单纯的、静态的格网化方法,逐步向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空间模型过渡,朝着动态模型方向发展;随着格网化数据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以不同级别格网为基本统计单元的人口数据生产将是人口数据获取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刘观海 《福建史志》2001,(2):16-18,34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目前全国人口达12.9亿,占世界60亿人口的21%。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在我国史学著作中,关于人口问题的记述不多。历代多将其记于“田赋志”“食货志”、“地理志”中。且所载主要偏重于当时的人口数和户数。当代地方志中,虽将人口单列为一卷或一章,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性别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统计学研究并不是单纯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口的自然属性,而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人口的性别构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一般来说,自然界各种生物的两性比例是平衡的,这是生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物种繁衍发展的需要。人作为自然物种的一支,其两性比例亦应受到这种自然规律的制约。但由于人类具有特有的社会属性,因而在一定时期又存在性比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关系到结婚率和妇女生育率,从而决定人口出生率以及人口再生产速  相似文献   

20.
历史人口学一般被定义为使用常规与非常规人口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历史上详细的人口信息,如人口规模、性别与年龄结构、出生、死亡、婚姻、人口迁移,并对包括以上人口特征及事件在内的人口变化进行测量与分析.在历史人口学的发展中,家庭重构方法的使用及其推广起到了极大作用.本文对家庭重构方法及使用的资料、该方法在历史人口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贡献,以及其他有关问题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