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时一  潘隽 《神州》2011,(11):174-174,176
早在20世纪50年代,考古界权威陈堂原先生就提出:“近世固有穴居之所,亦有巢居之类,以古代传说,穴居、巢居同时并有之。”吕思勉先生在@专文中说:“穴居多在寒地.巢居在潮热而多毒蛇猛兽之区。”项峻《始学篇》: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给也。史学家赵岐注云:“此以不溢之故,埠下已沈水中,故必巢于树上,如鸟之巢。”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第一个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关于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状况,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可以找到生动而丰富的记载。譬如《韩非子·五蠹》就记载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这里说的有巢氏“构木为巢”,通常被解释为在树上巢居。譬如《辞海》在注释“有巢氏”时就是这样说的:“传说中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时代,他为了避免野兽侵袭,教民构木为巢,居住在树上,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巢居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族源上说,先秦时的肃慎与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都是满族先世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族称。满族居室与建筑是同满族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精神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进化、、完善的。同时,与满族的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紧密相关。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高寒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与满族居屋、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满族的居室与建筑别具一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征。 满族先人居室经历了一个由地下到地上,从简陋到复杂的漫长过程。虽然年代久远,史书汜载甚微。但从一些资料的片言只语中仍可窥其大略。肃慎、挹娄均处于原始氏族社会,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畜牧经济占有一定的地位,养猪较为普遍。由于地处高寒,生产力低下,生活艰苦,故其居室为约100—200平方米长方形地穴式或半地穴式。“挹娄”满语为“穴”的意思:因“常为穴居”,故得名“穴中人”。但并非终年穴居,据《晋书》等记载,“夏则巢居,冬则穴居”。“巢居”类似从前东北山区常见之“马架子”、“窝棚”。挹娄穴居“以深为贵”,故“大家深至接九梯”(《后汉书》)。“挹娄……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为好……其人不洁,作  相似文献   

4.
居住建筑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祖宜 《人文地理》1989,4(3):28-31
居住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基本需要。人们始终不渝地在为改善自身的居住状况及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追求、探索。从"昼拾椽栗,暮栖树上"的巢居和野处之穴居,到现代化住宅,无一不是为满足居住而努力。人类居住方式和特点,是和社会的进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辟土为窑,垒土为楼,虽然质朴简陋,被今人不屑一顾,但它毕竟曾经是、至今仍然是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全世界约有十亿人口栖身其间,仅我国黄土高原居住在窑洞者就约四千万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土地广阔,各地区的气候、物产、地理环境等条件不同,各地区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情况也不一致。大体情况是:在北方地区,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多黄土高原,气候寒冷,"掘地为穴"建筑居室的方法曾被广泛采用,建筑的发展是由天然岩洞到穴居、半穴居,上升为地面的、简单的原始木构建筑物,又逐渐发展为抬梁式又称梁柱式或叠梁式木构建筑。在南方,主要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由于地下水位高,气候潮湿,建筑的发展是由"构木为巢"逐渐下降到地面。随着社会的前进、交通的发达、技术的交流与改进,逐步形成了丰富多采、独树一帜的中华民族的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6.
<正>史念海先生,字筱苏,1912年6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平陆县。平陆位于中条山南麓、黄河之滨,人文传统颇为深厚,而先生家族一直有尚古学之风。先生生前曾言及其家学渊源,云:"先高祖邃于易学,垂老之年,犹时时讲授,为乡里所崇敬。远道来学者,前后相望。"而先生之父亦颇寄望于爱子承继中国传统文化而有所发扬光大,故取"苏海韩潮"之义而为先生取名及字。中条山瞰视晋南、豫北和陕东,森林植被发育良好,其地理环境颇具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传统的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它不仅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中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世界建筑史上亦占有重要位置。 我们的祖先从穴居、巢居开始,创造了原始的木构架建筑,满足了最低的居住要求。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也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8.
去年在前热河省赤峰县城西四十五公里之大营子村发现有墓志铭,题为"故驸马赠卫国公"的一座辽代墓葬,其中殉葬品多至千余件。最近挑选出一部分展出于故宫博物院的保和殿五省出土文物展览会中,诚如金静庵先生在他的"略论近期出土的辽国历史文物"(见考古通讯今年第四期)所谓"此墓出土器物,会引起我们特别是历史研究工作者以极  相似文献   

9.
正从小听大人说关中水质硬,所以这里民风彪悍,百姓性格生硬,缺乏变通。元好问在《送秦中诸人引》里赞我的家乡: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鲁迅先生总结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精神。但是,  相似文献   

10.
湘西穴居,土家苗汉人俗称"坐岩洞的",解放前约有十多万人,有少数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具有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层面和深远的影响,还产生了一种包括语言在内的独特的穴居文化。湘西穴居文化的产生,缘于当地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洞如"峒",是朝廷长期强加给土家族、苗族基层管理机构名或民族区域地名的  相似文献   

11.
张萍 《安徽史学》2021,(5):130-136
"桀奔南巢"是古史中经常提到的一段历史事件.近年来,安徽肥西地区陆续出土了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为探讨这一事件的历史真相提供了新的材料,对于夏代有无的争议以及构建可信的夏史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结合文献与考古学研究的双重证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夏桀所奔之"南巢"即春秋之巢,其地望应在今肥西一带;巢重心东迁至巢湖沿岸应在春秋以后,改称居巢在战国中期前后.肥西地区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的出土与"桀奔南巢"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是夏史研究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诗论>中,有一句对<卷耳>的评论:"<卷耳>不知人."关于这句话的含义,学者们发表过一些见解.李零先生解释为:"是伤所怀之人不可见,故日'<卷耳>不知人'."[1]廖名春先生说:"<卷耳>'怀人',但所怀之人不知在何处,故谓之'不知人'."[2]胡平生先生说:"所谓不知人者,应指'我'因念君子,而登高远望,'酌彼金基,维以不永怀','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相似文献   

13.
正屈大均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明亡之后,积极参与抗清活动,一生经历极具传奇色彩。"自亡国后,诸遗老多扞文网,大均忽释忽儒,又多任侠"。[1]因此,他的姓、名、字、号极多,而且大多能体现其人生经历、理想抱负、文化情怀、个人志趣、政治立场。如邬庆时先生所说:"因先生之今名,屡见于雍正、乾隆时之上谕及奏牍,为清帝所深恶痛绝。又知先生为必传之人,而其诗文又为必传之诗文,虽触时忌,仍不能不载。为畏时远害起见,故不直书其今名,而以他名代之。甚或如刻本《  相似文献   

14.
民国以来的史学界,义宁陈寅恪先生,新会陈援庵先生,长乐(今五华)陈槃庵先生,皆属一代宗师级的人物。义宁陈先生治隋唐政治史,善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成就为举世公认。故晚近学人,多以治义宁之学为进身学界之捷途,能得义宁治史之方法与真精神,替国家民族作出贡献却十分鲜见。不过因之成名射利的确不乏其人.故义宁陈氏少学发展到今天,已由显学诼渐转峦为俗学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王弼的著作中存在着"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主张,其实并不矛盾:"息末"与"举末"虽然不同,但由于"道"自身没有欲望和需求,故以"道"观之,故两者是齐一的,故可统一于"崇本";而人则有欲望和需求,会将客观事物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分别好坏,故当以人观之时,"末"就有了好坏之分,坏的要"息",好的要"举"。  相似文献   

16.
丁山 《收藏家》2010,(4):81-84
推荐词:黄定中先生为著名的古典家具收藏家、鉴赏家。著有:《留余斋藏明清家具》。其所藏明清家具皆为保留"皮壳"的原状,虽不如整修打磨过的耀眼,却与国家文物保护的原则相契合,至为难得。黄定中先生,"弱冠之年便爱淘藏旧器","时逢1996年而立之岁,缘起搬迁新居,无意中购入广式硬木家具,使对明清木器挚爱成痴",至今仍孜孜以求地探寻个中的学问与乐趣。《易传·系辞》中有曰:"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之为器",故国人传统中,于古旧家具一类只视之为日用器具,直至王世襄先生《明清家具珍赏》等巨著问世,人们才恍然以文物来  相似文献   

17.
<正>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为注《左传》经典之著。然而宏篇伟帙,难免有疏漏、舛误,《注》中涉礼之文,尚有商榷之处。一桓公五年《传》:"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杨先生《注》云:"雩,祈雨之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6页)《说文》云:"雩,以祈甘雨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第1012页)杨先生释雩为祈雨之祭,不误,但不确切。确切地讲,此雩为祈谷礼,亦是郊天之礼。"龙见而雩"者,杜注云:"龙见,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建巳之月为夏四月,即今农历四月,此时阳气上达于地,农作物正生长旺盛之时,需甘霖滋润。  相似文献   

18.
《文史月刊》2013,(5):F0002-F0002
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是全国仅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千户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16,(9)
正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三"在古汉语中又有"多"之意。这些陶塑属唐代制品,又因色彩丰富,有翠绿、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其称作"唐三彩"。也有观点认为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而有"三彩"之名。建国以来,唐三彩之名长期沿用至今,专业研究者则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称呼。唐三彩在唐代的盛行并予以大量制作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唐朝  相似文献   

20.
瑞霖 《东方收藏》2020,(4):39-40
阳春三月,一年一度的春耕开始。南方山区,梯田多,农田小,不少地方还靠牛耕田。在农耕社会,人们依赖田地生存,耕作离不开牛。文人墨客靠笔墨为生,自然以笔代耕,以砚为田,"笔作耕牛砚作田",故有"笔耕砚田"成语。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庶有达者理而著之",句下段玉裁注曰:"每诵先王文诗句云:‘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