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肃卣铭文中的"■"当为"肃"字异体。"■"当为"择"字。"竞谏"的"竞"为"争言"之义。"静"当读为"诤"。"非命"义为"违命"。"称命"以为"用命"。"■汝"当为"償汝"。肃卣铭文的大意是:肃之兄伯氏赐肃仆六家,其行为违反王命。被赐之仆发动邑人向上谏诤,抗议伯氏之行为。王命■叔、爯父、父重新付给肃仆以补偿之。铭文反映出西周政治中有"正义"的观念,庶人有向上谏诤,纠正"害义"的政治行为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邹衍"大九州"神话宇宙观包括"大九州"和"昆仑中心"两个核心内容,它是以《山海经》为主要知识渊源,以"九"数和对称等为"法则",以天学步算为数理依据,在传统"天下"观的基础上,顺应战国地学发展趋势而提出的。它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以"中国"为法统区、以洛邑为"天下之中"的"天下"观,是对"王者居天下之中"观念的挑战,也是以邹衍为代表的稷下学者为田齐帝制运动扫清障碍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当以广阔而有针对性的视野来认识"大九州"学说的学术史地位,其是汉代以《山海经》知识为源头、以《淮南子·墬形训》为代表文本的地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粤西许氏源出、立国、繁衍、支分、变迁的脉络线路考证。明释了:唐朝时"昶"为入闽一传,宋代"峙"为入粤始迁,宋末"青"为广州番禺潭山开传祖,元代"如高"为东莞长安始祖,明朝"文壁"是粤西始祖,明"颂艺"是新坡始祖。  相似文献   

4.
陈斯鹏 《江汉考古》2008,(2):122-128
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读为"俛"。《弟子问》简5原释"连"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相似文献   

5.
根据出土文献材料,<离骚>中的"謇謇"当读作"讦讦",意思是"直言不讳";"复"字为衍文;"泽"为"臭"字之误;"脩"为"循"之误  相似文献   

6.
王先谦《荀子集解》将《荀子·劝学》篇的"成人"中的"成"解释为"成就",乍看上去很有道理,实则值得商榷。笔者主要从字书、先秦典籍和当代《荀子》译著三个角度寻求"成"字的确诂,认为"成人"应解释为"完人"、"全人","成"训为"完";"全"比较合宜。  相似文献   

7.
银雀山汉简《尉缭子》"甲不出睪""睪甲而胜"之"睪",当改释为"皋","皋"读为"櫜"。"睪"的读音是"羊益切","歌鏖切"是后人误认"睪"为"皋"而给"睪"增加的读音。《群书治要》引《尉缭子》、宋本《尉缭子》"睪"作"暴",此"暴"乃"睪"之形讹,也应改释为"皋"。  相似文献   

8.
由于古籍中的"它"与"他"可以通假,"它"又是"蛇"的象形和本字(初文),那么,把"青他"理解为"青它"即一种有毒的青蛇也就没有疑问了。因而,《新唐书》胜州榆林郡、麟州新秦郡的土贡"青他鹿角"应理解为"青他、鹿角"(两种药材)才是正确的。又由于"虫"亦为"蛇"的象形,北方俗称蛇为长虫,而关中谓蛇为毒虫,所以灵州的土贡"青虫"(又作"青虫子),与"青他"一样,也是有毒的青蛇。  相似文献   

9.
《文史博览》2008,(6):34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与香港"后过渡时期"的中英外交斗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小平为解决香港"十二年过渡时期"的"平稳过渡"和"顺利交接"问题,提出创造条件让"爱国爱港"的香港人逐步参与管理并且为1997年收回香港以后"港人治港"培养人才.由于英国在"十二年过渡时期"以"代议制改革"为核心的"非殖民化"的"光荣撤退",以及不惜牺牲中英合作关系和香港前途以香港为"磨心"进行的自"偷步民主"至"民主冲剌"的政治对抗,中国在中英合作的基础已经被破坏、"旧香港"与"新香港"之间的政治体制"直通车"已经"不通"的情况下,根据"以我为主"的原则按照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规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另起炉灶"筹备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山海经·南山经>中旋龟"可以为底"之底不应读为"疧"训病或读为"胝"训足茧,而应读为砥训磨刀石.而柢山之鱼"鯥",其音如留牛,不当训"留牛"为犁牛,"留牛"当是"鯥"之缓读,此鱼其鸣自呼."竹箭"一词在<山海经>中出现9次,袁珂先生除一处连读外,其馀均读断.其实"竹箭"就是"箭竹",虽可单称"箭",但8例"竹箭"不应读断.  相似文献   

12.
"云尔"最早出现于《论语》中,为"动词+代词"组合,出现的语境为框式结构"曰……云尔",其中"尔"复指前文所说话语,"云尔"带有总括意味。随着"云"和"尔"逐渐语气词化,"云尔"也慢慢词汇化,最后演变为语气词,表总括和提示语气。魏晋以降,主要出现于史书、序文和铭记中,语气义弱化,成为结束语标记。  相似文献   

13.
《輶轩语》为近代著名教育活动家张之洞所撰。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督学四川,此书是为诸生、学僮"举业"而作,分"语行"、"语学"、"语文"三篇,先行后文,重在讲读书治学之方法,其书名之所以叫"輶轩语",是"取扬子云书輶轩使者绝代语释之义"。此书集中体现了张之洞早期德育为体,智育为用,恶公羊,兼汉宋,以及"经世""务实"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关雎>中"好逑"一词,向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被解释为"好的配偶"(或"佳偶"),二是被解释为"和好众妾之怨",三是将上述两种诠释调和为一.本文通过甲骨文及远古文化风俗之考据,论证此处之"好",并非"好坏"之"好",而是"心爱"之意,因而"好逑"乃"心上人"之谓.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公典盘铭重新梳理认为该盘当为齐器,是齐国公典为嫁到邿国之女所作媵器。"子姜首"称谓,"子"当系美称,"姜"是姓,"首"是名,"邿"当为夫国国名。""为动词,非连词,当训为"往嫁"。"于终有卒"表示在终老的时候能有所依靠。  相似文献   

16.
统合战国楚简与传世文献考述周代"中"德教化意义不仅是对"中"德意义本身的诠释,同时是对以"中"为宗旨、以"和"为政治理想、以"祗庸"为基本纲纪、以"孝友"为伦理规范的周代"乐德"教化意义的深度诠释,并揭示了周代"中"德品格与孔子"中庸"之道的思想关联,从而证实周代"乐德"教化在西周时既已步入成熟期,春秋、战国是"乐德"教化持续发生影响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元代杂剧作家史樟,关于其籍贯有二说,一为"真定说",一为"永清说",本文提出二者当以"永清说"为是,并考述"真定说"产生之缘由。  相似文献   

18.
1996年出土于山东潍坊的齐城左戈,铭文中的"左"意为左武库;"当为"冶"字,为"冶尹"的省称";洧"字为人名。齐城左戈的年代当定在战国中晚期为宜。  相似文献   

19.
李章星 《文博》2020,(1):78-80+28
《岳麓书院藏秦简(五)》卒令中的上事"散书"条中的"散",原整理者解释为"拆散"之意,受前文解释的影响,将另一条卒令"必皆散取急辞"中的"散"也释读为"拆散"之意。从词义与行文逻辑解释,两处"散"释读为"拆散"都会让律令文意不通,且两条律令互为冲突。本文通过对两则卒令的史学分析、文字考证,认为《岳麓书院藏秦简(五)》中的两处"散"当释为"摘要"之意,行文的"散书"则可理解为文书摘要,则两令文从字顺、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脉书》简5至简6的"在戒,不能弱,为闭;其塞人鼻耳目,为马蛕"的意义,历来学界说法不一,无有定论,难点在"戒""弱""闭""马蛕"四个字词的训解。通过对《脉书》全文意义的考察,并联系与之相关的上下文义和记录的疾病部位、症状等,对这四个字词及其所在句义进行再考辨,得出结论:"戒"通"革",义为人体表面组织的内层;"弱"义为曲;"闭"义为壅塞不通;"马蛕"之"蛕"通"痏",义为疮疡,"马蛕"义为大疮疡,即同时产生于鼻、耳、目之疮疡。全句意为:"病生于人体表面组织的内层,(身体)胀阻不能弯曲,为闭病;发展到壅塞人鼻、耳、目,为大疮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