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分手能量等概念,探讨了回乡创业者在城市打工过程中的"能量"获取行为,回乡后的"能量"扩散行为及扩散效应:①回乡创业者获取的"能量"与其打工历程密切相关;②人力资本在空间上表现为接触传递及跳跃传递,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可分性是人力资本扩散的基础;③社会资本在扩散过程中存在突变性,空间距离的增加减少了原有社会关系的利用;④"能量"扩散促使劳动者就近就业,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并改变其生产生活行为;⑤"能量"扩散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论文从国共合作抗战背景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组建情况、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发展及国民党态度的转变、国民党对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遏制及中共的应对策略等方面,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侨务工作。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干部构成、组织建设和斗争策略方面,受到中共的深刻影响。在中共的引领下,该团在东江流域积极开展民众运动,扩大政治影响,呼应东江抗日游击队的武装斗争。国民党中央在确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方针后,对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从容忍转向防范。广东军政当局制造"博罗队事件",企图取缔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中共的指导和帮助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坚持其自身作为华侨团体身份的合法性,得到海外华侨的支持和声援,迫使国民党方面做出让步,使得"博罗队事件"和平解决。引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参与抗战,是战时中共侨务工作由海外推展至国内、将华侨工作和民众动员相结合的新策略。在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问题上与国民党的合作与斗争,则扩大了中共在海外华侨中的政治影响,维护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3.
王勇 《文史月刊》2009,(10):31-32
1984年国庆35周年、第12次国庆阅兵 时隔25年之后,在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12次国庆阅兵,其规模和武器装备均达到了空前水平。  相似文献   

4.
浙江奉化溪口镇是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的故乡。蒋介石有很强的家乡观念,发迹后虽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但来家乡的次数依然很多。得意时回乡,荣宗耀祖;失意时回乡,谋划再起;生日回乡,名日“避寿”;清明回乡,祭扫祖宗。正由于蒋介石频频回乡,所以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多曾来溪口“朝拜”。据已有资料记载,被称为“山西王”的阎锡山曾经三次到过这一地图上并不显眼的集镇,从中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蒋阎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华遗产》2013,(10):158-159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每年的10月1日都作为祖国的“生日”——国庆日,普天同庆。那么,中国古代不同的王朝,是否也有自己的“国庆”呢?所谓的“国庆”又是如何订立的昵?  相似文献   

6.
三公离世后,我与纤尘不染、有着太阳香味的“糖鸡屎”素婊婊重逢,命运的转折,翻开了一个老故事,延展了一个新人生。  相似文献   

7.
顾进 《湖南文史》2012,(9):33-34
在新中国一千多名开国将军中,坚决要求回乡当农民的不多,甘祖昌就是其中之一。请求回乡当农民甘祖昌,1905年3月出牛在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桥头村(现沿背村)一贫苦家庭。1927年7月参加革命,同年8月入党。抗战爆发后,甘祖昌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9旅,他任旅供给部军需科科长,奔赴抗日最前线。  相似文献   

8.
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名字。他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近代中国社会激烈变革期的几乎所有的重要事件他都参与过,而他本人却走了一条科举成名后辞官回乡办实业、兴教育的独特道路。这多  相似文献   

9.
杨凯 《文史月刊》2011,(12):69-69
我们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理解、支持懂他的女人。蒲松龄在当时算不上成功男人,因为他虽有才学,但在以考取功名为衡量标准的社会,他是算不上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10.
冰玉堂,取“冰清玉洁”之意,坐落在顺德均安镇沙头村鹤岭山麓,是沙头村在南洋当女佣的自梳女捐资兴建的敬老院。旧时的习俗,自梳女回乡后不得与家人亲戚同住,她们回乡后就只能在共同捐资的落脚点——冰玉堂相依为命,最多的时候这里曾经庇护了70多位自梳女。  相似文献   

11.
丁东 《炎黄春秋》2008,(12):46-46
当今世界,以现代民族国家为政治单元。国家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的国庆日。节日的庆祝方式五光十色,多姿多彩。国庆活动本身,往往具有凝聚国民心理的作用。所以,不少国家都要举行有领导人参加的公共仪式,以示庆贺。但各国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不同,庆贺仪式也各异其趣。  相似文献   

12.
玄奘是唐朝著名高僧,取经回国后多次请求回家乡少林寺翻译佛经,可惜这一美好愿望终未实现。玄奘选择回乡译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河洛地区佛教的兴盛与浓浓的乡情令其魂牵梦绕;少林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佛风的浸润为译经提供了必要条件;唐初统治者令其弃缁还俗则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全民抗日怒涛汹涌澎湃.笔者当时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正值暑假,与同学们结伴回乡,动员所有回乡的大、中学校同学,立下请缨杀敌的志愿,怀抱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在蔡甸地区的城乡广泛开展救亡图存的抗日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路遥的《人生》,写的是回乡知青,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一个人生的变化过程。这是本文主人公最喜欢的小说和电影,反复看了很多遍,他说,那就是他们那个年代很多回乡(农村户口回到乡村为回乡,城市户口到乡村为下乡)知识青年的写照。所幸,他的命运因为高考的  相似文献   

15.
影像站     
《文史天地》2009,(9):81-84
新中国60华诞即将到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声势浩大的国庆阅兵。从开国大典至今,新中国共举行了13次国庆阅兵。在此,让我们先回顾3次有代表性的阅兵式,为即将上演的国庆大阅兵做一个预热吧。  相似文献   

16.
鄢烈山,1952年生,“回乡知青”,著名时评家,2004年获全国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杂文)”。1952年,鄢烈山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小河公社沙岭大队,属农民“世家”。当时,只要念过中学,无论高中还是初中,无论毕业或是肄业,都叫“知识青年”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城市青年就业无门,正在向农村转移,生为农民子弟的“知识青年”,惟一的选择就是回到农村去,鄢烈山称其为“天生的知青”,正式的命名叫“回乡知青”。1967年,初中还没有毕业,鄢烈山就成了“回乡知青”。  相似文献   

17.
倪天祚 《百年潮》2010,(5):46-49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作为北京市的一名干部,参与了很多次国庆群众游行和“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的筹备及组织工作。1956年,当时我还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机关团委工作,就跟团委书记何平参加了国庆活动的筹备工作。1964年我到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工作后,除继续参加筹备、组织群众游行工作外,还负责迎接、欢送来华参加国庆活动的外宾工作。  相似文献   

18.
周震鳞为辛亥革命元老,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周世贤之父。1951年毛泽东主席电邀到京参加国庆观礼,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9.
刘宗志 《史学月刊》2007,(9):134-136
晚清江南商品经济发达,以会馆、公所为代表的工商业组织广泛设立,成员内部互助是其一项重要职能。互助活动在清前期已经出现,从嘉庆年间进入了一个发展高峰,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进一步发展。从其内容来看,同乡组织的互助活动以设殡舍、置义冢、资助乡人运棺回乡等“送死”活动为  相似文献   

20.
1975年7月我高中毕业以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贵州兴仁县大山区的一个彝族村寨,直到1978年4月上大学才离开。在这短短的3年中,我亲历了回乡知青生活、农业学大寨、毛主席逝世、赤脚医生、割资本主义尾巴、恢复高考等重大事件。现仅从个人角度,记叙如下。回乡知青知识青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特殊群体。提起知青,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仅指下乡知青。其实,知青有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之分。下乡知青,是指有城镇非农业户口,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