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金国敏 《神州》2011,(10):195-195
弱势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并且,基于儿童着一个群体特点,使得社会各界会更多对这一群体进行关注。近年来,社会上对于弱势儿童的关注程度大大的提高了,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给与这个群体最大的呵护和关爱,但是,正因为我国人口基数的巨大,使得弱势儿童的数目众多,因此,对于弱势儿童的生活状况仍然不容我们忽视。  相似文献   

2.
《文史春秋》2012,(8):65-F0003
人民保险秉承“以客户为中心”战略,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各项公益活动,回报客户,回报社会。  相似文献   

3.
《南方人物周刊》2010,(32):95-95
一个书包有多重要?对于生长在城市的你我来说,书包和文具可能只是最普通的学习工具,但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拥有一个像样的背包、一支能写字的笔却成为奢望。  相似文献   

4.
儿童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这个时期的儿童是最需要帮助、关爱和保护的群体.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关注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为其提供健康的环境.然而困境儿童的发展不是某一个组织或者政府的单一职责,需要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社会、政府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组织,从而构建一个适合儿童成长发展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汪梦丹 《神州》2011,(7X):1-2
今年初,“随手拍照解救乞讨流浪儿童”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政府出台各种措施应对流浪儿童这一社会问题。近年来,对于流浪儿童的救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当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先论述我国流浪儿童的进展和问题,然后从儿童流浪的原因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实施有效的救助措施,让他们能真正回归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相似文献   

6.
论文利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以福建福清J镇为例,探讨了侨乡失依儿童群体在侨乡大规模出现的背景;失依儿童的现实需求和受助现状以及侨乡失依儿童帮扶机制的构建。论文所研究的侨乡失依儿童,指的是父母在国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均遇害或一方遇害另一方因一些原因(如母亲改嫁)无法承担抚养义务的16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海外移民的人身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失依儿童形成了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目前侨乡失依儿童帮扶机制是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微观系统上,家庭对失依儿童的支持存在基础性缺位;中观系统上,学校老师和朋辈群体对失依儿童的帮扶未能突出实效;宏观系统上,社会相关部门对失依儿童群体的救助政策较为单一。因此,建构联动多元的帮扶机制,使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三者之间形成体系化的社会救助网络,是侨乡失依儿童救助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救助发展创新的重要阶段。官办救助机构实现了多样化、制度化、规范化。民间救助意识增强,在城市、乡村、社区和地方,参与主体广泛,活动形式多样。回顾宋代社会救助发展研究成果,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有着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继高 《神州》2011,(2):109-109
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的留守儿童的一直都是农村教育和社会的关注点。本文基于作者的经历,首先留守儿童的特征做了分析,接着从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几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新工党政府时期(1997—2010年),英国的社会救助政策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新工党政府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推行新政计划、设立工作家庭税收抵免和儿童税收抵免。新工党政府推行这些改革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救助支出的快速增长让英国政府财政不堪重负。总的来看,新工党政府的社会救助政策改革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傅志鹏 《攀登》2005,24(4):85-86
本文认为,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但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备,满足不了现实要求。因此,建立完备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李利君 《神州》2011,(8S):14-14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他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初期成立的战时儿童保育会,是由共产党倡导,国共合作,有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中国妇女界的救亡团体,八年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救助和保育了近3万名战时难童。为抗战做出了贡献,为民族培育了未来。本文对这一段历史做一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3.
1948年,英国正式建立起了国民社会救助制度。从1979年以来,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经历了频繁的变革。英国社会救助制度很关注社会救助的效率,救助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对申请人的资格审查也逐渐趋于严格。总的来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贫困人口的增加、失业率的上升、福利开支巨大等。  相似文献   

14.
逯淑娟 《攀登》2011,30(5):45-47
当前海东地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尚处于探索和完善之中,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要提高认识,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工作力度;要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要增加投入,完善救助资金筹措机制;要协调配合,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工作;要拓宽思路,从根本上脱困;要广泛动员,推进救助工作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刘佳欣  马越  权梅榕 《区域治理》2021,(26):275-276
本文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支撑下,通过访谈和问卷的方法了解新居地儿童与家长的现状,了解其在文化、心理、行为三方面的适应状况,并从其正式支持系统与非正式支持系统两方面对其支持系统进行分析,最后从社会工作角度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郭海君 《攀登》2005,24(Z1):117-119
本文针对当前海西州在社会救助机制和运行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所面临的困难,认为,要构建海西和谐社会,就要积极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和运行体制.  相似文献   

17.
乐彤 《旅游纵览》2014,(4):98-101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存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中共在广州构建了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救助体系,在短短的4年内,广州市通过它救助了大量的失业者和城市贫民,基本上遏制了由于新旧转轨带来的社会危机,为新政权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救助理念和救助过程上,它体现了以往社会救助的一些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我党的诸多特色,诸如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隐隐约约闪烁着以统一调配为主要特征的计划时代社会政策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史志》2011,(17):81-F0003
<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各种社会矛盾也不断显现。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我们鹤岗市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建立了以低保为主体,以设市"专项资金"为依托,以部门优惠减免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2006年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