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峥 《神州》2011,(11):11-11
现代小说的创作中流贯着一脉散文化小说的创作传统,这一风格的小说清新舒缓,意境唯美,带给读者一种“水性”的感受。作为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其小说中的水性体现在作者对水的特殊依恋,被称为“恋水情结”。《受戒》是其“恋水情结”体现较为明显的一部作品,本文对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苏 《人文地理》2017,32(3):44-52
段义孚的《恋地情结》核心方法论为理念论,以此为基础实现环境研究的综合性。首先,《恋地情结》从理念出发的"规范性视角"实现了环境研究的综合性。其次,理念论的核心内涵为荣格精神分析学所提倡的圆形(曼陀罗)意象,象征人类对理想环境的追求,是"恋地情结"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圆形(曼陀罗)意象跨越历史与地域呈现在不同的城市空间里,并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形式的演变,这构成段义孚城市本体论思想的核心内容。目前,中国地理学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思考,倾向于注重其地理知识的差异性,忽略其规范性;对环境中人的理解,也体现出了单向度人的特征,《恋地情结》理念论体现出的规范性与整体性视角,无疑能给予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山谷的茶缘     
山谷,北宋著名诗人,一生嗜茶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山谷茶缘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乡茶情结"、"名茶情结"以及"茶文化情结"。山谷精于诗词,其茶缘多以诗词加以体现,通过大量的诗词创作,不仅反映了山谷对茶的浓情厚意,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中华茶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4.
汉魏六朝人神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女神男人"模式占据绝大多数。这一现象首先是由汉魏六朝民间女神崇拜的状况决定的,人神祠庙信仰构造的神女世界仿照现实社会制定了"女有所归"原则,神女大都要经过婚姻的试炼才能获得独立神格,同时,巫者特别是女巫群体在女神主导特点的形成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汉魏六朝小说的作者队伍是一个单一性别的男性群体,这导致了小说创作中男性视角的确立。男性文人在小说创作中继承了"神女赋"等确立的"神女"文学传统,并进一步以男性本位塑造小说中的"神女"形象,加固了"神女"小说及"神女"文学的模式化。  相似文献   

5.
马波 《黑龙江史志》2013,(15):124+126
京都是川端康成的心灵故乡,也是其文学创作的摇篮。川端康成以京都为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古都》,以其成熟的创作手法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荣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古都》中,川端康成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引领读者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京都的四季美景,去体味京都之美,日本之美。小说好似京都的一首抒情诗,又似京都的一幅风景画,诗情画意处处体现了川端康成难以割舍的京都情结。  相似文献   

6.
于继增 《文史精华》2007,(10):10-15
—位伟人的保护使一部小说得以面世。这是那个非常年代出现的一个奇迹。著名历史小说《李自成》就因毛泽东的两次重要批示而改变了夭折的命运。作者姚雪垠因此感慨地说:"毛主席一再保护、支持我,我是非常感激的,没有他的保护和支持,就不会有《李自成》。"《毛泽东保护创作小说〈李自成〉》一文,揭示了一代伟人和一部著名小说的关联,反映了毛泽东挥之不去的"李自成情结"。  相似文献   

7.
刘鑫 《神州》2013,(31):5-6
以《最后一个匈奴》为代表,高建群小说营造了一种特有的创作情结,被称为“匈奴情结”。有别于历史上对于一个游牧民族的特定称谓,高建群熔铸于作品中的“匈奴情结”更多地表现为匈奴记忆基础上的主体精神构成,历史的匈奴与作家内心完成了古今对接,并且通过笔下的人物一一呈现出来。“匈奴情结”在时代精神的召唤下被唤醒,在时代的召唤与匈奴的历史中审视高建群的匈奴情结,还原作品中的标志性精神构成,是高建群小说的重要欣赏维度。  相似文献   

8.
李增春 《纵横》2008,(5):26-30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在"文革"中"上山下乡",献出宝贵青春的"老知青"们,如今都已是人到老年。"记如烟往事,念如火青春",是这一代人共有的"知青情结"。在这种情结中,既有对蹉跎青春的哀挽,也有对理想激情的叹恋;既有对历史遭际的反思,也有对相濡情谊的感念。  相似文献   

9.
王一笛 《神州》2012,(20):11-12
金庸的创作打破了以往通俗文学中"大团圆"的形式,在众多人物身上体现出一种孤独与疏离。金庸笔下人物的孤独感往往体现于其生活状态的孤独,内心体验的孤独以及生命本体的孤独三个方面,三个层面交织起来,使金庸小说产生了丰富的审美意味,同时也使武侠小说的内涵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阎秋红 《满族研究》2005,2(3):106-110
无论从主题学的层厩还是从小说叙事的视角解读端木蕻良的抗战小说.都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萨满教文化因子的介入和影响。作家对萨满教文化持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倾向。既否定了萨满教文化不合时宜的一厩。又肯定了它合理性的一厩。萨满教文化也直接参与了小说文本的艺术创造,使其抗战小说的诗化散文化具有了反叛传统的意义。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的印迹。  相似文献   

11.
马加是廿世纪三十年代即活跃于坛的名东北籍作家,曾任辽宁省联主席,他大量的小说、诗歌和散作品,不仅描写了东北人民抗战的热情与史实,而且描绘了东北所特有的风土人情。本通过对马加作品的理性分析,从满族化特质角度,揭示出“民族英雄情结”和“故乡草原情结”是其创作意识中的两个基本特征,同时对作家在创作中重视满族民间化,以及重视满族的民族心理和化传统的趋向,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唐诗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其创作数量的巨大和创作队伍的庞大上,与其他学样式之间的相互渗透也是一个重要标志。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在故事中经常穿插诗作,其中不乏精彩动人之处。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第六章对小说中的诗就有很高的评价:“薛涣思(《河东记》的作)自己没有一首诗留传于世,  相似文献   

13.
王科 《满族研究》2003,(3):59-65
名满族作家李惠,一生创作长、中短篇小说达500万字,在十七年和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当代满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有着浓重的,难以消解的民族情结,是当代为数不多的,自觉以满族作家姿态进行写作的作家之一。从满族特点出发,以开掘宏观的中华民族特色为旨归,他的小说创作典型地呈示了当代满族作家的独特风采。  相似文献   

14.
杭州在唐宋时期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是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素材来源与情感寄托,而这在与后南宋时代的兴衰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与失衡。失落中的梦华怀旧情结,在小说作者的审美心理与创作动机中,以及杭州读者群的接受心境与审美情趣中是普遍存在的。这是明末清初西湖小说兴盛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苏童建构的小说世界中,苏童始终关注的命题是人,一直有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叩问。对于人和人性的关注贯穿了苏童的创作。他的小说体现出一种发人深省的反思力量,其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黄雀记》似乎也不例外,它贯穿了苏童创作的一贯特色,将时代变化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对人如何生存、生活、人怎么存在、怎么面对过去与内心、怎么解决人性的困惑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拷问。  相似文献   

16.
向贵云 《沧桑》2008,(4):219-220
苏曼殊共作小说六篇,就其艺术成就而言,当首推《断鸿零雁记》。该作以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结构文章,全篇笼罩着浓浓的主观抒情情调,并以此突围传统小说极强的故事情节框架,文体散文化。叙事时间上时序交错、叙述速度急缓安排精当。正是这些创造性的革新冲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重重壁障,共同造就了《断鸿零雁记》对五四作家的深刻启悟。当然,由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传统负累太重,产生于清末民初的《断鸿零雁记》还只是个转型时期的文本形态,难免带有"裹脚时代的血腥气"。  相似文献   

17.
武博媛 《神州》2020,(5):63-63
笔者以当代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成长及创作历程为例,论述艺术创作与情感的关系。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始终围绕着自身的精神状态展开,为其个人历程中的创伤情结而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情感表现作品。在她受到精神类病症困扰之时,艺术创作是从其潜意识中释放出来一种内在的精神体现,通过艺术媒介,将知觉性的意象和情感带入到具体的视觉层面。本文通过分析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原因、意义,阐述了艺术创作与情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左珊珊 《丝绸之路》2013,(8):112-114
20世纪30年代的新文学,随着"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逐渐向革命文学演变,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浪漫主义倾向的左翼文学成为文坛的主流。作家施蛰存在普罗小说盛行之时也试图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但"实在是自觉到自己没有向这方面发展的可能","想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①他先后接受了显尼志勒、蔼里斯以及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大胆探索性心理,尤其是变态性心理,创作了一批颇有影响力的心理分析小说,其中尤以历史心理分析小说成就最高。本文通过分析《将军的头》、《石秀》、《鸠摩罗什》,探讨其历史心理分析小说中所蕴含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9.
郭锐 《北方文物》2011,(1):87-90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背景的推动,金代文学家王寂身上体现出浓厚的佛教情结。他畅游佛寺,结交高僧大德,具有较高的佛学修为。同时,佛教对其交往视野、诗文创作、生活态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切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文人与佛教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苗族文人龙绍讷出身贵州世袭土司之家,凭借其对土司专治内幕的了解,本着"歌生民病"的救世心情,创作出以揭露黎平黑暗吏治为主要内容的《黎平竹枝辞》,语调或委婉或辛辣,但都代表着龙氏的忧民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